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爱情电影述评

四、2013年中国爱情电影述评

2013年全年,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华语爱情片约为50部,其中又有大约一半为合拍片或者香港、台湾地区独立拍摄、制作的影片。将这些爱情片放在一起分析,或许会在论述时显得冒失或者说不严谨,但是,考虑到当前电影合拍片已经成为主流,且香港或台湾地区的影片为了在大陆上映,也多少在剧情、台词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考量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所以,从大的环境来说,这些华语爱情片也是大致能与中国大陆的时代氛围、社会人心相呼应的。

具体而言,2013年华语爱情片的创作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1.善于围绕社会热点话题选择题材,并努力为观众提供走出现实困境的理想模式。

或许是考虑到爱情片都是为大都市的年轻观众准备的,所以2013年华语爱情片在题材选择时也多从年轻人关注的问题入手,如相亲难,爱情中的世俗功利气息太浓,小三问题,爱非所愿,等等,部分影片还试图为这些社会热点话题开出药方,为观众指点迷津。

2013年与相亲有关的电影就有《我为相亲狂》《101次求婚》等,《爱爱囧事》《@在一起》等影片中主人公也都为父母安排的相亲而烦恼。《我为相亲狂》的开头更是用旁白的声音说,“据最新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约有1.8亿单身人士,其中约23.8%单身人士的父母,都在为儿女四处寻找对象。这也意味着,我国约有2.6亿人正在为择偶而忙碌。……上海从2011年举办首届万人相亲大会开始,每年举办相亲会的次数逐步递增,但剩男剩女问题却仍未得到缓解”。影片中几对男女为了相亲而焦头烂额但最终天遂人愿的情节就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这种处理方式,很像是一档社会调查节目,就差最后出来几位专家进行总结、点评。

《大叔,我爱你》则将都市年轻少女对大叔的爱恋进行了一次理想化的表达,《北京遇上西雅图》实际上也有对“大叔控”的一种曲折暗示,还有《别跟我谈高富帅》则试图为这个过分功利世俗的世界开出“爱情至上”的药方。

爱情片不是严肃意义上的社会学研究,并不负责提供现实意义上的问题解决良方,它只是在想象和理想一端为观众提供走出困境的可能性。上述几部影片,走的都是轻喜剧路线,完成的是对社会热点话题想象性的参与和探讨,并且为观众提供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从而遮蔽真实的社会困境和现实鸿沟。

从另一个角度看,影片创作者或许以为这种题材选择策略体现的是一种贴近现实的亲民姿态,是与观众产生心灵共鸣的捷径。但是,这些影片以具体的现实问题作为起点,但终点又必然是远离现实的,注定只具有短时的流行性,而难以建构超越时空的意义空间。因为,“立足当下”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对“当下”的观察够深入,把时代脉搏的捕捉够准确,而不能在时代的表象上浮光掠影就自我感觉良好,更不能隔绝于时代之外编造一些自以为感人的爱情戏码就算是“立足当下”。

2.几部怀旧之作异常抢眼,另有几部表现青春期爱情以及成年人虐心之恋的电影也引人注目。

由于2013年的华语爱情片基本上都“立足当下”,因而其中几部流露出浓浓的“怀旧”情绪的影片就显得格外独特并令人印象深刻,一部是台湾的《阿嬷的梦中情人》,一部是大陆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因话题性和超7亿的票房成为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事件”,而大陆观众对《阿嬷的梦中情人》却关注不够。其实,无论是从“怀旧”的角度,还是从“爱情”的角度来看,《阿嬷的梦中情人》都是一部相当有诚意的作品。

《阿嬷的梦中情人》(又名: 《台湾有个好莱坞》)说的是20世纪60年代一位天真的追星少女蒋美月只身前往台北,却意外成为电影女主角并与创作才子刘奇生相恋的故事。这部电影不仅让沉潜在岁月深处的美好爱情都复活了,也让观众重新检视台湾电影发展史上的起起落落。而这一切,都在爷爷刘奇生向八年级女生小婕的讲述中娓娓道来,带领观众完成了一场奇妙的怀旧之旅,也完成了对一场坚贞而感人的爱情的回首与触摸。

一般而言,在具有“怀旧”气质的爱情片中,“怀旧”不光是为了“回味”,更是为了映照“缺失”。而且,“怀旧”还往往具有“祭奠”的意味,既是对那段已逝历史的“怀念”,更是对“往日不可追”的伤感与失落。因此,在这类爱情片中,“现实”和“过去”应该要形成多维的对话关系,通过对“过去”的钩沉来凸显“现实”已然消失的纯情、纯真、坚贞等意象。例如,影片《回到爱开始的地方》中,纪雅清就感慨,“不知道是他们那个年代(许念祖爷爷那个年代)太单纯,还是我们太复杂。那时候,认定一个人就是一辈子,而现在,即使在一起了,还是会怀疑是不是真爱”。影片正是通过纪雅清对一段几十年前的爱情的钩沉而逐渐发现内心的真爱。

