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材|

|一、木材|

赣南围屋建筑材料中的木材主要是杉木。杉木与松木是赣南山林的主要树种。当地民谚有“水浸千年松,高吊万年杉”之说,说明松木喜欢地下潮湿的环境,在水中不会腐烂;而杉木正好相反,喜欢高处通风、干燥的环境。因此,松木主要用于修筑堤堰、土坝等水利设施,偶尔在围屋平整地基时也会用它来固土护坡。杉木则大量用于建造围屋等民居的梁、柱、楼板、瓦桷、门、窗等,屋内的家具大多是用杉木制成(图4-1)。

图4-1 明远第围的杉木栋梁

赣南地处南方盛产木材的山区,在明清以来的普通民居中,木构建筑却没有成为主流。对此,有学者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赣南人保留了北方建筑方式。我国南北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北方中原地区寒冷干燥,平原地区缺少林木。从原始社会起,赣南人便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从穴居到半穴居,发展到夯筑和土坯建筑,其中夯筑与土坯建筑贯穿着整个古代社会,至今仍是广大民居的主流形式。赣南民居中生土建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土坯建筑,另一种是夯筑墙建筑。

二是与赣南围屋建造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赣南围屋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晚期,盛行于清代中晚期。据统计,现存围屋约70%都是道光以后建造的,而中华民国之后,围屋被普通民居代替,逐步消亡。由此可见,赣南围屋流行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十分险恶的年代。明末清初,匪患不断。为提高围屋的防御功能,赣南人选择了更坚实的三合土夯筑墙、石墙、砖墙、金包银等建筑方式。

三是赣南人把自然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像关西新围、燕翼围、乌石围等围屋主人都是靠做木材生意发家后建围的。赣南客家人生活艰苦,只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改变生活状况,于是他们就把上等的木材经水路卖到北方换钱,所以自身的建房用材,木材并不是主流。

对此解释,笔者不完全赞同。笔者认为,赣南围屋等民居不用木材做民居主材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当地的地理环境与气候不适合。这里的山区不但草木茂盛、瘴气很重,而且每年四五月份的梅雨季节很长,雨水充沛,潮湿阴冷,决定了当地居民要选用更加密封、防潮的建材来建造自己的家园;围屋属于堡寨式建筑民居,无论是对抗敌人,还是对抗出没无常的野兽,用砖、石、夯土筑墙,都比木材要坚固、抗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