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惊悚片未来展望

五、国产惊悚片未来展望

从当前国产惊悚片的市场表现来看,整体而言可以用“票房不俗,反响平平;数量不少,质量不高”来形容(2010年是国产惊悚片表现最好的一年,平均单片票房达2 024万,2011年这个数据为1 172万,2012年跌破1 000万[20])。对此,我们不能全然归罪于电影审查,而应该认真反思惊悚片创作中存在的误区,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突围之路:

1.探索类型的杂糅,将惊悚片与犯罪片、侦探片、动作片、推理片等类型相结合,以诡异的情节、惊人的奇观、激烈的动作、严密的推理营造观影愉悦。

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电影审查的实际情况,国产惊悚片中的“惊悚事件”必须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比如做噩梦、吃错药、人扮鬼、精神紧张、庸人自扰,等等,因而不可能出现宗教类或灵异类的惊悚片。但是,国产惊悚片仍然可以在剧情的悬疑方面大有作为,创作具有悬疑色彩、侦破或推理内容、心理分析的惊悚片。在这方面,好莱坞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沉默的羔羊》(1991)就颇具匠心地将惊悚片与侦探片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观众随着女主人公对一桩变态案件的侦破而完成一次令人毛骨悚然的心路历程;《小岛惊魂》(2001)则从头到尾都被一个强烈的悬念牵引着,让观众对结局有胆战心惊的期待,并为事件的真相而错愕不已,又感伤不已;再如《玩命记忆》(2006)集合了失忆和密室两大悬疑元素,在一个密闭空间里进行杀人游戏,完成人性刻画和事实推理的并置。

2012年,中国有两部惊悚片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青魇》(导演邱礼涛)、《魅妆》(导演陈健),它们在情节设置、叙事方式上就有着共同的特征:类型的杂糅,剧情的悬疑。

《青魇》一开始就通过男主角郝冬的视角把观众带入了一个鬼魅百出的恐怖情景,并迅速设置了一桩杀人案,从而在片中埋下了一个强有力的悬念包袱,也在恐怖氛围之外,增添了悬疑推理的内容。而且,《青魇》通过模糊现实和梦境的边界来制造叙事圈套,让追逐真凶的解谜过程有了更多的暧昧性,甚至让郝冬及观众目睹了事件的全部真相之后不知所措,无从选择。这样,影片的启示和反思意义胜过了“惊悚”本身,它对人性的复杂以及童年阴影对于人的影响作了生动而深刻的书写。

《魅妆》则讲述了一个让观众看到开头却难以想到结尾的故事,并随着剧情的展开、悬念的层层推进、推理的丝丝入扣让观众感受到内心的恐惧和紧张。虽然,影片最后告诉观众,前面的所有情节都发生在李豌豆的梦境中,但是,李豌豆梦醒后镜头后拉并横移至门铃的特写,一只涂着红指甲的手按了上去,影片结束于一声“叮咚”声中。这给观众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前面的情节究竟是李豌豆虚构的梦境还是现实的梦中再现?这只按门铃的手究竟是李豌豆另一个梦的开始还是即将发生的现实?可以说,影片兼具惊悚、悬疑、推理的特点,但又挖掘了人性和都市婚恋等问题,是一部诚意之作。

总之,优秀的惊悚片需要最大限度地考验导演的想象力、原创力和叙事功力,需要为观众提供跌宕起伏的剧情,层层推进的悬念,要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恐惧感、精神分析等心理层面。

2.惊悚片必须对现代人的心理状态有一种洞察力和哲学观照,进而映照现代人内心的压抑、扭曲、异化和分裂。

惊悚片必须能够触动观众内心的恐惧,而不仅仅是恐怖氛围的营造,或者提供惊恐音响与不祥音乐的瞬间刺激。而且,惊悚片的主题内涵不能满足于“现实的可怕”,而应深入人性的复杂、潜意识的深邃,从而使影片具有丰富的回味。这时,“人类本能的欲望和压抑的变态成为了恐怖片最重要的内在心理基础,使电影制作者和观众都能够通过恐怖、惊悚和宣泄,在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层面上展开交流与对话”[21]

从近年上映的国产惊悚片来看,能揭示现代人心理状态并能让观众返身质询者为上品,那些为了“惊悚”而虚设背景与情节,塑造一些没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者为下品。或者说,那些在影院“一日游”的低成本惊悚片,其失败的症结不仅在于类型的失范,剧情的拙劣,更在于导演们对当代社会道义的逃避和对现代人心理问题的漠视。

因此,惊悚片必须关注现代人的心理问题、社会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复杂的文化状态,甚至时代的某些危机,通过影片故事本身的惊悚、视觉观感的惊悚带领观众完成心理体验的惊悚,追求一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3.惊悚片必须首先有一个逻辑完整的悬念故事,然后选择讲述这个故事的恰当角度与方式,最后突出一个或几个能引发恐惧感的点,如杀人、变态、怪物、鬼神、未知世界等。在此过程中,不能执念于考据的态度和理性的思辨,也不能过分纠结于“正义战胜邪恶”的道德圆满,而是可以在对都市的日常生活和中国转型时期人们如何释放压力的关注中,融入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地域特色和文化认同,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如果简单地划分,惊悚片可以有现实惊悚和心理惊悚两大子类,而且它们又均包含有两大核心要素:悬疑和非理性刺激。悬疑是支撑惊悚片叙事的支柱,以至于很多研究者都把‘悬疑片’作为惊悚片研究的代名词。而非理性刺激则是惊悚片的快感源泉,创作者充分地调动声光布景等元素,为影片渲染出神秘气氛,带给观众无法预期、不可设防的深度刺激。惊悚片的传播过程,往往伴随着观众强烈的生理反应、精神退化和心理满足感,使人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烦恼以达到精神疗救的效果,这也是为何青年观影群体尤其青睐该片种的原因。”[22]可见,惊悚片的观影愉悦有一大部分是来自“非理性刺激”以及对现实的悲观透视,如果完全以“理性”和“正义”来统摄惊悚片,势必使很多剧情无法铺演,许多悲剧无法上演。

