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围屋的分布
赣南位于赣江的上游,是珠江三角洲与闽东南三角区的腹地,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东邻福建省的三明市和龙岩市,南毗广东省的惠州市、韶关市,西接湖南省的郴州市,北连本省的吉安市和抚州市。
根据介绍,福建的客家土楼主要处于闽、粤两省交界的博平岭山脉西侧的闽西南地区,历史上属于汀州、漳州二府的管辖区域,以永定、南靖、华安等几个县市尤为集中,总数3000多座。南靖一个县就普查登记了近500座土楼,包括圆形土楼和方形土楼。而广东省的客家围龙屋则主要分布在博平岭山脉东侧的粤东北地区,历史上属于潮州与惠州二府的管辖区域。据统计,梅州现存的客家围龙屋总数有2万余座,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2009年梅州市还从各县区上报的71处围龙屋中挑选了5处围龙屋集中的村落和30个单体建筑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候选项目。
赣南围屋集中分布在明清时期江西南部的赣州、南安二州府,福建土楼分布在南部的汀、漳二州府,广东围龙屋分布在广东东北地区的惠(梅州后来从惠州划出)、潮二州府。这些地方在明末清初时期都归属于南赣巡抚的辖区。
我们在上一章已经介绍了,“客家”的形成与明清南赣巡抚的设置密切相关。大家只要去对照一下客家大本营的位置与南赣巡抚辖区,就会发现二者的范围是高度重合的。
同样,围屋、土楼、围龙屋,虽然叫法不一样,但实质上都是一种大体量、封闭围合的民居建筑,也是集中分布在南赣巡抚的辖区之内的。特别是目前尚能保存下来的围屋、土楼、围龙屋,更是集中分布在赣、闽、粤三省交界的山区。如赣南围屋的最集中分布区就是在江西与广东两省交界的“三南一远”(龙南市、定南县、全南县、安远县)的山区。
据《赣南围屋申遗文本》介绍:“赣南地区现存围屋700多座,其中有376座位于龙南境内,其余300余座分布在定南、全南、安远、信丰、寻乌等县。”本次提名申遗的8处15座围屋全部分布在“三南一远”地区。需要说明的是,龙南、定南、全南在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以前全部归属龙南一个县,后来随着龙南人口的增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才分拆出定南、全南两个县。
先来看赣南围屋的分布现状。对于赣南的现存围屋数量与分布,研究赣南围屋的资深专家万幼楠在《围屋民居与围屋研究》一文中认为:赣南围屋以龙南的最具代表性,也最为集中。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形式形制上也最全,除大量方形围屋外,还有半圆形的围龙屋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形的村围。平面上既有“口”字形围,也有“国”字形围;结构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体量上既有赣南最大的方形围屋——关西围屋,也有最小的围屋——里仁白围(俗称“猫柜围”,形容其小如养猫之笼)。定南县几乎各乡镇均有围屋,但较零散,精品少,多用生土夯筑墙体,屋顶形式也有不少悬山,此为别县所少见。全南县围屋基本上采用河卵石垒砌墙体。安远县围屋主要分布在以镇岗、孔田为中心的南部乡镇,现存100余座。信丰县围屋较残破,今多存见于小江乡。寻乌县属珠江水系,过去一向受粤东文化影响,这里南部乡镇有不少围龙屋,但许多是在正面两隅设炮楼的围龙式围屋。以上各县围屋,总数估计在600座以上。
赣州市博物馆2019年举办的“客家摇篮”专题展中,对赣南围屋的数量与分布情况有了更为准确的统计,围屋总数是536座,具体分布在各地的数量见表2-1。从表2-1可以看出:“三南一远”4地的现存围屋数量多达503座,占整个赣南现存围屋总量536座的93.8%。
