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赣南围屋的功能布局|
赣南围屋作为一种民居建筑,其功能布局首要考虑的是生活宜居因素,即要满足居“家”的生活要求;其次是安全防卫因素,即要满足其作为“堡”的要求;再次是一些宗教、文化方面的因素,即满足其作为“祠”的要求。
我们在上一节已经介绍了赣南围屋有三大类型。之所以分为三大类型,主要就是根据它们在使用功能上的侧重点不一样。第一类围村,由于其本身就是传统古村,所以其功能布局肯定是按照国家规定的里坊居住制度设计,以“宜居+易管”的村落居住功能为首要因素,防卫功能与宗教文化功能居其次;第二类空心围屋,由于其本身是军事防御工事或营房工厂,肯定是以安全防卫功能为第一要素,宜居与宗教文化方面的功能不在它的考虑之内,除非有人把它改成了民居,才会增加这两方面的功能;第三类实心围屋,作为社会上层——大地主阶级的住宅,在建造之初,就要进行详细规划,尽量满足其作为千秋伟业的多功能需求。因此,传统上认为集“家、堡、祠”三项功能于一身的赣南围屋,实质上指的就是这一类的围屋。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分类时,将实心围屋当作狭义围屋,以与包括围村和空心围屋在内的广义围屋相区别。
1.有差别的“家”功能
赣南围屋是一种民居建筑,这就决定了其必定有“家”的功能。但围屋的类型不同,其“家”的功能还是有差别的。有的非常适宜住家,有的并不适宜住家。
第一类是围村,是先有家,后有堡,所以其“家”的功能最突出。以龙南市的栗园围为例,据初步考证,栗园围始建于明弘治辛酉年(1501年),正德十三年(1518年)因遇战乱,人们开始建围村,加筑围墙与门楼,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完工,历时18年。整个围村占地68亩(1亩约等于666.67平方米),把鱼塘、水田、晒场、住房等人们生产、生活的所需之处都围在村内,既注重防御功能,又注重打造聚族而居、适宜人居的生活环境。村民们可以在围村里农耕、居家、读书、娱乐。栗园围是赣南现存最为完整的围村,是从传统村落向围屋演变的典型代表建筑,反映了客家人以勤劳耕作求生存,以刻苦读书建功立业求发展的精神追求。
栗园围(图1-27)分为渔耕区和生活居住区两大片区。生活区集中在东边,有房屋400余间,八八六十四条小巷,是李氏的宗族聚落。聚落的核心建筑是“一祠三厅”,即纪缙祖祠、梨树下厅、栊梃厅和新灶下厅,所有的民居住房都以纪缙祖祠为中心,房屋按八卦的原理分布建造,由总长1500米的八卦巷相互连通,所以后人又把栗园围称为“八卦围”。整座围屋开设了东、南、西、北四个门,但并非按照严格的方位。除北门名副其实朝北开外,东面设有东门和南门,正南面所设的却是西门,西面宽阔的墙体上则没有辟门。通过访问当地村民,我们得知是因为围外东南面有一条自东往西流淌的濂江河,按客家风水的说法如果西面开门的话,不利于村民固守财气(意为财气会随流水而去),故而在东面迎流方向开设两门,以利于财源广进。从平面上看,村围南北长、东西短,一条自北门往西门的主干道纵贯南北。主干道东侧的中心地带由三口6亩多的水塘连接,除了为围屋解决消防、排泄、清洁等后患,还给封闭的围屋带入了如诗如画般江南水乡的意境,为村民提供了便利与舒适的生活环境。主干道西侧是一块晒场,是村民集会以及休闲的娱乐场所。东门往南门也各有一条鹅卵石铺设的小径蜿蜒至村中央。
图1-27 栗园围模型
第二类是空心围屋,是先有堡,后有家,所以其家的功能很弱,至于“祠”的功能,则根本没有。这类围屋有的在与围门相对的房间设有厅堂,比周边房间开间稍微宽大一些,以突出其作为主厅的功能;有的空心围屋,所有房间的开间大小都一样,根本就没有主次之分,因此,既没有“家长”也没有“厅厦”之位。所以,很多空心围屋被改为民居之后,都会对围内的建筑布局进行一些改动,如在围心的院坪中搭建厨房之类的生活附属建筑,如果院坪足够大,还有可能在中间加建一座两室一厅的住房,或者在中心加建祖庙。
