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完善人格
一、什么是人格?
我们常说某个人外向、擅长交际,或者某个人内向、不善言辞,有时候也这么评价我们自己。但是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知道对某件事,自己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吗?有时我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感到惊讶,因为出现了预想之外的情况,但是仔细想来,这个“预想”真的建立在足够了解的基础上吗?还是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自己和他人呢?
如果让你形容一下自己,说说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也许你会说自己外向、健谈、善于交友。但这不一定是全部的真实的你。你很可能也会有沉默寡言、忧郁消沉的时刻,这看起来和外向健谈似乎有些矛盾。我们常说一个人具有某些优良品质或不良表现,优良品质例如忠诚、果断、坚毅、热情、乐于助人、文明礼貌、勤劳节俭、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等;不良表现例如怯弱、固执、任性、漠不关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奸诈狡猾、懒惰敷衍、不负责任等,这些都是在评价对方的性格。所谓性格(character),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性。我们用这些特性来鉴定和评价某个人,作为他的代表特征,但性格实际上是一种呈现在外的形式,而不是人们做出某种行为的原因。性格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
真正要了解一个人,需要判断和理解的是他的人格。人格(personality)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原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借用了这个术语,以为人可能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而戴上不同的面具,这些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真实的自我,那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一个人的一切行为,都能从他的人格特征上找到根源。与人格相关的还有几个概念:
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在大多数情境中表现出的稳定的行为特征。
人格类型(personality type):由一组相关特质定义的个性风格。(这里的个性是形容人格类型,注意与“性格”概念区分。)
虽然用人格类型对人格进行分类难免有简化粗糙之嫌,但正如一个范式能帮助我们迅速了解各种复杂的现实问题,人格类型也确实有助于我们快速有效地理解某个人的特质。将具有共同人格特质的人归于一类,无论是研究还是日常交往,都将使我们轻松许多。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中外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人格理论,对人格的概念以及描述分类做出系统性阐释。例如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ans J. Eysenck)提出的艾森克人格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许多人格特质都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维度是“内倾—外倾”,另一个维度是神经质倾向(稳定和不稳定)。他用这两个维度绘制出人格结构图,把人格分成四大类(与古希腊的气质类型对应)和三十二小类。古希腊四大气质类型是由公元前5世纪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特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这四种液体在人体内的比例不同,形成了气质的四个类型,即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学界普遍认同的众多人格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18]:
(1)特质理论。这类理论关注人格具有哪些特质,并试图说明特质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关系。(2)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人格内部作用过程,即一个人整个心理过程有哪些内部冲突和矛盾,又是如何妥协与决策的。(3)人本主义理论。注重个体感受、主观经验以及个人成长环境的作用机制。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4)行为主义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这类理论关注外部环境和学习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格的差异源于社会化、期望以及心理加工过程。即一个人的人格更多的是被后天影响、外界塑造。
先来谈谈特质理论。专家们对人格类型的特质分类五花八门,最简单的比如外向与内向,或者加入了音乐分类的音乐人格。特质理论希望用少量的核心特质对人格进行描述。我们可以自行在网上搜索“人格特质检核表”,参考其中提到的关键词,尝试对自己做一些人格特质标注,初步了解自己。面对一些不太复杂的状况时,简单的人格特质分类,已经足够让我们对行为做出一些预测。例如大五人格理论(five-factor model,简称FFM),它是一个较为出名并且主流的人格特质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心理动力学家关注人们想法、行为的根本驱动力和决定因素,心理动力学家认为我们的许多行为是基于隐藏的、无意识的想法、需要和情绪。说到这一派,代表人物大家都耳熟能详,正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也为大家所熟知。