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以来体育片研究

中国的《电影艺术词典》这样定义“体育片”:“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故事片。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往往与体育事业或体育竞赛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较多的紧张、精彩的体育竞赛场面。为适应内容的需要,在导演和摄影艺术上往往更注重节奏感和动作性。在演员选择上常起用著名的专业运动员或业余运动员。”[1]可见,体育片(主要是指体育故事片,不包括体育纪录片和体育资料片)关注的是体育运动、体育运动重大事件和体育工作者的生活与命运,影片多以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竞赛为背景结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并以精湛的体育表演作为影片特色。“体育片离不开体育训练和体育比赛,这是必须表现的特殊生活。如果不反映训练和比赛,只把人物职业规定在体育界内,而去表现其他内容,严格地说这就不是真正意义的体育片。要反映训练、比赛就要尊重体育的规律,这里还有‘度’的把握,过于专业而缺乏故事性,就脱离了影视创作的规律。成功的作品是既符合体育的规律,更符合影视创作规律,做到二者有机地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境地。”[2]
拍体育片选演员难是不争的事实,创作者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启用专业运动员虽能较好地适应某个专门的体育项目,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塑造人物不成功、人物个性不丰满、表演呆板或没有层次进而影响人物情感的表达等现象,更因缺少明星的号召力,而产生票房不高、收视率不高的惨淡经营的状况;若选用影视明星来饰演运动员,则容易因演员缺乏相应的运动基础和应有的激情,在体育场上的动作造作甚至虚假,并在一些激烈的竞技场面中露怯,使演员体现不出其身份所应有的专业水准,进而影响观众对人物形象的认同度,并大大削弱影像的感染力。因此,通行的做法是:对专业运动员进行表演方面的训练,对职业演员进行体育项目方面的专门培训。而随着电影特技的日愈完善,普通演员也可以完成许多匪夷所思的动作;更重要的是,当一部影片的票房号召力越来越取决于明星阵营,当下的体育片更倾向于选择明星来出演专业运动员。这样,只需要在某些场景中用替身或用电影特技,专业演员就可以像在普通故事片中一样着力刻画人物,展现人物命运。
纵览中国体育片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体育片的发展轨迹,既有令人鼓舞的成就,亦有令人深思的教训。而其中的启示共同指向对体育片全面深入的理解,对体育片首先是“刻画人的故事片”的基本认识,对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应精心营造影片的娱乐性的坚持。因此,本章试图在粗略地梳理中国新时期体育片的发展脉络之后,分析其主题、形式等方面的变迁之途,并与美国的体育片作一种多角度的对比,进而深入思考当前中国体育片创作中存在的误区和困难,以及商业化浪潮中的调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