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围楼民居——空心围屋的创始|
2025年09月27日
|二、围楼民居——空心围屋的创始|
最早的围楼是军事防御性的碉楼。有些碉楼为了增强防御功能,往往在四周开挖有4~5米宽的水渠,架设一座吊桥出入,所以又被称为“水楼”。
南安府崇义县聂都乡在明代曾建有五座水楼。这五座水楼传说是在明宣德或成化年间创建的,它们聚处一区,以“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布局,分别居住着黄、罗、吴、周、张五姓。在防卫中,这五座水楼可以相互配合,互为声援,从而形成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相结合的乡族集团力量,弥补了单个家族防卫能力之不足,也说明聂都五姓人家休戚相关的地缘关系。
在龙南市渡江镇的上圳村,也有一座围楼,被称为“水围”;传说始建于明初的永乐、宣德年间;长40米,宽31.5米,墙厚0.9米,高三层,设有四角炮楼,共有枪炮眼216个,二、三层有内走马楼。里面是一个大坪,还有一口水井。这座水围比崇义的水楼明显要大很多,和清代以后常见的空心方围基本一样。它很可能是赣南最早的一座空心方围。
福建土楼的诞生和客家人、闽南人的土客之争没有任何关系,这完全是寄庄地主与占田军官为了在非法获得的大片田地上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兴办了类似现代农场的结果。这些或方或圆的土楼就是寄庄地主与占田军官兴办的农场里的营房与仓库。只是在明末清初,由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月港的合法对外贸易港口地位被取消后,这些从事对外商品生产与加工的田庄也被迫破产,这些土楼就变成破产农民的民居。也正是由于其建造属于非法,居住权的取得不是正大光明的,因此造成如此宏伟的建筑居然在历史文献资料中没有任何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