对于人格的内在驱动问题,弗洛伊德提出了一套系统性解释,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简单地说,“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代表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本我(拉丁语为“id”,德语为“Es”),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是人最为原始的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如饥饿、性欲等。本我与生俱来,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只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影响的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本我的关键词就是“原始”。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以合理的外界可接受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在自身和环境中进行调节。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自我的关键词是“现实”。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监管者,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其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个人意识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moral principle),它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它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当你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会有罪恶感。超我的关键词就是“道德”。
这三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三者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人格,它们经常是互相冲突矛盾,但又最终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本我的对立面是超我,自我则夹在中间,负责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使个人行为符合外部现实世界的准则。打个简单的比方,我的“本我”面对一桌美食,经不住诱惑,十分想大快朵颐,“超我”却表示不许吃!计划好的减肥大计呢?一想到要吃掉这一桌子美食,心底就升起一股罪恶感(虽然在这个例子里,实际上违背超我与道德无关)。最终“自我”发表意见:行吧,只准吃两口。
自我常常是很忙碌的,因为本我和超我的冲突,比比皆是。如果个体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时,就可能产生焦虑情绪。此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例如压抑、否认等。防御机制能够拒绝或隔离产生焦虑的外部根源,减少内部冲突。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立,以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为代表,强调的是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关注人类的经验、遇到的问题,注重人的成长和发展、潜能和理想,最终目标是自我实现。因为人本主义理论同时批评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也被称为心理学上的“第三思潮”。该学派最著名的就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对如何成就自我实现,马斯洛有一些建设性意见,供读者参考。[19]
(1)改变自己的意愿。可以经常问自己,是否对目前的生活感到满意?我做到最好了吗?自我实现的第一步,是有自我改变、自我提高的意愿。
(2)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每个想法和行为负责,只有如此,才可能改变和提高自己。否则会因自己的错误去责备他人,失去改正的机会。
(3)检查自己的动机。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时候可能会发现自己行为的动机难以启齿,并不那么光明磊落,或者虽然对他人没什么危害性,却出于逃避、恐惧而做出回避的行为。经常自问有助于自我纠正。
(4)接受现实。人们经常会陷入自己的想象中,以为外部世界是自己想象中的模样。只有诚实接受外界反馈,而不是曲解和回避,才有进步的机会。
(5)重复运用成功经验。
(6)准备好“与众不同”。坚持自己的信念,并有自己的价值判断,随大流与自我实现不可等同。
(7)融入事业。对事业有一种使命感,将使你变得更专注、更有动力,更少被个人利益牵绊。
(8)恰当的自我评价。不断对自己的进步和挫折进行自我评价,都将有助于个人成长。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在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科学的实证方法。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其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品质(无论好坏)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一些学者认为根本没有所谓“人格特质”,人格是各种习得行为模式的集合,身上所谓的“特质”都是学习的结果。有两种途径,一是形成条件反射,二是观察和模仿。后来的学者认为早期理论忽略了外部对思维的影响,因此改进理论,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解释,心理情境、预期和强化值。简单来说,就是你的认知和解释对于一件事有什么预期(期望何种效果),对其认定价值的高低。行为主义认为人格主要是在儿童期受到社会性强化(外加反馈),发展出其核心特征——这里的特征仍然是学习的结果,而非自生的特质。
事实上,四种主流人格理论都难以被证实,但了解它们的主要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格和人类的行为。
二、我是什么人格?
