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片”定义
“爱情”和“死亡”是一切艺术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如果说“死亡”天然伴随着痛苦与悲戚,“爱情”则因其浪漫、美好、甜蜜、温馨而令人遐想和期待,当然也因其残酷、悲伤、绝望而令人刻骨铭心。因此,有人用这样的语句来形容爱情:“它是世间最可怕的猛兽,然而它却有着世间最温柔的眉目。”正因为爱情这种令人爱恨交织却又每个人都会遭逢、都曾憧憬的特点,使得它历经千百年的传诵而永不褪色,使它在千万次的讲述中而未令人腻味。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电影更是在其童年时期就开始关注爱情中的各种情态,为观众奉上了一道道大餐或者甜点,个中翘楚更是成为传世经典。
关于“爱情片”,学者郝建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爱情片,是以爱情为主要表现题材并以爱情的萌生、发展、波折、磨难直至恋人的大团圆或悲剧性离散结局为叙事线索的类型电影。它们通常以爱情的艺术表现为主要吸引力,以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爱情的阻碍产生的冲突为叙事的主要动力,通过表现爱情的绝对超越性来探讨爱情这一永恒的人类情感和艺术主题。”[1]可见,“爱情片”的情节核心是“爱情的过程与结果”。爱情“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种阻碍因素,而评判一部爱情片高下的依据常常就来自阻碍因素的不同设置。例如,在最低俗的爱情片中,这种阻碍因素可能是主人公的幼稚,或者无关痛痒的误会、巧合,而如果爱情的阻碍来自时代的动荡、政治、宗教、战争、伦理、文化、价值观、人性等方面,则影片可以通过爱情的书写为观众带来多维的精神满足或思想启示。此外,爱情的结果也直接决定一部爱情片的情感基调,甚至体现创作者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在世界电影史上,涌现了一批以爱情为最高表现内容的单纯讲述爱情故事的影片。在这些影片中,虽然表现形式可能多样,情感基调也可能或乐观、明朗,或低沉、凄婉、悲凉,但是,它们都致力于为观众提供可供仰慕的爱情范式,或者塑造为了爱情奋不顾身,一往无前的人物。在这些爱情范式和理想人物身上,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浪漫,并常常在一个圆满的结局中完成对于爱情的全部想象和渴求。因为,“对于爱情片,其固定的审美价值就是歌颂爱情的美好与纯真,不管在追寻真爱的道路上遇到何种磨难和困惑,最终真爱一定能够化解一切阻挠,慰藉人的心灵。不管现实中爱情的真实存在形态如何,人们愿意在电影中看到真爱的胜利,并将这种胜利想象性地映照入自我的真实世界从而获得观赏爱情片的情感满足和审美快感”[2]。除了这种“真爱无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心理安慰之外,爱情片也常常在对爱情的理解上提炼出一些融注了现实感悟与人生哲理的意义。例如,影片《回到爱开始的地方》就在结尾时打出字幕:“爱不是目标,爱是一段旅程。”这句话结合影片中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选择和对自我内心的重新发现与坚持,留给观众丰富的人生感怀和对爱情不同角度的诠释。
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爱情片”虽然在情节上聚焦于一段爱情的过程和结果,但是,“爱情”所辐射出来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化、宗教、人性、伦理等方面的内涵,却是爱情曲折中必然会产生的意义延伸。因此,若是一部爱情片仅仅停留于“爱情”,就必然显得单薄空洞。可惜的是,当前华语爱情片为了迎合目标观众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期待,满足于炮制轻松、浪漫、圆满的爱情故事,却忽略了在更为独特或深入的层面对“爱情”进行更有力度的揭示和呈现。
当前,中国电影主流消费者的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更重要的是,在这批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观众中,城市观众占了绝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城市青年男女所经历的最重要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爱情”,甚至他们谈恋爱时的休闲方式也常常包括一起看电影(尤其是爱情片)。这就不难理解,每年的“情人节档”“七夕节档”“光棍节档”都会有特别订制的爱情片集体出场,成为年度爱情片重点争夺的阵地。这些爱情片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都是经过特别设计和定位的,这也成为分析华语爱情片的一个重要参照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