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书,书香涵养气质

第二节 读好书,书香涵养气质

一、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2005年,温家宝探望93岁高龄的钱学森,向他咨询教育方面的意见。钱老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进而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也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非凡成就,离不开父亲钱均夫的影响。在钱学森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人生与智慧之窗。1935年,钱学森准备留学美国之前,钱均夫提醒他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要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他特意为儿子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论语》《纲鉴易知录》等一类典籍。他说:“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钱均夫还说:“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的人。”

谈到父亲的教育时,钱学森说: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1935年,钱学森在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前夕,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音乐和音乐的内容》一文,专门谈如何欣赏著名的古典音乐作品,文笔流畅优美,足见钱学森的艺术修养:

读完一篇小说,你会觉得一种快适,一种安慰,这不是因为纸张的洁白,印刷的精美,而是因为那动人的内容。看了一张风景画,你会觉得一种快适,一种安慰,这不是因为色彩的鲜明,笔调的雄健,而是因为他引你到了画中的世界去,你与画的内容融合起来的缘故。看了一座石膏塑像,你会觉得一种快适,一种安慰,这是因为雕塑全体曲线的变化及和谐感动了你。读完了一首诗,你会觉得一种快适,一种安慰,这绝不是因为诗的音节或文字的排列,而是其所包含的内容之美。

在以后的家庭生活中,他的妻子——作为音乐家的蒋英,也给了他很多艺术熏陶,丰富了他的人文素养。他常说,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他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

古今中外,凡是在科学上有过重大创新的科学家,往往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爱因斯坦热爱古典音乐和文学作品,还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伽利略不仅是杰出的诗人,而且是文笔犀利的文学评论家;诺贝尔写过许多诗作、小说和戏剧;薛定谔精通西方古典文学……在我国近现代科学家中,竺可桢、苏步青、华罗庚、梁思成、杨振宁、李政道等也都是学贯中西、文理兼擅的学者。

人文知识的阅读为科学家的思维创造搭建了一个融会贯通的平台,对其在专业研究和交叉领域的探究都大有助益。提出介子说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就深有体会,东方的哲学文化对他的科学研究非常有启发。他从李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这两句诗中得到灵感,处理微观基本粒子的时空观得到了启发。他又从庄子的“为混沌开七窍”悟出了基本粒子是从一个最原始、没有特性的东西分化出来成为各种各样的粒子,他还把庄子的两句话“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写在书的扉页上,作为现代物理学的指导思想及最高美学原则。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952年在《纽约时报》发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可见,全面的学习是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和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等观念愈来愈被人们接受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阅读的范围愈广,知识愈丰富,胸襟也愈开阔。一个人的阅读只有将科学与人文、专业与博雅紧密结合,才能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精英与大众人才。

二、从“知识奠基”到“文化给养”

2007年,郭梓林曾这样总结大众阅读时尚:“人文阅读的人口低于功利阅读的人口;博杂阅读的人口低于应试性阅读的人口;经典阅读的人口低于时新阅读的人口;深阅读的人口低于浅阅读的人口;读文章的人口低于读短信的人口;读小说的人口低于读漫画的人口。”若干年后这一现象更加普遍,也更加严峻。有调查显示,全国公共图书馆整体借阅状况大致如下:网络文学成为重要主体,其次是生活健康、教育技能的功能型阅读,而真正人文类阅读则占据较低的比重。[9]大型书城、网络书店的销售数据与此基本一致。

2018年4月,《光明日报》、腾讯公司、京东集团的“思想文化大数据实验室”发布《从阅读指数看城市气质》一文。首次对全国300多个城市阅读情况进行分析,呈现了不同城市读者的阅读状况及城市气质。报告显示,在读物类别上,2017年居前的十类书是文学、励志、童书、管理、养生、时尚、经济、投资、旅游、情感。报告比较不同品类图书的数量和比重,从阅读倾向对应城市气质,形成5个分项榜单:喜欢阅读文史哲、音乐、绘画、书法类图书,“最具人文气息”的城市前五名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偏爱旅行、美食、养生、时尚、居家类书籍,“最注重生活品质”的城市前五名是上海、杭州、北京、大连、成都;倾向阅读科技、设计、人工智能类图书,“最具创新潜力”的城市是北京、杭州、深圳、上海、南京等;热衷于阅读经济、金融、投资类图书,“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有深圳、杭州、上海、北京、郑州等;通过购买教辅、考试、工具书实现“自我充电”, “最重视教育”的城市中,贵阳、兰州、呼和浩特、昆明等多个城市上榜。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时间不够用,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很多读者首选那些简单、轻松和实用类的书籍来阅读。读者的阅读趣味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消遣和求知等需求的不同。但阅读指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座城市的阅读文化,更体现了阅读倾向背后所涵养的思想内涵和美学品位,彰显着城市精神与文化气质。