我们推测空心围屋在营造之初,不是民居建筑,而是水楼、炮台、保家楼之类的军事防御建筑,或是营房、厂房之类的建筑,这是有一定依据的。因为空心围屋的建筑平面布局,只有房间,没有厅堂与厨房等配套设施,并不适宜以家庭为单位的人们起居,所以在后来改为民居时,一般都会在里面加建一些堂屋或厨房之类的建筑。如龙南市杨村的燕翼围,在2005年以前,燕翼围住满了村民,村民们在围内中央的大坪上搭建了两排平房,当作各家各户的厨房(图1-28)。不过在燕翼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已将村民迁出,将厨房拆除,恢复了其历史原貌。还有龙南市里仁镇新里村的沙坝围,原先是一座面阔30.6米,进深29.0米,占地面积1196平方米,平面布局近似正方形的“口”字形空心方围。与燕翼围不同的是,围内各层房间虽对称布局,但没有大小、尊卑之分,各个房间的大小都一样,而且其大门也不开在正中间,而是开在一侧。20世纪90年代,万幼楠去调查时,围内大坪上有一栋一明两暗的“三间过”土坯房(图1-29),适合一家人居住。该围在2005年曾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1-28 燕翼围
第三类是实心围屋,“家、堡、祠”三项功能兼顾,但以“祠”的功能最突出,“家”的功能居其次,“堡”的功能排最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实心围屋产生于明代嘉靖十五年“许天下皆得联宗立庙”的乡村宗族化运动之后,它的存在本来就是为了实现理顺尊卑秩序、维护“忠、孝、节、义”封建伦理的家族目的,所以一座实心围屋就是一个“家”的邦国。在这种围屋内,除了祖厅与主人居室外,还有下人的居室、各种库房,甚至还有戏台、花园。如龙南市的关西新围,围内有260多间房间,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上等是祠堂建筑,其次是祠堂两侧主人的居住厅房,最差的是东西两边挨墙而建的围屋,它们采光、通风都较差,是长工、杂役的居室。前后幢的房屋有走马楼相通,前排女儿墙与祠堂相隔,设置有花园、戏台、观戏楼和功名房;后幢是土库,是围内的仓库。围内的生活环境舒适,其房屋布局、采光通风也很合理,在西门口还另辟一块供人们游乐、学习的3600多平方米的后花园,名曰“小花洲”。园内亭台楼榭,居中开挖了一口约占1亩水面、呈“品”字形的湖泊,叫“一品池”。湖内建有一小岛,岛上置有假山假石,下棋读书的石台、石椅,湖四周用木头做礅,形成走马楼,另有两座小桥同小岛相连,呈现出苏杭一带的园林建筑风格。据传徐老四为了两个苏杭小妾过得舒心愉快,特意仿照苏杭园林风格建了这幢“小花洲”,让她们居住。“小花洲”内还建有梅花书房和新书房两幢。
图1-29 20世纪90年代的沙坝围平面示意
2.坚强的“堡”功能
赣南围屋的形成,与明代正德年间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所采取的剿匪政策有关,目的是通过武装在籍地主去对付逃籍豪强,制造地方社会强势力量,以实现地方社会的和平与民主自治。这种建立在军事力量对比之上的社会平衡,必然要求对立双方都得建立坚固的大本营,一方才能不被另一方吞并掉。这就迫使赣南地方社会的上层阶级在建造自己的百年基业——围屋的时候,将防御功能推向登峰造极的高度。防御功能的强烈诉求体现在赣南围屋营造的方方面面。
(1)外墙
围屋外墙高大、厚实、坚固,有2~4层,墙体厚0.85~1.5米,或以粗大麻条石砌筑成墙基,或采用石灰、黏土、细沙(俗称“三合土”)卵石粒料夯筑而成,配以桐油、糯米浆等有机凝胶材料增加硬度。外墙一般不辟窗,墙体高处设枪眼或炮孔,外墙不露木头,用生铁紧固房梁,可谓是铜墙铁壁。
以防御功能著称的龙南燕翼围,墙高14.3米,共4层,为赣南围屋高度之最。墙厚1.5米,墙基地下深2.6米,地面高2.6米,全部采用大块花岗岩条石垒砌而成,墙体异常坚固(图1-30)。1943年日军飞机曾对燕翼围轰炸扫射,燕翼围经历炮火洗礼却未受到任何实质性的破坏,仅在西南面墙体上留下了斑驳的弹痕(图1-31)。龙南市桃江乡的龙光围,厚约1米的外墙全部采用大块麻条石浆砌而成(图1-32),这种极其坚固的墙体在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十分罕见。
图1-30 燕翼围坚固的墙基
图1-31 燕翼围墙体上留下的弹孔
图1-32 龙光围麻条石外墙
