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空心围屋的平面布局|

|二、空心围屋的平面布局|

空心围屋是指中心没有任何堂屋建筑的围屋。其平面布局既有方形也有圆形,甚至多重方形或圆形。从其建筑布局可以看出,空心围屋最初肯定不是民居建筑,而是一种军事防御性建筑,或者是部队与农场的营房与厂房。因此,空心围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水楼

水楼一般建于平地,四周还有水池环绕,故称水楼。水楼内一般有个小天井,四面各有一间房屋,高有三四层。底层不开门、不开窗,用可以收放的吊桥从二楼开一个门出入。二楼以上的四面墙上密布枪炮眼。赣南的水楼,主要分布在崇义县西南部的聂都、沙溪、关田三个乡镇,约出现于明代中期,毁于清代晚期,现只存留部分残墙遗迹(图1-6)。与水楼类似的,还有所谓“炮台”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寻乌县南部的晨光、留车、菖蒲和南桥等乡镇。据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统计,“炮台”式民居现存数量20余座。其建筑年代基本上集中于清代中晚期。主要特征为外观类似围屋的角堡,是一座放大而独立的方形炮楼。层高一般为四五层,每层都设有外小内大的枪眼或望孔,屋顶为叠涩出檐硬山顶。顶层主要为警戒或作战用,以下楼层为避难居民使用。平面大多为矩形,有的为正方形(图1-7)。底层设有一门,围内一般辟有水井。构造上,外墙基本上都是以石块为主料,混合在强度很高的三合土灰中构筑,多见为片石砌墙、条石勒角,墙体厚度在50~100厘米,比一般民居更厚实坚固,门窗和枪眼则用青砖或条石精构;内部房间隔断墙则用土坯砖,楼层、楼梯和屋顶皆用杉木材料制成。水楼与炮台是纯军事防御工事,很少有改为民居使用的。

图1-6 聂都周氏水楼遗迹

图1-7 寻乌司马第炮台平面示意

2.围楼

围楼一般建于地势较高的台地上。平面布局是“口”或“O”字形,所有房屋按平面呈方形或圆形分布在四周,围屋中间没有厅堂等核心建筑,但必有一口水井。四角一般布局有炮楼,全围只有一个大门可以出入。内墙二楼以上加装走马楼,外墙一楼不开窗,二楼以上开小窗及枪炮眼,有的在最高一层还建有外走马楼。围楼是一种放大的水楼或炮台,主要用于战时的军事防御,也可以用作平时居住或贮藏财产,所以常被称为保家楼。

赣南围屋中,最小和最高的围屋都是空心方围。空心方围的占地面积较小,一般只有400~1400平方米,而外围的房屋又较高,普遍在三四层,所以显得比较高,防御性能明显要优于实心围屋。

赣南代表性的空心方围有龙南市杨村镇的燕翼围和细小围、理仁镇的沙坝围、桃江乡的八姓围,全南县的雅溪土围与石围等。其中燕翼围与雅溪村的土围、石围,都入选了赣南围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

燕翼围始建于清代顺治七年(1650年),因工程浩繁,耗资巨大,费时二十七年,历经三代,至康熙十六年(1677年)才竣工。因其高大固守,当地群众俗称其为“高守围”。

燕翼围的平面布局为长41.5米、宽31.8米的长方形,占地1368平方米。四面围合,呈“口”字形,中间是禾坪,四周围屋基本对称。前、后围屋相距27.75米,左、右围屋相距18.23米。坐西朝东,东边围门是唯一出入口,东北角和西南角各设有突出的守阁炮楼。以正对大门的门厅和后堂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置房间。门厅与后堂的开间明显要大于左右两侧的次间,四角的梢间为楼梯间。前后是9开间,通面阔31.55米,进深6.60米;左右是8开间,通面阔25.52米,进深6.60米,每层有34间(图1-8)。围内布设有两口暗井,一口是水井,一口是埋藏大量木炭和蕨粉的旱井。这两口暗井在平时填土封闭,只使用大门外侧的一口明井,只有在战时危困时人们才会掘开暗井以自救。

图1-8 燕翼围平面示意

雅溪土围位于全南县龙源坝乡雅溪村,正名是福星围,只因同村还有一座用石块砌筑的“石围”,故俗称“土围”,建成于清戊午年(1858年)。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通面阔5米、宽19.65米,进深6米、长28.7米,占地面积56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25平方米。高三层、通高11.26米,围屋外墙高8.9米、厚0.5米,其中2.2米以下墙体由自然块石砌成。南北有一条中轴线贯穿,依次为门厅、内院或天井(相当于三堂式建筑的“大厅”)和祖厅,隐含赣南民居常见的三堂式建筑,两边房屋基本对称布局(图1-9)。天井院中有一口水井。土木结构,梁架隔扇。围屋内,二、三层设有内走马,可以四周通达。其内走马廊的吊柱结构较有特色,上下柱之间没有榫卯关系,完全靠自重顶压固定。平面布局类似杨村乡的燕翼围,但四角没有炮楼,只有炮角。

