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石雕技艺
可以说,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门类中,石雕是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
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从那时候起,石雕便一直沿传至今。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石雕艺术的创作也在不断地更新。
赣南围屋中的石雕主要运用在门楼与祖厅等主体建筑的门顶石、门枕石、石窗、石柱、柱础等部位,围屋内外设置的石狮、抱鼓石中。
门顶石是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类似木门的门楣。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门之上标示门楣。嵌在门楣上的正六角形的方木或者圆木俗称门簪,若是石门则标示质料亦为石,其上按照品级涂以油彩或图画,或写上吉祥福寿等祝福语。这些都是彰显地位的方式。脍炙人口的“光耀门楣”,其实就是人们向往权力和财富的一种直观表达。
赣南围屋大门的门楣上一般装有两个门簪,又称“户对”,一般刻有亁、坤或阴、阳二卦。龙南市栗园围内的纪缙祖祠有三座大门,中门的门簪雕刻的是鲤鱼跳龙门,左门的门簪雕刻的是文峰塔,右门的门簪雕刻的是牡丹、凤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计呢?因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男性一般从门簪雕刻有文峰塔的左门进入祖祠,女性一般则从门簪雕刻有牡丹、凤凰的右门进入祖祠,只有贵客和当地身份显赫的人才可以从中门进入。赣南少数围屋的门顶石,还在两个门簪之间雕刻刘海戏金蟾、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或“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字以“光耀门楣”。在大罗新坪厅厦的石门楼上还可见题材为戏曲人物故事的雕刻(图6-9)。
图6-9 题材为戏曲人物故事的门楼石雕(大罗新坪)
门枕石俗称门礅、门座、门台、镇门石等,是门槛内外两侧安装及稳固门扉转轴的一个功能构件,因其雕成枕头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门枕石。门枕石上大多雕刻有浮雕,内容多为动物,如狮、象、羊、牛等,周围雕刻卷草,主要有吉祥以及出入平安的寓意。在关西新围与寨背围,都有雕刻吉祥动物形象的门枕石(图6-10)。
图6-10 雕刻吉祥动物形象的门枕石(关西新围、寨背围)
图6-11 抱鼓石(关西新围)
图6-12 抱鼓石(大罗新坪)
赣南围屋中心厅堂或宗祠的大门前,还常常放置有一对雕刻精美的抱鼓石,形似圆鼓,属于门枕石的一种。因为它有一个结构犹如抱鼓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得此名。抱鼓石是中国宅门“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是最能标志屋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装饰艺术小品。抱鼓石一般分为上、下两段,下部为基座,上部为竖立着的圆鼓,一般鼓顶部还雕有卧狮。如关西新围(图6-11)与大罗新坪的厅厦门前都有一对顶部雕刻狮子的抱鼓石(图6-12)。
石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辟邪物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在中国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及印纽上都会看到它。更多的时候,石狮是专门指放在大门左右两侧的一对狮子。关西新围的厅厦门前,左右就立有一对雄雌石狮,由青石制成,制作精巧、憨态可掬、栩栩如生,是关西新围的镇宅之宝。雄狮口含石珠,顶戴花翎,脚握四方的官印。母狮造型更具特色,胸前和左侧雕刻有两只小狮(图6-13)。
赣南围屋的柱础以石制为主,主要是因为石柱础比木柱础能承受更大重量。赣南空气湿度大,石制柱础可隔绝湿气,并且坚固耐用。柱础根据立柱所设置的地点不同,装饰程度也不同,厅堂内部的柱础雕刻往往最为精美,造型也多样,有如意瓜楞型、覆盆型、鼓型、八面勾栏型、四方抹角型。其雕刻内容大多为“寿”字、花草、莲花宝座(图6-14)。雕刻手法传统,形式朴实。
图6-13 石狮(关西新围)
图6-14 石雕柱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