读到这里,相信很多读者关心的是如何对自己的人格进行评估。心理学工作者对人格进行评估的方法主要有访谈、直接观察和等级量表、人格问卷和人格投射测验。其中,人格问卷(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是由用于揭示人格特征的问题组成的调查表,一般都是纸笔测验,被认为是最具客观性的人格评估方法。本节将为读者介绍一些常用的人格和心理问卷表,方便读者了解。
(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MMPI),由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瑟韦(S.R.Hathaway)和麦金力(J.C.Mckinley)于1942年制定,是迄今应用极广、使用次数最多的一种纸笔式人格测验。常用的是它的第二版,缩写为MMPI-2。它有10个临床量表,代表10种人格特质,并有4个与效度相关的量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宋维真教授等人从1980年开始对问卷进行修订,于1989年完成了符合中国情况的修订工作。修订后中国版MMPI-2仍为566题、10个临床量表和4个效度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具有初中文化的中国人。它的10个临床分量表为:
Hs:疑病(Hypochondriasis),对身体功能的过度关心。
D:抑郁(Depression),极度忧郁、淡漠、悲观,思想与行动缓慢。
Hy:癔症(Hysteria),经常无意识运用身体或心理症状来回避困难的冲突和责任,包括依赖、天真、外露、幼稚及自我陶醉,并缺乏自知力。
Pd:精神病态(Psychopathic deviate),严重者感情淡薄、无视社会和道德规则,具有病态人格如反社会人格、攻击型人格。
Mf:男性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传统意义上的“高男性化”表现为粗鲁、好攻击、自信、缺乏情感、不敏感;“高女性化”表现为敏感、爱美、被动等。极端高分考虑同性恋倾向和同性恋行为。
Pa:妄想狂(Paranoia),疑心极重,偏执、妄想等情况。
Pt:精神衰弱(Psychasthenia),患者具有无法摆脱的紧张、焦虑和强迫症行为。
Sc: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性情孤僻、想法古怪、思维混乱、情感淡漠、行为怪异等。
Ma:轻躁狂(Hypomania),情绪亢奋,心境狂躁,联想过多过快、观念飘忽,行为异常且活动过量。
Si:社会内向(Social introversion),高分者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低分者外向、爱交际、富于表现、好攻击等。
在完成答题并计分后,心理学工作者会将测量结果制成曲线,即MMPI-2测图,与正常人典型测图进行比较,就能发现受试者是否具有人格障碍。
(二)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简称CPI-RC),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人格评估研究所高夫(Harrison. G.Gough)博士所编制的国际著名人格问卷。原版本于1956年正式发行,1987年重新修订。1989年,湖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所的杨坚、龚耀先在全国16个单位的协助下,确认全国常模,完成中国版修订。该问卷由440道是否型题目组成(原版480道),分成20个分量表(原版为18个),包括支配性(Do)、进取能力(Cs)、社交性(Sy)、社交风度(Sp)、自我接受(Sa)、独立性(In)、通情(Em)、责任心(Re)、社会化(So)、自我控制(Se)、好印象(Gi)、同众性(Cm)、适意感(Wb)、宽容性(To)、顺从成就(Ac)、独立成就(Ai)、智力效率(Ie)、心理感受性(Py)、灵活性(Fx)、女/男性化(F/m)。[20]划分出Alpha型(外向-常规趋向)、Beta型(内向-常规趋向)、Gamma型(外向-常规异向)、Delta型(内向-常规异向)四种人格类型。适用于13岁以上的正常人,现在和MBTI一起应用到很多咨询、招聘工作中。
(三)16 种人格因素问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Bernard Cattell)教授编制的用于16岁以上人士人格检测的一种人格问卷。目前,我国通行版本是美籍华人刘永和博士在卡特尔的赞助下,与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研究所的研究员梅瑞狄斯博士合作,于1970年发表的中文修订本。16个描述人格特质的维度是: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
(四)大五因素人格量表。大五人格理论(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斯塔和麦克雷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并参考前人研究得出,后又据此编制了一个测量五因素的工具,即NEO人格调查表。目前常用的包含两个版本:24题的NEO-PI-R(Revised 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Openness Personality Inventory)和60题的NEO-FFI(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Openness Five-Factor Inventory)。NEO-FFI是经过项目因素分析,由NEO-PI简化得来的。NEO-FFI秉承了NEO-PI-R量表效度的实质内容,两者显著相关,同样可靠和有效,是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人格评定量表。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评价人格特质,包括:
(1)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是否具有平衡焦虑、敌对、压抑、冲动、脆弱等情绪特质,能否保持情绪稳定。识别情绪不稳定、反应不良的个体。
(2)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简单来说是评估一个人内向还是外向。
(3)开放性(openness):具有审美、情感丰富、追求经验、喜欢探索、智能等特质。
