木架构建筑技艺
2025年09月27日
第四节 木架构建筑技艺
如前所述,赣南民居的架构承重,基本上都是由墙体来承担的。这样做可以节省大量的木料,并减少雕刻、油漆及维护工本等。其实赣南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在古代都盛产木材,大多数“国”字形豪华围屋的主人都是做木材生意致富的。但客家民居中对木料的使用并不多,木材应用节俭、工艺简朴,这印证了一句俗话“卖菜婆婆吃黄叶”。
在全国流行的“穿斗式”和“抬梁式”这两种主流木架构形式,在赣南只在局部使用。前者是以立柱承重,墙体只是起围护作用,属于“墙倒屋不倒”的民居,在赣南主要见于一些多元文化汇聚的中心城区或交通发达、受赣中平原文化影响大的村镇中。后者主要见于祠堂建筑中,因建筑集体公共所有,功能要求有大空间,势必要求木架构有大的跨度,于是迫使其使用费木料的“抬梁式”架构。即使如此,很多赣南祠堂建筑中,为节省柱料,两侧山墙还是承重,只是堂中两根梁为“抬梁”(图5-14)。
图5-14 抬梁木架构(关西新围中厅)
赣南围屋使用木架构最有特色的地方表现在二三楼的内檐下设有悬挑的环形通廊,俗称“外走马”,又称“走马楼”,意为在这个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楼屋内,人骑马都可以在里面畅行无阻。走马楼是南方民居建筑中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脱胎于干栏式的吊脚楼,主要是为了防雨、防潮,便于居住在楼上的主人晒到太阳,又扩大了楼上居室的空间。当然,很多人认为这是为了防御的需要,便于围内人员四处运动,随时向受敌的一面投送抵抗力量。这种环形走马楼廊,在“口”字形或圆形围屋中最常见,如龙南杨村的燕翼围(图5-15)。
图5-15 走马楼(燕翼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