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代赣南围屋营造的分期|
根据上面介绍的清代赣南地方社会发展史,我们将赣南围屋营造划分为清初期、清中期、清后期至中华民国三个时期。
1.清初期[康熙二十年(1681年)之前]
这一时期,赣南社会仍然处于从明末延续下来的社会动乱时期,所以常被统称为明末清初时期,这一时期是赣南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此时既有地主与佃农的阶级矛盾引发的“山贼”盗乱,又有沿海倭寇劫掠引起的“闽寇”“广寇”的劫掠,更有明清朝代更替引发的战争。
明末清初时期,赣南围屋的营造绝大多数是以自然村为单位,由全村居民集体出资出力营造,围屋的所有权与使用权也归属村集体,不是某个人。这是战乱时期的必然选择。也就是说,清初期的赣南围屋虽然出现了一些家族式的围楼,但占主流的仍然是围村,基本没有单家独户的围楼。
2.清中期[清康熙二十一年至咸丰二年(1682—1852年),即从康乾盛世到太平天国起义军进入赣南]
这一时期是赣南社会在历史上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政治上由于康乾盛世而天下太平;经济上由于清中期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赣南凭借地缘优势,吸引了闽粤等省的产业农民大量迁居过来,发展种烟叶、种甘蔗、种蓝靛、种苎麻等经济作物,并发展起制烟、制糖等手工业;文化上科举进士人数大增、人才辈出。所以整个赣南社会呈现百业兴盛、一片繁荣的景象。
伴随着社会上富豪与权贵的增多,代表其上层社会标志的民居形式——单家独户的厅屋组合式府第民居开始大量出现在赣南城乡。这种厅屋组合式府第,一般是以中轴线上的厅堂为中心,从标配的两堂两横,随财力大小与居住人数多少,不断向前后或左右扩展,以至于形成所谓的“九井十八厅”或“九厅十八井”的大型府第(图3-1)。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大型府第式民居,虽然占地与建筑面积都很大,厅与房的间数也很多,但居住在里面的仍然是一个家庭而不是一个家族的人。因为在明清时期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一夫有七八个甚至十几个儿子都属于正常,再加上家仆人数众多,所以一个家庭拥有上百号人是司空见惯的。
另外,伴随着大量闽、粤移民进入赣南投资种植经济农作物并设厂进行加工生产,在赣南大地上也出现了明末在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常见的农场与农作物加工厂,比如瑞金出现数百处福建漳州、泉州“寄庄地主”开办的制烟厂。这些制烟厂会是什么样的建筑形态呢?它们既有可能是竹木搭建的竹棚与木棚,因为在赣北从事经济作物种植与加工的这类闽、粤移民,在地方文献上就被称为“棚民”;也有可能部分制烟厂是用土木构建的或方或圆的空心土楼,即类似闽南永定、南靖县保存下来的明代土楼。这种用来做厂房的空心土楼,由于建筑比较简陋,保存下来比较难,目前人们只在邻近瑞金市的石城县的偏僻山区发现了几座小型土楼(图3-2)。而瑞金与石城,当年正是福建人种烟与办烟厂最多的县。
图3-1 凤岗董氏九井十八厅
图3-2 石城县空心土楼遗址
总之,清中期由于社会安定,加上没有允许修建防御性军事堡垒的政策,这一时期不存在营造带防御性工程的围屋民居的条件,是围屋营造的一个空白期。不过,这一时期营造的大量厅屋组合式府第民居与宗祠建筑,为下一个时期——清后期至中华民国营造围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清后期至中华民国[清咸丰二年至中华民国二十年(1852—1931年),即从太平天国起义军进入赣南至工农红军进入赣南]
这一时期,先是太平军在这里转战十几年,后来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花旗军、天地会党活跃在赣南山区,赣南又进入一个长达百年的战乱纷呈的不安定时期。
咸丰二年(1852年),咸丰帝任命前刑部尚书陈孚恩为江西团练大臣,负责“团练防堵事宜”起,赣南仿佛回到了明代正德王阳明下令各乡村组建民兵、建立民团的历史时期。随后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进入赣南镇压太平军,又搬用王阳明对付山贼的“坚壁清野”政策,致使赣南大地上进入营造围寨的历史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