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爱情电影的缺陷

五、中国爱情电影的缺陷

“爱情片”的重心固然在于一段爱情的过程和结果,但是,若爱情片的创作者过分抽离社会情境,甚至偏离人性或现实的基本逻辑,就会使影片显得单薄、苍白、矫情、空洞、虚假,难以引领观众将对爱情的理解拓展到更为广阔和深邃的领域,进而失去作为爱情片的存在意义。我们以2013年的华语爱情片为例,正普遍体现出这种缺陷:

1.题材集中围绕都市爱情,而且在这些爱情片中大都抽离现实情境,显得背景虚化,与现实脱节,失去了现实的底色和情感的深度。

作为具有“造梦”功能的爱情片,为普通观众提供现实中难以寻觅的“爱情之梦”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爱情片在编织爱情美梦时,不能仅仅注目于爱情的温馨与甜蜜,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而忽略了爱情过程中更多的可能性和更为复杂多元的情态,进而远离现实的人生和真实的人性,导致爱情与现实的呼应不够,观众对影片缺乏认同和共鸣。

纵观2013年的华语爱情片,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尤其是让年轻观众在一种“真空”状态下完成对爱情的触摸与感受,许多影片都呈现出“童话式爱情”的特点,男女主人公往往时尚、热情、精致,具有吸引人的外表和令人艳羡的工作,完全不涉及生活的艰辛或人生的挫折,整个生活重心成了爱情的苦恼或甜蜜。他们在满足了物质层面的需求之后,最渴望的就是在精神层面找到令人心动的爱情对象。

在《分手合约》中,厨师李行只用了五年时间就从一个大学毕业生成为一家豪华餐厅的大厨,而且在北京买下了豪宅和名车。影片丝毫不质疑这种成功的可能性和财富积聚的合理性,只想让观众专注于一场没有任何物质困扰和经济困境的“真空之爱”。在李行和俏俏的爱情中,充满了各种想象性的浪漫、坚贞,具有童话爱情的全部特点,却缺乏现实感和真实性。

再如《一夜惊喜》中,男主人公干脆住在一个童话般的郊区小木屋里,影片全部的情节冲突就是女主人公费尽心机想找出那个让她一夜怀孕的男人。最后,男女主人公真的到马尔代夫定居,实现了在海边开一家店的愿望。在这部影片里,大部分情节都具有刻意矫情的意味,不时卖弄一点小情小调和小打小闹,却没有太多现实的底色和人生的真实感可言。

对于爱情片中的浪漫爱情,至少有两种设置方式:一种是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上演一场纯粹的爱情,一种是在一个现实的环境里上演一场理想的爱情。比较下来,观众可能更愿意接受后一种,因为,爱情片虽然理应营造“理想之爱”,但这种“理想”不是在“真空”状态完成的爱情游戏和爱情想象,而是基于对爱情模式和爱情对象的美好期望。

再如影片《小时代》(1、2)中,顾里、顾源以及简溪、林萧两对恋人,其爱情要么太成熟,要么太儿戏,完全像小孩子过家家般任性和随意,充满了做作和矫饰的意味。在他们的世界里,爱情更像是一种生活的点缀和调味品,既非源自情感上的契合,也非出于心灵的强烈渴求,仅仅是为了显示生活的完整性而强行拼凑了爱情的成分。在这些爱情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现实的底色,也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历程和细腻的内心曲折。观众在他们的爱情世界里找不到对现实的呼应,也找不到通过爱情对人性、人物性格更为立体的刻画,完全是浮于表面的一场游戏。

令人悲哀的是,许多都市观众却欣赏这种“真空世界”中的爱情,喜欢这种脱离了现实的“纯粹爱情”。也许,只有这样的爱情才能让观众暂时远离琐碎而庸常的现实,也远离生活中平淡而功利的爱情。或者说,这类影片的创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爱情为观众送上一剂剂精神麻醉药,抚慰他们疲惫而苍白的内心。

比较下来,《我想和你好好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影片倒是触及了更为沉重的爱情话题。在这两部影片里,主要人物的爱情都有一个浪漫的开始,却只有一个残酷的过程和黯然的结局。这种设置,也许会令观众觉得沉重,但也可能令观众思考和反省