如影片《绣花鞋》(2012,导演叶伟民)中,苏二被蒙冤沉湖之后,一些直接或间接加害于她的人都莫名死去,尸体旁边都留下一双绣花鞋作为记号或者警示。村民认为是苏二冤气不平,阴魂不散而实施的报复。但是,影片最后揭示,这世上根本不存在鬼,是王理事不堪忍受15年前因为迷信而导致丧妻失女的痛苦,利用苏二事件来报复乡亲。影片为了强调“正义”的力量,让所有“作恶者”都受到了报应。这样,影片的面目过于正统,说教意味太浓,情节推理过程又太匆促和直白,成为一部质量平平的惊悚片,只能靠贩卖“红衣女鬼”、明星阵营、软色情等噱头来招徕观众。

对比之下,欧洲惊悚片为我们提供了正面例子,“欧洲惊悚片处理的基本问题是现代人的焦虑和恐惧,是对很多现存社会秩序、道德观念或理性这类基本信条的含蓄质疑。在现实中,这些焦虑和恐惧往往没有明确的指向,而隐藏于人类的潜意识中,惊悚片通过叙事文本将这些潜在的焦虑外化,并借由强化这类焦虑与恐惧来释放现代人的心理压力。而更多时候,欧洲惊悚片中的恐惧焦虑来自人类的内心世界”[23]

一直以来,国产惊悚片对于“惊悚”的认识与理解比较狭隘、肤浅,以为惊悚片只是为了向观众提供几秒钟的惊恐,只是为了“吓观众一跳”,却没有思考惊悚片的文化意义和对现实焦虑的投射意义,以及对现代人心理状态的呈现与反思意义。

当前,国产惊悚片的困境不在于市场份额几乎微不足道,票房成绩乏善可陈,而在于创作者未能对惊悚片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未能有意识地培养观众,也未能提升惊悚片在所有年龄段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在这种背景下,国产惊悚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选题、包装、营销,更包括叙事理念的革新与突破,表现形式的含蓄克制,以及如何融入一定的人文思想内涵。

从世界范围的经验来看,惊悚片适合探讨现代性所携带的恐怖感,如潜意识的阴影、人格分裂引发的恐惧,人的本能和欲望不加控制地蔓延,死亡本能,对后现代空间交往和信任的质疑,等等。在中国这样一个现代化和都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以及人内心的焦虑与扭曲正呈现为前所未有的触目惊心。这时,惊悚片应该在上述方面有所作为,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制造凭空虚构或即时消费的“惊恐”。

而且,在全球化潮流越来越汹涌,市场化要求越来越严苛的背景下,发展类型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走向振兴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这时,国产惊悚片既要适应市场规律和现代营销策略,也应该彰显一定的民族情调和“本土特色”,根植于中国的现实土壤、文化传统和心理结构,在模仿西方经典电影的艺术手法的同时,协调好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处理好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关系,找到适合导演创作个性和市场环境的惊悚片创作之路。

【注释】

[1]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6.

[2]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22.

[3]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5.

[4]王平.把脉国产惊悚片[J].当代电影,2008,11.

[5]刘起.恐惧炼金术—浅谈欧洲惊悚片[J].当代电影,2011,2.

[6]当前,“国产影片”的概念已经较为宽泛,一般不再纠结于导演或演员是否来自大陆,而是只要影片的主要投资方是大陆的制片机构,在大陆立项,在大陆送审,就可算是“国产影片”。

[7]以2014年为例,票房过千万元(人民币,下同)的国产惊悚片为: 《京城81号》4.07亿,《笔仙3》5040万,《笔仙惊魂3》3 455万。在制作成本方面,除了《京城81号》号称投资4 000万,此前大部分国产惊悚片的投资只有几百万,如《荒村公寓》300万,《午夜出租车》300万,《异度公寓》180万,《孤岛惊魂》500万(票房超9 000万)。

[8]王平.把脉国产惊悚片[J].当代电影,2008,11.

[9]王素芳.为惊悚而惊悚的国产制造—以《天黑请闭眼》为例来看国产惊悚片的症状[J].当代电影,2011,2.

[10][法] 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4.

[11][法] 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4.

[12][法] 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6.

[13][法] 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7.

[14][法] 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7.

[15][法] 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62.

[16][法] 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6.

[17][法] 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63.

[18][法] 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2.

[19][英] 罗宾·伍德.重访希区柯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3.

[20]http://www.ahradio.com.cn/news/system/2012/04/16/002162472.shtml.

[21]蔡卫,游飞.美国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269.

[22]沙丹.国产惊悚片的历史、模式与市场实验[J].当代电影,2011,2.

[23]刘起.恐惧炼金术—浅谈欧洲惊悚片[J].当代电影,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