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产喜剧电影的再思考
当前国产喜剧电影虽然数量不少,但其样式却较为单一,有学者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古装喜剧,以《武林外传》《十全九美》为代表,此类样式的影片占了喜剧电影的绝大多数。第二类是黑色幽默风格的现代主义小品,以《疯狂的石头》《夜·店》《倔强的萝卜》为代表,此类样式多为低成本喜剧,所占比例不大,但持续存在。第三类是浪漫喜剧,以《非诚勿扰》《爱情呼叫转移》为代表。”[13]在这三类喜剧电影中,虽不乏诚意之作和优秀之作,但也充斥着一些一味恶搞、趣味低俗的无聊之作。这说明,喜剧电影虽然“看上去很美”,却又是最难创作的一种类型。这种困难,首先表现在喜剧的本质和规律难以掌握,其次则在于“喜剧元素”的分寸难以把握。笔者以为,掌握“喜剧的本质和规律”在于对“喜剧思维”的再认识,把握“喜剧元素的分寸感”则在于对“喜剧精神”的准确理解。
从喜剧思维和喜剧精神的角度来评判国产喜剧电影,我们会发现成功的作品正在于运用了正确的喜剧思维,融入了一定的喜剧精神;作为“嬉戏工具”的喜剧电影则是因为偏离了喜剧思维,缺乏喜剧精神。
具体而言,喜剧电影的创作应该明确以下三点:
1.喜剧电影的喜剧源泉来自于人或事物身上的矛盾性与局限性。
喜剧电影的情节和人物表演虽然多带有夸张的成分,但它并非脱离现实的游戏。相反,喜剧电影与现实的关联性是它极其重要的属性。因此,喜剧电影的创作者应该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犀利的批判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性与局限性,通过人物或事物在表象与真实、想象与事实之间的反差来构建喜剧效果,同时又能够在娱乐氛围中折射出社会和人生,使喜剧电影拥有活力和生命力。
最近风光无限的《人再囧途之泰囧》(2012,导演徐峥)正体现了这种喜剧思维。影片中的徐朗和高博作为商业精英以及成功的中产阶级,在经济利益的追逐中尔虞我诈,机关算尽。影片通过一次奇妙的泰国之旅,让徐朗意识到此前的他活得有多狭隘和冷酷,苍白和可悲,进而开始反思生活,调整心态,最终与生活和解。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看到了徐朗身上的局限性(只关注事业成功而忽略了家庭幸福),更看到了王宝身上的局限性(只会一招的功夫,一根筋式的思维方式),正因为影片塑造的是两个不完美的人物,观众才能看到因为他们的不完美所导致的各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尴尬处境,并通过他们身上的局限性,返观自己身上的偏执与迷失。这样,观众在《泰囧》中感受到了欢乐,得到了共鸣,“比如人们呼唤真情,希望卸下重负,轻松面对生活等心态都有所表现”。
2.喜剧电影的题材来源虽然是历史或现实,但需要创作者对历史或现实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或洞察。
喜剧电影的创作者应该“能以其独特的眼光和幽默意识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并挖掘出内在的某些荒诞可笑的东西,并以此作为情节手段来构成喜剧框架和喜剧冲突,作为语言手段来塑造人物、创造气氛”[14]。这些“荒诞可笑的东西”可以极大地增强一部喜剧电影的内容含量,可以让观众在一笑而过之后若有所思,似有所悟,这也将区别一部喜剧电影是在生活外围搔痒还是在生活内核里思索。
例如,《让子弹飞》(2010,导演姜文)虽然不是现实题材,但是,影片并没有将赢得观众廉价的笑声视为全部旨趣。影片看似荒诞,却处处“顿入人间”;看似恣意酣畅,实则辛酸沉重。因为,影片有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指涉,这不仅是国民性中的苟且麻木、自私怯懦,更是中国政治格局中的封建底色,社会现实中的功利虚无。这样,影片似在不经意间参透了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国民性的本质,并在喧闹之后的落寞中渗入了丝丝难言的痛心与无奈。这样的喜剧电影才经得起不同层次观众的不同解读,并让不同观众得到不同的审美享受乃至思想启示。
3.喜剧电影和其他电影一样,观众对人物“认同感”非常重要。
喜剧片中的人物往往分为两类:一类是弱势群体,会引起观众感同身受的“认同感”;另一类是强势群体,让观众产生居高临下的嘲笑和隔岸观火的放松。但是,即使是在强势群体身上,观众除了嘲笑之外,也应该能在他们身上体悟到更具普遍意义的人性思考,或者更具形而上意义的人生思索。
反之,如果观众对于影片中的人物没有“认同感”,那么在整个观影过程中都是疏离而冷漠的,不会随人物的喜悲而起伏,也不会真切地随人物的大团圆结局而备感欣慰。例如,《快乐大本营之快乐到家》中,某些桥段固然令人发笑,但人物的身份与处境实在令人感到隔膜:有一点耍酷的驯狗师,富极无聊的千金小姐,一厢情愿的黑心老板,装疯卖傻的“神偷”,都不能让观众“同情”或“蔑视”,因而他们的烦恼、失败或成功都只会令观众无动于衷。这样的电影,即使票房大卖,也不能证明是一部成功或优秀的喜剧电影。
总之,喜剧电影能让观众满意的绝不仅是廉价的笑声,能对我们的生存状况作最真诚的揭示和反思,具有一定的审美品位,能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更应该成为喜剧电影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注释】
[1]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6.
[2][苏] 巴赫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A].载:巴赫金全集:第六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4.
[3]修倜.“狂欢化”理论与喜剧意识—巴赫金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4]贺彩虹.近年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小品化现象及反思[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5]修倜.解构批评与笑的艺术—兼论当代喜剧电影[J].天津社会科学,2006,6.
[6]龙溪虎,王玉花.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喜剧精神[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5.
[7]李简瑷.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文本特质浅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2.
[8]李简瑷.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文本特质浅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2.
[9]聂伟.低成本的“笑”与喜剧电影的“嬉具”现实[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2.
[10]赵军.上气不接下气的局面改变[N].中国电影报,2013,1,24.
[11]主创与专家对话: 《泰囧》为什么这么火?[N].中国电影报,2013,1,24.
[12]罗显勇.论当下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的美学特质及缺憾[J].当代电影,2011,9.
[13]陈宇.国产喜剧电影随想录[J].当代电影,2012,7.
[14]孙庆.缺乏灵魂的喜剧电影—浅谈当今喜剧电影创作的几个误区[J].当代电影,1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