由于龙南一地就保存有376座围屋,占赣南围屋总数536座的70%,因此,要研究赣南围屋的地域分布情况,我们还得解剖一下龙南的围屋分布情况,看其中有什么分布规律。根据2012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最新数据,龙南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围屋数量是203座,分布在全县13个乡镇中。我们根据龙南的交通主干线,将龙南划分为以下四大区域。
①龙南县城及其周边:包括龙南镇与桃江乡两个乡镇,普查登记了38座围屋。这些围屋的年代都比较早,大多在清代中期以前。围屋类型以村围为主,单个围屋的占地面积都比较大。这与县城周边建村比较早有关。
②中部区域:以县城通往广东省连平县方向的105国道为主线的乡镇,从县城到县界依次有东江乡、临塘乡、南亨乡、武当镇、杨村镇等5个乡镇,普查登记了85座围屋。围屋年代有早有晚,以晚清时期的为多。围屋类型以围龙屋与实心方围为主,但在最边远的杨村镇发现有好几座空心方围。
表2-1 赣南各市县围屋数量一览表
③东部区域:以县城通往定南县方向的327省道为主线的乡镇,从县城到县界依次有里仁镇、关西镇、汶龙镇等3个乡镇,普查登记了56座围屋。围屋年代90%以上都是清代,少数几座可以早到明代。围屋类型以实心方围为绝大多数,少量为村围与空心方围。
④西部区域:以县城通往全南县方向的45国道为主线的乡镇,从县城到县界依次有渡江镇、程龙乡、夹湖乡3个乡镇,普查登记了24座围屋。其中4座围屋的年代为清初之前,其余都是清中期以后。围屋类型以实心方围与围龙屋为主,也有几座是空心方围。
从龙南的现存围屋分布状况来看,比较繁华的城郊地带与偏远的乡村山区一样都有围屋分布,可以说,围屋在城乡之间的分布比较均匀,这是第一个分布特点;第二个分布特点是在龙南中心城区及集镇或开基比较早的古村,分布有数量较多的早期围屋,而且早期围屋的类型以平面布局不规则、占地面积较大的围村居多。这说明了这些开发比较早且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都在明代或清初就以全村或家族的力量集体建造了围村,以进行共同防卫;而开基建村较晚的边远山区,由于人口分布相对较分散,没有组织或能力去建造围村,只能独家建筑空心或实心的围屋与围龙屋,来满足家庭自卫或家庭人口繁衍后的居住需要;第三个特点是在清朝以前开基的古村,存在围村与实心围屋两种类型共存的分布状态。像上述的龙南关西村就是一个典型。在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营造围村仍然是一些家族比较团结的村庄用以防御外敌入侵的重要手段。由于实心围屋是单家独户营造,过程会比较漫长,在战乱时期并不存在快速造好的条件,因此大多建造于和平年代。
龙南围屋的这三个分布特点,应该可以代表整个赣南围屋的分布特点。因此,过去有专家认为赣南北部有些县域现在见不到围屋分布,是由于那些地方靠近政治中心,比较安全,没有建造围屋的必要,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事实上,围屋在地方上的政治中心同样有分布,如在定南县老县城的下历镇就有围屋遗存;在赣州市章贡区也有张家围、赖家围等地名,说明赣州城区在明清时期同样有过围屋分布。总之,赣南围屋是明清时期赣南上层社会——豪强地主阶级建造的豪华民居,既反映了明清时期赣南社会的动荡不安,又反映了明清时期赣南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是赣南山区经济在明清时期得到快速发展的一种标志。
综上,我们有以下两点认识。
第一,围屋不是客家移民建造的,而是南赣巡抚辖区内的豪强地主阶级建造的。这个阶级性,决定了围屋是南赣所有民居中最为坚固、豪华的高级民居,代表了明清时期南赣建筑的最高水平。
第二,围屋不仅分布在赣南,还分布在闽南、闽西、粤东、粤北,以及所有在明清时期属于南赣巡抚的军政辖区。赣南围屋与福建土楼、广东围龙屋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都是相同的,建筑特征与社会形态也基本相同。因此,三者在理论上应属于同一类民居,我们称之为广义的围屋,更合理的名称是“南赣围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