2.对于爱情的捕捉与表达相当表面,将一切都简单化和直接化了,缺少对时代背景中人们普遍心态的触碰,更难以产生超越爱情的文化或心理解读。

2013年华语爱情片中,男女主人公爱情的“不如意”常常与只与个体的情绪和感觉相关,而与都市和更具有普遍性的时代感受相脱节。这样,这些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世界里的痛苦与欢欣对于观众来说就显得相当隔膜,很难让观众产生认同感。因为,横亘在他们的爱情之间的,不是物质层面的匮乏或差距,不是价值观念上的激烈冲突,也不是父辈的阻挠(事实上,部分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父母从未出场),而仅仅是一点自尊,一点敏感,一点犹豫,一点矫情。这样的爱情,更像是两个精力过剩但又内心茫然的个体玩的一场爱情游戏。

影片《101次求婚》中,林志玲饰演一位才貌双全,极具艺术家气质的女神级大提琴手叶熏,黄渤则饰演一位相貌平平,事业也平平的包工头,是一位相亲100次均以失败告终的高级民工。但正是这样一个从身高、外形、品位,到家世背景看上去都不可能和“女神”有丝毫关系的高级民工,一点一点地打开了女神的心扉和感情。这样的情节设置,或许会令普通观众产生梦幻般的满足感,但可以断定是创作者一厢情愿的臆造。

在影片《三月情流感》(2013,导演谢鸣晓)中,制作方宣扬的看点是:“用轻喜剧的方式演绎‘爱泛滥’‘爱不上’‘爱无能’‘爱金钱’等各种爱情病症问题,用爆笑的幽默台词与桥段影射当下各类都市爱情病症,以最流行的语言风格让观众拥有‘零距离’的观影体验。”对于片方这种许诺千万别当真,影片中刻意设置的这几个“情感病症患者”都游离在生活表面,也游离于故事表面,相互之间并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补充关系。

此外,在2013年的华语爱情片中,“青春感觉”处于一种普遍缺失的状态,虽然大多数爱情片都将视角对准都市青年男女的爱情过程,却在对这些男女的性格、心理的处理和把握上定位不准,有一种想当然的随意和草率。

所谓“青春感觉”,并非单指主人公富有青春朝气,主人公的工作、生活具有时尚气息,充满动感和活力,而是指影片中的爱情具有“青春”特有的质感。这种感觉,又与“青春片”中的“青春”并非完全等同。因为,“青春片”中的青春成长往往充满了残酷和曲折,是一条布满伤痛和荆棘的成长之路,而爱情片中的“青春感觉”却是指年轻人在面对爱情时所特有的那种任性、自尊、敏感、直率、纯情,以区别于中年人的成熟、稳重、客观、理智,也区别于少男少女的那种幼稚、朦胧。

影片《201314》想要表达“爱你一生一世”的主题,为此将男女主人公设置在一栋楼的上下层,一人住1314房间,一人住1414房间,且不说这种设置过于刻意,单就影片前半段男女主人公的核心冲突来看,影片在情节设置上也实在过于“狗血”:女主人公在酒吧不小心将一杯红酒泼在男主人公的红衬衫上,自此,男主人公不依不饶地要求女主人公赔他的衬衫。这个细节出现一次就已经够令人反感了,影片却自我感觉良好,非得在这件衬衫上大书特书,其剧情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给男女主人公提供更多的“冲突”机会,还是为了表现男主人公的“小家子气”?如果是前者,两人楼上楼下,有大量的接触机会;如果是后者,观众和女主人公怎么相信这样的男人值得爱慕?因此,无论是从现实逻辑、剧情目标,还是表达爱情的“青春感觉”来看,这个细节都是不合格的。

3.在爱情阻碍因素方面,过分倚重突发性的灾难或疾病,显得生硬而虚假。

似乎是受韩国电视剧的影响,2013年的华语爱情片也常常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障碍设置为“绝症”。如《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等。在这些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在跨越了现实和精神上的种种障碍之后,观众以为终要以一种愉悦的心情来见证一份爱情的圆满时,影片却“不合时宜”地让主人公患上绝症。于是,情节突转而下,努力让一对痴情相恋的恋人在无常的命运面前见证爱情的高贵。

确实,在爱情的阻碍因素中,有世事无常,有生命脆弱,但更有比这些“意外因素”更令人深思的激情退却、时代动荡、人性复杂。而且,过分倚重“绝症”的煽情效果,以使爱情更显坚贞和深沉,不仅刻意,而且令人厌倦。因为,“绝症”只是一种“意外”,并不能代表一种普遍性或日常性。观众很难在这种“意外”中感受到一种深切的“认同”,并不会因此认为这对恋人的爱情更为高贵,也不会因此认为这种爱情经历值得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