2013年华语爱情片中,还将视角投向了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爱情心理和情感起伏,如《青春派》《甜蜜18岁》等。在这些影片中,青春期爱情那种特殊的朦胧、懵懂、青涩,但又直率、执着的特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现。尤其是在《青春派》中,男主人公在高考结束后大胆地向女同学表白爱情,这份勇气令人赞赏,但其情感的不成熟性也展露无遗。最终,这份爱情只能成为青春期的一个注脚,甚至一个插曲,记载着那个特定年龄阶段的情感萌动和心理轨迹。而在《甜蜜18岁》中,影片为我们呈现的是普遍意义上“求不得”的爱情状态,不仅女主人公摇摆在同性与异性的爱恋中,男主人公更是因为女主人公摇摆的态度而陷入疯狂与绝望之中。

在《我想和你好好的》《我爱的是你爱着我》等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成年人之间虐心的爱情。在这些爱情中,要么因为爱得太偏执而给对方造成了伤害,要么因为爱得太热烈而让对方招架不住。影片中,爱的自私与奉献,爱的深沉与偏执,爱情错失之后的痛心与绝望,都令人深思和感怀。

也许,青春期的爱情过于青涩且捉摸不透,并不能令人依靠;成年人之间的爱情由于性格、爱情观念的不同而常常造成误会、隔膜和伤害,同样令人失望;于是,只有沉潜到回忆中去找寻那些已然成就或永远缺憾的爱情,以得出“爱情未死”“爱情可期”的凭证。这实际上正是现代都市人正在普遍遭遇的一种矛盾心理:现实中固然开放自由,热烈奔放,但两个过于独立的个体在一起并不能成就坚贞深挚的爱情,而是渗透了太多功利的计算,不可把握的内心嬗变,似乎只有“回忆”中的爱情才是永不褪色,令人向往的。

这种心理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得到集中的体现。影片中,郑微的爱情经历了三个时期:少女时期、大学时期、职场时期。少女时期的郑微无保留地暗恋着邻居大哥哥,这是一份纯真而美好的初恋,没有功利目的,也不夹带杂质,爱得纯粹而彻底,但是,随着林静的突然消失,这种少女时代的爱情也就此夭折。在大学时期,郑微对陈孝正的爱同样是热烈奔放的,是一种敢爱敢恨的青春作派。这种爱情,同样是超越现实功利的,是从内心感觉出发的一种情绪涌动,符合“青春”所特有的热烈奔放、纯粹美好。而成为职场精英之后,郑微对于现实和爱情都变得冷峻起来,她身上失去了那种少女时期的纯真,大学时期的奔放,而是在岁月沧桑中变得理性、克制、隐忍、刚强、自立,对于爱情的理解也更为成熟,对于自我和男人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因此,《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在抚摸青春的美好和伤痛的同时祭奠这种无可奈何的“逝去”,影片对于“青春感觉”的捕捉和呈现是异常有力的,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爱情形态的捕捉也是异常准确的,对于现代人的矛盾心理的呈现也是非常到位的。

3.通常将爱情与喜剧结合,营造轻松诙谐的爱情氛围。

首先,爱情片具有和“喜剧”结合的天然优势,因为爱情关系中本身就充满了各种差异、碰撞,爱情过程中也必然会有各种误会、巧合,这些因素都可以提供大量的“笑点”;其次,大多数观众是抱着一种轻松休闲的姿态去观看爱情片,自然希望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过程中一路伴随着欢笑。纵观2013年的华语爱情片,风格整体偏轻松,其中不乏幽默诙谐的细节,但这种氛围也影响到影片对于爱情的建构,使得爱情常常流于轻浅甚至恶俗。

爱情片中的爱情虽然大都轻松浪漫,但其情感、人性和社会内涵却不能流于单薄或虚无。在2013年一些令观众无法“入戏”的爱情片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影片过分追求气氛的轻松,却没有以严肃严谨的态度来塑造人物,让一个真实立体的人物去追求爱情,而是让一个“符号”去表演导演所希望的爱情套路。

例如,《爱情不NG》中,不仅缺乏真实动人的情节、立体的人物,更达到了每一分钟都令观众“出戏”的效果。影片的每一个桥段都经不起推敲,每一个刻意幽默或煽情的时刻都令观众异常痛苦。因为,影片缺乏任何意义上的真实感,现实逻辑完全谈不上,情感逻辑更是莫名其妙,人物也全是符号化的。这样的影片,虽然最终让两对男女实现了爱情的圆满,但观众却有无动于衷的麻木。

类似的问题在《@在一起》中也异常明显。这部影片充满了故作的浪漫和悬疑,许多情节不仅虚假,而且异常可笑,再加上柯震东流于表面的表演风格,影片缺乏让观众进入剧情的情感力量。

可以推断,这类影片都是编剧坐在房间里编造出来的,顶多是加上了一些对于现实零碎而表面的感觉,却没有真正从“创造”的意义上塑造具有三个维度(生理、社会、心理)的人物,让人物在具有真实可感的处境和性格之后再让他们去行动,而是让人物成为编剧、导演手中的木偶,听从剧情的需要而被动地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