为了防止敌人从地下掘洞攻入围内,围墙的墙基大都是用大块条石砌成,深度都在5米以上。关西新围的墙基前还埋有深达10米的铁木棍梅花桩,要想从地下掘洞攻围根本不可能。
(2)炮楼
炮楼是客家围屋有别于其他民居建筑的重要特征。早期的围村土堡,先有房,后围墙,再加盖炮楼,所以炮楼位置选择没有定式,往往设置在路口或转角处,因势而建、因地而建,扼守险要地段,使防御功能最大化。中后期形制成熟的围屋,炮楼通常立于围屋方形结构的四角,炮楼墙体较围墙突出0.8~2米,配合炮楼上的枪眼和炮孔,使得射击范围覆盖墙角,扫除安全盲区。有的炮楼还在顶层外角处增设抹角或外挑式小堡垒,进一步覆盖射击死角(图1-33)。
在很多方形的围屋中都可以看到向外突出的塔楼(亦称“角楼”“四角碉楼”),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到外凸塔楼分布于方围的四角。方围设置外凸塔楼后,四个角楼可以对墙侧形成交叉火力网,消灭所有的盲区。但是外凸塔楼的构造在圆围中鲜有发现。原因大概是即使圆围设置了外凸塔楼,其所形成的交叉火力网中也还是会留下盲区。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方围的防御能力要强于圆围。
图1-33 赣南围屋的炮楼
如燕翼围每层炮角有5个枪眼,可全方位监视围外的敌情。二三层枪眼的内侧砌有小门,可关可开,四层有全面作战功能,有58个枪眼,外形是窗。在高楼上,围屋居民可打击百米之外的敌人,敌人是很难靠近围屋的。同时,为防止敌人围堵,燕翼围建得坚固无比,防火、防攻、防炸,320多年来,经受了各种战火的考验,仍旧岿然不动、完好如初。1945年,日军在轰炸杨村时,以燕翼围为重点投放炸弹,炸毁了紧挨的“龙船庙”,燕翼围仍安然无恙,仅在一角壁体上留下斑斑弹痕,围内人员无一伤亡。
围屋的外墙和炮楼一起将围内的厅堂、房间、院落围合成一座壁垒森严的整体,抵御着墙外的纷扰,维护着家族的安宁。
(3)围门
围门是围屋防御特征鲜明的体现。除半方形实心围屋与半圆形的围龙屋外,一般围屋只设一孔围门,是围屋与外界的唯一通道。
围门是围屋内外交流的通道,也是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围门门框由大型条石砌成,围门往往设有三重:第一重为铁皮包门,在厚重的木质门板上以铁皮覆盖铆钉紧固,结实而庄重;第二重是杠门,以3~6根粗大的门闩移入门内暗槽将门顶住,能有效抵御外部的撞击;第三重为便门,方便日常进出。此外,为防止外敌火烧围门,通常在大门门顶上设计有防火的水槽,从水槽倒水可将门前的火浇灭(图1-34)。厚实的用料和精巧的设计,让围门发挥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作用。
图1-34 燕翼围门顶水槽的内外注水孔
为防止切断联系或方便围内外的语言交流,围屋还设有传话通道。如燕翼围在外墙内侧3层楼处有传话管道口,相对应在围屋外墙外侧地面处也有传话管道口。经由此对话通道,围屋内外不用开门碰面就可进行有效对话、辨认敌友和传达消息。
“逃生门”也是围屋防御体系的一大特色。这些门直接建于外承重墙上,打开门,脚下就是一条护围河。借着夜色的掩护,从此门往下跳入护围河中,围中人就可不开围门、不动声色地从围中逃出寻求援兵。
(4)枪眼
在围屋二层以上的墙面上都设有炮眼和枪眼,这是守方进行防御反击的主要窗口,最常用的武器是自制的土枪和弓箭。有的围屋还在墙内设置环形的“坎墙走马廊”,方便战时围内各作战区域之间的交通。炮楼及围墙上的射击孔形式多样,有方形、塔形、圆形、梅花形、葫芦形等(图1-35)。同时,通过砖体砌筑位置的变化和对砖体的打磨,射击孔形成内大外小构造形式,从而方便灵活射击,减小受到外来打击的面积。
图1-35 围屋各种形状的枪眼
需要说明的是,“国”字形实心方围的枪眼大都是葫芦形或梅花形,如龙南市的关西新围与渔仔潭围,这种所谓的枪眼或射击孔,是用青石雕刻的,既有防御功能,又有装饰功能。
(5)粮食储备
战时的粮食储备是持续抵御外敌的关键。绝大多数客家围屋内都设有一至两口水井,保证了围内居民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供应。关西新围西南侧一排房屋为土库,当年在土库中存放着大量的粮食以备战时和灾年之需。燕翼围禾坪中掘有两口暗井,一口用于窖藏蕨粉,一口用于窖藏木炭,平时填土掩覆,战时掘开应急。燕翼围在丰年时用红薯粉、蕨粉、糖、盐等材料搅拌后敷于墙上,一是可以长久保存,二是在围屋受困、储备粮用尽的情况下,居民还可以将墙体剥落食用,墙体可以作为食物供给的最后一道保障线。