图1-9 雅溪土围平面示意

雅溪村的另一座用石块砌筑的石围,平面为正方形,面阔三间,纵深四间,门厅与祖厅的开间较一般房间要大(图1-10),高四层,对角有两个炮楼,防卫性能明显优于土围。

图1-10 雅溪石围平面示意

3.营房

据《虔台志》记载,南赣巡抚下辖的八府一州有“卫所官一百六十四员,军二万八千七百余名,寨隘二百五十六处,专防山洞之寇也”。嘉靖年间,由于匪患猖獗,官府不仅在各要害处增设“巡检司、寨、营”,而且将许多老的“司、寨、营”进行了重修加固,普遍增建城垣或将土墙改为砖墙。这些司、寨、营,大的建筑布局可能是土城土堡,小的军队营房就是方形或圆形的围楼。这种营房式围楼,因为本来就是军队驻地,是盗贼不敢光顾之地,因此建筑立面以适合集体居住为准,会开一些小窗小洞用来采光通气,一般没有炮楼炮角。福建漳州的博平岭山脉,地处沿海,出于防倭寇的需要,驻扎有较多的军队,现在留存下来的一些或方或圆的明代大土楼,估计就是当时的驻军营房。另外,赣南山区的一些空心围屋,如龙南市杨村的燕翼围等,也有可能最早是军队或军户的营房。

4.厂房

明朝正德年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强国已派商船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开展贸易。但由于明朝廷实行禁海政策,沿海民众被迫私自与这些西方商人进行走私贸易。由此引发福建、广东沿海山区甚至延伸到内陆腹地的赣南地主都成为“寄庄地主(又称“在城地主”)”,投资种植与加工出口农产品的基地。他们雇佣大量佃农从事烟叶、甘蔗、蓝靛、苎麻等的种植与加工,建立起中国最早的一批出口商品加工厂。这些加工厂的厂房是或方或圆的围楼式建筑。遇到战乱年代,加工厂的主人破产逃亡后,厂房有可能会被改为民居继续使用。

象形围位于龙南市东江镇三友村。这座空心围屋是双层的连环套,平面布局为标准的“回”字形。外层的空心方围为长方形,前后为短边,左右两厢为长边。前杠除了两侧做炮楼的梢间外,为7开间,其中3间为门厅,只剩下4个房间;后杠11开间,中间的后堂与两侧次间的大小基本一致;左右两侧横屋也是11开间。四角有炮楼。围屋大门门楣上刻有“象形围”三字。内围为不带炮楼的“口”字形空心围,正方形各条边长设置6开间。内围的大门与外围的大门在一条线上(图1-11)。这种内外两个“口”字形空心方围套在一起,形成一个“回”字形的双层空心方围,为赣南所仅有,显得特别独特。据当地家谱记载,清代乾隆丙戌年(1766年)十一月安福公与海东公从南亨乡三星村迁此至建围,全围均为叶姓。我们分析,内外方围的建筑时间有早晚之分,估计是先有外围,后来因人口增加,住房紧张,就加建了一圈内围。

在赣南,不但有双层方形的空心围屋,还有双层圆形的空心围屋。

长富圆围位于定南县龙塘乡长富村。它是1995年万幼楠到赣南调查围屋时发现的。据称这是赣南目前所发现的唯一的一座最接近福建土楼的圆楼。其平面呈同心圆状,直径39米,圆心为地面用河卵石铺成八卦形图案的院坪,围屋为双圈圆形,只有一座大门出入(图1-12)。据该村的黎为翰先生介绍:该围原系马姓人创建,约建于清初,后因受外人的欺压而迁走,于是被黎姓人所占有。黎姓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自广东迁来的。圆楼人最多时,曾住有27户,100余人。现破旧不堪,内中住户大多已迁出另外择地而居。这个情况正好符合我们上述有关这种圆形土楼在建造之初是农场厂房的推测。估计是马姓农场主在明清变更之际破产逃亡了,此楼就被后来从广东迁来的黎姓人占用了。

图1-11 三友村象形围平面示意

图1-12 长富圆围平面示意

图1-13 黄竹陂圆围

据万幼楠介绍,赣南的圆形土楼主要散见于定南、龙南、全南、瑞金、石城等地,但绝大多数已本地化,如用土坯砖墙,体量变小或四角加构碉堡等。然而在“三南”尚存有屈指可数的几座圆土楼,颇有闽式土楼味。如龙南市临江乡的黄竹陂圆围是座平面呈圆形、在一面切去约四分之一的土楼。其切面处为五开间,当心间为围门(图1-13)。围门构造如城门楼做法,即上为悬山式敌楼,下为有厚实大闸门的门洞。土楼建于清乾隆年间,砖石基脚,土坯砖墙体,高两层。从围内民居建筑的布局来看,我们认为这明显是一座圆形土围,类似上面介绍的大余县曹家围,并不属于空心围屋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