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中国“青春片”的三种创作维度

自21世纪以来,中国(指中国大陆地区,下同)电影对于“青春”的关注蔚然成风,不仅涌现出一批质量上乘的“青春片”,更在近年开始一窝蜂地进行“青春怀旧”。当然,不是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就没有关注“青春”,而是说两个时代关注的角度、情感表达的维度完全不同。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青春”(并非“青春片”)总体是热烈、单纯、乐观、昂扬的,主人公往往以饱满的热情和纯真的情怀进行爱情和事业的选择,如《他们在相爱》(1980)、《爱情啊,你姓什么?》(1980)、《等到满山红叶时》(1980)、《咱们的退伍兵》(1985)、《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1988)等。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对“青春”的书写略为沉重,“青春”的苦涩、迷茫、彷徨,人生的无奈甚至绝望挥之不去,如《遭遇激情》(1990)、《热恋》(1990)、《湮没的青春》(1994)等。而同时期“第六代”导演的影片中,青春的躁动不安、狂热和激情,以及迷茫和痛苦,也得到了独特的表现,影片中的青年像是在世界的边缘重新寻找自我,确立自我,探索能触动灵魂的生命之路,如《北京杂种》(1993)、《头发乱了》(1994)、《小武》(1998)等。
甚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有关“青春”的电影中,真正的主角并不是“青春”的阳光恣意、敏感脆弱、迷茫与伤痛,甚至也不是“爱情”的纯粹与无奈,而是时代变革的律动,时代观念的嬗变,只不过“青春”和“爱情”恰好成为这些主题的承载者或者践行者。
21世纪以来,“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以强势的姿态参与了转型期中国文化的构造过程,尤其随着观影人群的整体年轻化、都市化趋势,“青春片”一时层出不穷。当然,本章是在更宽泛的意义上使用“青春片”的概念,指的是那些以20岁上下的青年/少年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在成长岁月里所经历的爱情、友情、亲情体验,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所完成的对于自我、他人、世界的重新认识,对于爱情、友情、亲情独特体悟的影片。这类影片的时态可能是“现在进行时”,也可能是“过去完成时”,但其核心内容一无例外是“青春”,是“青春期”的尖锐感受与深切体认。
粗略地看,自21世纪以来,中国“青春片”在情感表达上出现了三个维度,即关注青春残酷,以青春书写来折射、反思历史,作为怀旧意义的青春感伤。具体而言,有的影片关注的是青春期的伤痛与残酷;有些影片关注青春成长的历史语境,进而对时代历史进行独特的观照与反思;还有些影片对历史进行了虚化处理,对青春进行了温情化包装,彰显的是青春岁月所特有的温暖与感伤。这三种表现形态,突出的是三种不同的创作态度:以真诚的姿态来触摸青春成长的残酷时刻,以沉痛的心情来剖析历史,以失落的心情来回望青春岁月。这三种态度,也昭示了不同的创作目标:记录青春、反思历史、集体怀旧,进而区别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不同分层。而且,从总体趋势来看,中国“青春片”越来越不关注“青春”或“历史”,而是在消费“青春”和“历史”中完成“青春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