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级府第——实心围屋的创始|

|三、高级府第——实心围屋的创始|

实心围屋是在以宗祠(当地人称为“厅厦”)为中心的府第式民居建筑的基础上,在周围加建一圈以上的围屋而构建形成。

既然是以宗祠为中心,那么实心围屋的创始必在朝廷准许民间营造宗祠之后。

在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之前“庶人无庙”。宗庙制度最早产生于周代,到秦代,“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宗庙为天子专有。所以,秦汉以后,民间并没有自己的宗庙,祭祖活动多在家中或墓地举行。宋代以后大家族可以修建宗庙,但一般还是在祖宗墓地修建,不会在村庄中修建,更不可能建在自家民居的中心位置。直到明代嘉靖(1522—1566年)以前,仍然是“庶人无庙”,也就是平民百姓没有合法的祭祖礼堂。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于是皇帝下诏“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从此,一批乡绅尤其是王阳明的弟子们为重建乡村宗族秩序不遗余力,在全国各地兴起一股建祠堂、修家谱、立族规、办族学的“收族”之风,到清康熙年间,赣南社会进入全面宗族化,庶民宗族制度得以完全确立。

伴随着赣南乡村的宗族化,赣南乡村开始出现大批的宗祠建筑。当时的宗祠建筑一般都按照南宋理学家朱熹《家礼》一书的“祠堂之制”布局。朱熹的祠堂布局就如一座实心方围。所以赣南实心方围的出现,并不是受汉代坞堡的影响,也不是受官府衙门的影响,实心方围其实是在王阳明弟子等明代科举生员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朱熹《家礼》上的“祠堂之制”建造的。

从正德十二年(1517年)开始,王阳明在南赣地区推行“十家牌法”,让住在老村内的官绅地主们时刻担心会因本里甲混入“盗贼”而遭到“十家连罪”的治安处罚。从追求全家安全与生活自由空间的角度,这些官绅地主们本就有迁出老村,开基创立仅属于自己家族府第的迫切需要,于是类似于现代别墅、单门独户、大型封闭的实心围屋就在嘉靖后期产生了。

我们认为,赣南客家围屋的创始时间是在明代正德年间王阳明担任南赣巡抚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