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崇宗敬祖的文化信仰|

|二、崇宗敬祖的文化信仰|

赣南围屋民居的最大特点,就是以祭祀祖先的祖厅或宗祠为中心布局民居的各个建筑单元。因此,崇宗敬祖的文化信仰在赣南等围屋分布区就表现得更加浓厚。

赣南客家人具有浓厚的崇祖观念,其祖厅或宗祠是崇拜、祭祀祖先的中心,宗祠内的门榜、对联、祖宗像、神牌以及祭祀祖先的活动等集中反映出客家人的祖先文化信仰。

在赣南围屋宗祠的大门门楣上,一般都镶嵌或挂着一块门匾,匾上标榜着本族的渊源、本姓氏高贵门第或良好家风、本姓先贤的高尚品格或名人事迹等,此匾为“门榜”。如黄姓的常用“江夏渊源”门榜,表示黄姓的发祥地是古代的江夏郡;陈、钟、赖、邬、庾等姓多以“颍川长流”为题,是说这几姓皆望出颍川郡;至于罗姓的“豫章遗风”,则表示罗姓望出豫章郡;易姓的“太原遗风”和温姓的“太原世第”,意味其姓源自太原。还有像侯姓的“上谷家声”、徐姓的“东海传家”、邹姓的“东鲁名家”、萧(肖)姓的“兰陵传芳”等,表达的都是赣南客家人对祖先发祥地的追忆。

在赣南围屋宗祠的大门两侧、厅堂的墙壁及柱子上,镌刻着许多对联,其内容以颂扬宗功祖德的居多。对联中表达了子孙后代对祖宗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渲染着一种崇拜祖先的气氛。如龙南栗园围镌刻在祠堂中厅石柱上的一副楹联:“派从文水分来支流长远,支自栗园崛起根蒂坚深。”相传,明代洪武甲戌年(公元1394)秋,开基祖李申甫,山西文水县人,因奉命赴任广东省海丰县知县,携眷属前往当地,途经龙南里仁镇横岭下时,其母突然发病,身发高烧,口干唇裂。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凉山野,李大人焦急万分。此时,有位随从在山上发现了几株野生金橘挂满枝头,便采摘了一些橘子回来,奉送给其母亲吃。结果,其母吃完野橘后,渐觉气畅神怡,遂感舒适,其病很快痊愈。神奇的野生金橘给李大人母子带来了吉祥瑞气,母子商定,便在此地安家落户。为纪念金橘之恩,申甫公便将其李姓祠堂命名为“橘瑞堂”。

在许多赣南围屋的宗祠内盛行挂祖宗像的做法,表示对祖先的崇敬。有些宗祠在重要年节及婚嫁大事时都要挂祖先画像。春节挂祖先像一般是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开始,至正月十六日结束。

赣南围屋宗祠通常会放置祖先的牌位。祖先牌位,又称神主牌、家神牌,置于宗祠上厅的神案上。一块神主牌代表一位祖先,历史悠久的大宗族的宗祠,往往分几层陈列着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神主牌。神主牌上写着祖先的名讳、生卒时间,以及做过什么官、中过什么举,或者有什么荣誉称号。神主牌的制作有一定的讲究,神主牌多为一种带座的、可以竖立的长方形小木牌,制作较为精细。祖先神牌的安置:神牌分若干层,最高层安置始祖,以下按照世系分置列祖列宗的神牌。祭祀时,将祖宗神牌从祖寝神龛上接下,放置于祭祀用的香案上,祭祀完再放回原位。最高层的祖牌,一般不用接下,按照其原位予以祭祀。

在赣南客家的各项祭祖活动中,祠祭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举行祠祭的时间,在客家人的各宗族中并不完全相同,较为普遍的是奉行春、秋二祭。此外,也有不少家族在冬至日举行祠祭。祠祭的参加者一般为族中男丁,如宗族太大,则由每家或每房派代表参加。祭祖仪式多由宗子、族长主持,还有司礼等执事人员。大致过程:迎神,唱着祖先的名字,把祖先的神灵请来;献食,向祖先神灵奉献上精美的食品(图7-9);敬酒,向祖先神灵敬奉香醇的美酒;念祭文,由司仪朗读,内容主要是颂扬祖先功德,表示后代对祖先的仰慕、怀念之情;焚烧祭文,在堂中焚烧祭文,使其化为灰烬,让祖先神灵皆能收到祭文;结束,众人依序退下。

图7-9 祭祖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