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围屋建筑的保护
就在赣南围屋日渐被围屋居民遗弃的时代,它却作为一种特色民居建筑受到了文物建筑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发现”、价值挖掘与保护。
1990年9月,时任赣州市博物馆馆长的韩振飞在《江西日报》发表文章,提出赣南围屋起源于汉代的观点,该文是关于赣南围屋最早的研究和报道。
1991年10月,民居建筑专家黄浩在中国民居第三次学术研究会上提交《江西“三南”的围子》一文,从建筑专业角度对赣南围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和研究,文章中对许多典型的赣南围屋进行了调查和测绘。1995年,该文又以《江西围子述略》为题,刊登于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民居史论与文化论文集》。
以上两篇文章是对赣南围屋最早的研究,赣南围屋从此被“发现”。
1992年1月,在赣州市召开的“赣南中华客家研究会暨首次研讨会”上,赣州市博物馆万幼楠的《赣南客家生土建筑探析》和赣州市城建局廖光禹的《龙南客家围屋的特点》在会上提交并被讨论,在《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增刊“赣南客家研究”专辑刊登。赣南围屋开始得到赣州市党政领导的关注与重视,价值挖掘与古建筑保护工作从此开展。
1993年8月,由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和赣南中华客家研究会主办的“首届闽粤赣客家围楼学术讨论会”在赣州和龙南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各地的代表对龙南的围屋进行了参观和考察,并观看了万幼楠的《赣南客家围屋》和龙南城建局制作的《神奇的龙南围屋》两个专题片。这是赣南围屋在海内外专家学者面前的首次展示,对赣南围屋影响力的扩大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从此,来赣南对围屋进行参观、考察和报道的专家、学者和记者渐多,赣南围屋知名度逐渐提升。
2000年5月,由日本丰田公司资助,片山和俊教授主持,日中高校师生及江西文博界的专家组成的中日考察队对赣南围屋进行了为时两周的调查测绘,扩大了赣南围屋的影响力。
2000年7月,安远县东生围与龙南县关西新围被公布为第四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12月,龙南县关西新围与燕翼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赣南围屋第一次进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3年东生围入选第七批,2019年龙南县乌石围入选第八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这样,共有四处赣南围屋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1年2月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中国》栏目,以“客家人的围子”为题,对龙南县乌石围进行了直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并带动了围屋旅游的开发。
2004年6月,日本玉井哲雄教授组建的中日师生考察团对赣南围屋进行了七天的考察和测绘,扩大了赣南围屋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005年3月,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了《围屋沧桑》,进一步扩大了赣南围屋的知名度。
2005年至2008年,先后多批围屋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雅溪围屋、西昌围、沙坝围、鱼仔潭围、猫柜围、栗园围、杨村乌石围、杨太围等围屋,其中雅溪围屋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当地政府加大对现存围屋的保护力度,对现存围屋进行普查分级,建立记录档案,根据围屋的现状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措施;并安排专项资金,分期对代表性围屋进行维修。
2007年10月,龙南县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评为“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
2011年,根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显示,赣州市保存有各类赣南客家围屋589座,其中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2座。
2010—2014年,赣南围屋的保护维修工程开始获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与江西省基层文物保护维修专项经费的资助。
2011年11月12日,赣州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成立赣南客家围屋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赣南围屋申遗工作正式启动。
2012年1月,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江西省赣南围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文本》,文本将龙南、安远、定南、全南四县的15处围屋(包括关西围屋群、雅溪围屋群、东生围屋群三个围屋群聚落,及燕翼围、渔仔潭围、虎形围、明远第围四处围屋及所在聚落,简称“三群四围”)进行捆绑式申报。
2012年11月17日,在北京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赣南围屋成功入选,同时也是江西省多个参选项目中唯一入选的申遗项目,标志着赣南围屋获得了通向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赣南围屋保护利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2014年,“客家民居营造技艺(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7年6月,赣州市印发了《赣南围屋抢救性保护维修实施方案》,计划在2017—2019年期间投入约5亿元对113处赣南客家围屋进行抢救性维修保护。据了解,2017年赣州市维修了28处,2018年维修了44处,2019年维修了41处围屋。维修的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寻乌等县。
2018年5月,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公布,龙南县的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家具建筑类)入选。接下来,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将加大对列入项目的扶持力度;督促各地对列入项目着手制定振兴方案,落实振兴措施。
2019年2月26日,赣州市召开贯彻实施《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新闻发布会,宣布专门为保护赣南客家围屋而制定的《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已由江西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于2018年11月29日批准,将于2019年3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赣南客家围屋有了富有地方特色和针对性更强的法律保护措施。
赣南围屋虽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但围屋的保护利用及围屋营造技艺的传承仍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围屋聚落整体环境遭到改变。居住和防御是传统围屋聚落的主要功能,而如今围屋聚落的防御功能已经完全丧失,其居住的功能正在逐渐退化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赣南围屋聚落中的居民大多从围屋等传统民居建筑中搬出,在传统民居建筑旁扩建和加建了一些形制、风格与围屋聚落风貌极不协调的新建筑,对围屋聚落景观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图8-1)。
图8-1 龙南县乌石围的环境风貌遭破坏
图8-2 遭遗弃的猫柜围
其次,围屋聚落建筑本体遭到破坏。近几十年,随着赣南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大幅提升,传统建筑因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而被弃置。无人居住的围屋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之中(图8-2)。因此,缺少维护和管理是造成围屋建筑本体破坏的重要原因。
总之,现存的589座赣南围屋,除了62座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围屋受到较好的保护之外,其余大多数围屋因缺乏专门的维护和管理而遭到破坏。
“对于数量庞大的客家围屋,单靠财政专款维修和保护并不现实,而合理开发实际上就是最好的传承与保护。”龙南县文物局局长、半辈子都在和客家围屋打交道的张贤忠如是说。
遵循活化利用的指导思想,龙南县开发最早的一座围屋——关西新围的居民以房入股,成立了旅游管理理事会。村民有的办起了客家餐馆,有的卖土特产,有的成了景区售票员和讲解员,每年可增收数万元,围屋旅游正风生水起。
“关西新围的成功范例给围屋旅游开发带来了启发,但客家围屋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不能一拥而上、盲目开发。”张贤忠说,客家围屋作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其产生和建成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在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研究价值。因此,围屋的开发利用要有一流的规划和策划团队,要深入发掘客家文化内涵,提升围屋文化品位,力争做到“一围一品”出特色,如关西新围定位为建筑文化和经商文化,栗园围以八卦文化为主,隘背围以农耕文化为主,渔仔潭围建成客家酒堡,融酒文化和艺术创作为一体。
让人欣慰的是,保护客家围屋,弘扬客家文化,已经成了赣南各阶层的共识。2018年,龙南县文物局(博物馆)联合定南、全南、安远、寻乌、信丰以及广东省的连平、和平等客家围屋存留地,发起成立了“全国客家围屋保护研究联盟”。
作为主要发起人,张贤忠说,他们把“协同共建,保护优先,传承共享,互鉴共融”作为联盟倡议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推动客家围屋保护、研究、利用跨地区协作,形成联盟的集群效应和联动效应;同时深入挖掘客家围屋的当代价值,充分展示客家围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持续打开围门,让客家围屋“活”起来,让其所蕴含的价值融入人们的生活,展现时代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