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喜剧电影研究

近年来,喜剧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备受瞩目,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部分影片的票房数据令人艳羡。喜剧电影的投资规模一般都不大,制作周期较短,题材轻松活泼,娱乐性强,观众群体比较固定,且一般适合全家观看。尤其随着冯小刚的贺岁喜剧不断取得成功,随着《疯狂的石头》(2006)创造的投资回报神话,《失恋33天》(2011)取得的票房奇迹,以及《十全九美》(2008)、《让子弹飞》(2010)等喜剧电影的不俗表现,加上《人再囧途之泰囧》(2012)疯狂的吸金能力,《十二生肖》(2012)、《快乐到家》(2013)、《西游·降魔篇》(2013)、《西游·伏妖篇》(2017)的市场凯旋,喜剧电影一时成为中国电影创作人员和投资人疯狂追捧的样式。可以设想,接下来的几年里,国产喜剧电影必将继续“遍地开花”“百花齐放”。但是,在国产喜剧电影创作空前繁荣和票房纪录不断攀升的洪流中,我们不能失去对于国产喜剧电影创作得失、创作方向的理性分析与理论总结。
关于喜剧电影,中国的《电影艺术词典》有简明扼要的定义:“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主要艺术手段是发掘生活中的可笑现象,作夸张的处理,达到真实和夸张的统一。”[1]“笑”固然是喜剧电影的核心特征,但绝非创作的全部旨趣和最高目标。因为,“笑”有各种类型,甚至有各种层次;“笑”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这都意味着喜剧电影的“笑”仅是一种效果,而非全部内涵。
严格说来,喜剧电影并不是一种类型,而是一种类别。因为,电影类型中并没有“悲剧电影”的单列,而且每一种电影类型中都可以有喜剧的成分。既然如此,讨论喜剧电影就主要不是从类型的角度切入,而应从“喜剧”的效果和目标来立论。因为,在喜剧电影中很难找到“形式元素和道德情感、社会观念的题材领域搭配形成较固定的构成模型”,也没有在视觉形象、形式包装、叙事策略等方面形成较为稳定的惯例。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将从喜剧思维和喜剧精神两个角度对国产喜剧电影进行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