龙南市的沙坝围还依据地势,以南北的炮楼间为楼梯,开辟了地下储藏室,储藏室到门口用地道连通,它是赣南众多围屋中唯一有地下通道的围屋。据当地老人介绍,当年为防土匪侵入,人们每年都在围屋的地下储藏室里放置食物,一年不出围屋仍然可以吃上新鲜的食物。地下储藏室不但可以长久储藏食物,更是充分利用了地形,扩展了围屋内部生活的空间。
(6)毒钉
为了防止敌人从房顶攻入,很多围屋房顶上布有许多剧毒的三脚铁钉,据传能“见血封喉”。钉身平卧,三枚锋利的钉脚朝天,铁钉以剧毒药水浸泡后抛洒在屋面,起到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图1-36)。杨村东水围、上新围等还在整个围屋的天井上装满铁丝网,即使敌人上了房顶也无法进围(图1-37)。
图1-36 关西新围屋顶上的毒钉
图1-37 矮寨围屋顶上的铁丝网
(7)精神防御
除了在物质防御上力求万无一失,围屋的防御甚至做到了精神层面。赣南地区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土地庙,土地庙里供奉着土地公,又称“社公”,是一方百姓的保护神。一般土地庙位于村庄的入口、桥头或村边古树下。出于抵御外敌围困的考虑,关西新围将土地庙纳入围内,作为围屋建筑的组成部分,建于大门侧旁,方便围内居民每月初一、十五敬香烧纸,祈求围屋平安。
3.可有可无的“祠”功能
上文在说到实心围屋的功能布局时,我们已经介绍了宗祠在民间的普及,得益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朝廷“许天下皆得联宗立庙”的政策。而且朱熹的《家礼》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於正寝之东”,这说明实心围屋中心的“宗祠”,最初并不是祠堂,仅是客厅或议事的厅堂,只是在营造围屋的祖先过世之后,其后代慢慢给厅堂增添了“祖祠”或“家庙”的功能。在清代赣南社会全面宗族化以后,在围村之中,也开始出现各房各族的“祖祠”,如栗园围就有三座“厅厦”。不过在空心围屋内仍然没有“祖祠”建筑。因此,我们认为,所谓围屋具有“家、堡、祠”三项功能,并不完全正确,“祠”的功能是可有可无的。
综上,我们对赣南围屋的类型与建筑特征的认识如下。
围屋,顾名思义就是指围起来的房屋,至于围合、封闭是用围墙还是房屋,抑或是围墙与房屋混合都可以。因此,封闭性是围屋的第一大特点。
无论是围村还是空心、实心的围屋,都带有一定的防御保卫功能,因此,防御性是围屋的第二大特点。在这三大类型中,围村与空心围屋的防御功能要强于实心围屋。围村凭借其厚实的城墙或围墙,特别是全村武装男丁人数众多的优势,可以较长久地抵御强敌的围攻;空心围屋虽小却坚,凭借其坚固的外墙与高耸的炮楼,防卫性能也很突出;实心围屋一般亦有四角炮楼与众多的枪眼,但其枪眼一般都是葫芦形(寓意“福禄”),重于装饰,防卫性能稍差。
无论是围村还是空心、实心的围屋,都是由乡村中德高望重或财力雄厚的豪强地主发起建造,而且要保护的财产也基本属于豪强地主阶级,因此上层阶级性是围屋的第三大特点。这种阶级矛盾经常被族群矛盾所掩盖。所有的史料都表明,安于自给自足的下层社会中的农民阶级,并没有建造围屋的欲望,也没有建筑围屋的财力。如果遇到外来敌人的进犯,一般都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只有上层社会中的地主阶级,因为家大业大,无法一走了之,才被迫想方设法去建造高大、厚实的围屋来抵御外敌的进犯。特别是实心围屋,由于其始建于和平时期,并经长期策划、统一规划设计而建,相较当地的普通民居,显得特别的高大与豪华。这种围屋的外墙与门楼,虽然也配备有炮楼、枪眼,但其装饰意味更浓,是围屋主人追求官式建筑风格的一种需求,也是其炫耀财富与社会身份的一种方式。因此,围屋民居是赣南地区明清时期最为高档、豪华的民居,代表着赣南地区明清民居的建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