文化塑造着人们的心理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对国民素质发展具有规范、塑造和均衡的价值功能[10]。当一个国家的物质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其文化需求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阅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效,对国民素质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读书好”已是社会共识,但“读好书”仍是全民阅读需要努力的目标。对越来越多的读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读了多少本书,而是读了什么书。

人文阅读是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无疑在召唤和引导我们从新的视角去重视人文阅读,提升人文素养。阅读推广专家徐雁在《阅读的人文与人文的阅读》一书中指出,阅读应当贯穿人生的全过程,但其间应当在不同阶段体现不同侧重,终身学习的典范应当实现从“知识奠基”阅读到“文化给养”阅读的自觉转型。所谓“知识奠基型”阅读,主要是指“人生在校阶段和在职时期的阅读”,其特征是“阅读动机来自于现实功利的导向,读物目标明确,阅读行为的时效性显著”。因此,应在“知识奠基人生幸福”的总目标下,让自己的人生不输在阅读的起跑线上;所谓“文化给养型”阅读,则是从个人兴趣出发,依据自己在书林学海中的阅读趣味和选择标准,以提高人文素养、满足人生爱好为目的的一种阅读行为。它淡化的是读书求知的现实功利性,彰显的是阅读主体在精神世界中的文化追求,以及读物选择上的兴趣主义,因此是一种自在又自觉的阅读。“文化给养型”的阅读,是“基于内心文化追求的一种完全自觉化了的行为,也是阅读的最上乘境界”[11]

我们所倡导的阅读理念正是要从“知识奠基”到转型为“文化给养”,获得知识是阅读的目标,但不是阅读最重要的目标。阅读的最终目标,正如英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在《教育的目的》中所阐述的教育的目标:“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12]知识的具体内容很容易学到,却也很容易忘记。我们倡导阅读是为了培养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独立思考和充满想象的生活方式,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人们的自我发展之路,那是完全能渗透身心的。

如前文所述,人类社会对知识的追求曾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如今正朝着“文理并重”做着交融性努力。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全知全能的人。我们呼吁重视人文阅读,并不代表着要轻视社科知识与科学知识的阅读。科学与人文都有其自身局限性,二者必须相互融合。正如当代作家王蒙在《科学人文未来》一文中所言:

我希望文学界的同行们同样能以极大的热情学习科学,普及科学,领会科学的庄严、丰富、阔大、缜密;领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将得到一个怎样美丽、神妙和精微的世界;领会科学已经怎样使人变成了巨人,科学将为人类创造怎样崭新的未来。同时,用科学的实证、理性、计算来取代偏见和唯意志论,取代文学的自恋与自我膨胀,取代那些想当然的咄咄逼人与大言欺世,更不要以文学的手段传播愚昧和迷信。同时我希望全民的人文素质会有所提高,珍视公认的价值体系,而这与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方法的提倡,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认同,不应该是矛盾的。[13]

因而,本书选取了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经济、心理、科普七大主题,以人文读物阅读为主,兼顾社科读物与科学读物。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只有科学与人文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才会有一个物质昌盛、科技发达、社会和谐、心灵完美的理想世界。对于个人而言,只有对不同的知识都有所接触,才能融会贯通,不断完善、发展、提升,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1].谭华军.知识分类:以文献分类为中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2.

[2].王余光.中国文献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1-2.

[3].王佐良.并非舞文弄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9-11.

[4].朱光潜.文艺青年的自我修养.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8.

[5].梁实秋.生活在别处.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2.

[6].王充闾.秋窗漫笔.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6:56.

[7].刘潞.融合:清廷文化的发展轨迹.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405.

[8].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80.

[9].于平,李凤亮.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55.

[1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发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1054.

[11].徐雁.阅读的人文与人文的阅读.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8-79.

[1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庄莲平,王立中译注.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

[13].本书选编组.清澈的理性:科学人文读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