(4)宜人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特质,是否愿意主动关心、照顾他人。
(5)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显示公正、条理、克制等特点。责任心强者一般也非常自律,而缺乏责任心可能会有马虎、懒惰的表现。
(五)气质类型量表。气质类型量表有数种,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L.Thurstone)等人于1953年编制的瑟斯顿气质量表,该量表划分了7种气质因素。1956年编制的吉尔福特-齐默尔曼气质调查表(Guilford-Zimmerman Temperament Survey)共300道题,涉及10种特质。山西大学教育系教授张拓基、山西省教育科研所陈会昌教授共同编制的气质类型量表共60道题,测量4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每种气质类型15道题。[21]
(六)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王登峰、崔红编制完成,测量中国人整体人格维度和特点的综合性人格量表,共由215个项目组成,测量7大因素及18个小因素。这是第一份完全依据中国人人格结构和行为特点编制的综合性人格测量工具。[22]
(七)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CA-NPI)。于1988年由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少年个性组编制。该表的编制目的是鉴别智力超常儿童和学习成绩优异学生的非智力个性心理因素,也可以用来测查诊断常态儿童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情况。适用于12—15岁中国少年。问卷共120道题,分成6个分测验组,每组20道题。包括:
抱负(B):少年的生活目的和奋斗目标。主要测量三个方面:有无抱负、抱负性质和抱负效能。
独立性(D):智力活动中喜欢独立思考,有独到见解。
好胜心(H):主要测量智力活动领域竞争心、自信心和体验三方面内容。
坚持性(J):主要测量智力活动领域意志坚持性的水平及自觉程度,包括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等。
求知欲(Q):主要测量少年求知欲特点和水平,包括求知兴趣、求知欲的情绪体验和求知欲的行动效能。
自我意识(Z):所测量的少年自我意识水平包括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认知等。后者包括自我行为的目的性、坚持性、自制力等。[23]
(八)中学生个性测验(SPT)。1988年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邬庆祥等编制。共有130个题目,测查十种个性因素,分别是独立性(D)、敢为性(G)、幻想性(Hx)、怀疑性(Hy)、克制性(K)、乐群性(L)、缜密性(S)、稳定性(Wd)、外向性(Wx)、显示性(X)。该测验在上海市1940名初高中学生中施测,取得常模,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受到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肯定。[24]
(九)爱德华个人爱好量表(Edwards Personal Prefer-ence schedule,简称EPPS),即“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作为自陈式人格问卷,用于测量个体的需要和动机。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A.L.Edwards)于1953年编制,以哈佛大学莫里教授(H.A.Murray)的人类全种需求理论为基础。该量表共15个分量表,分别测量顺从性、成就性、秩序性、表现性、自主性、亲和性、省察性、求助性、支配性、谦虚性、慈爱性、变异性、坚毅性、性爱性和攻击性。每个分量表各15题,共225个题目。适用于高中生、大学生和成人,广泛应用于人格研究和职业选择。
(十)斯特朗-坎贝尔职业兴趣问卷(Strong Vocational Interest Blank,简称SVIB)。1927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斯特朗(E.K.Strong)于1927年发表,是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兴趣测验。197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坎贝尔(D.T.Campbell)最终修订而成。该问卷包括职业主题、基本兴趣、量表、职业量表和个人风格量表,共325题,涉及的职业达162个,适合初高中年龄以上人群。
(十一)霍兰德职业兴趣自测(Self-Directed Search,简称SDS)。由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ohn Holland)编制,他认为个人职业兴趣特性与职业之间应有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根据兴趣的不同,提出六种基本的职业类型: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传统型(C)、现实型(R)。适合高中以上人群,能帮助被试者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专长,从而科学地求职择业。
(十二)MBTI职业性格测试(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这是国际最为流行的职业人格评估工具,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凯瑟琳·布里格斯(Katherine Cook Briggs)和她的女儿心理学家伊莎贝尔·迈尔斯(Isabel Briggs Myers)根据瑞士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荣格(Carl G. Jung)的心理类型理论整理著成。该测试有4个关键要素——动力、信息收集、决策方式和生活方式。MBTI人格共有四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两个方向,共计八个方面。分别是:外向(E)和内向(I)、感觉(S)和直觉(N)、思考(T)和情感(F)、判断(J)和知觉(P)。主要应用于职业发展、职业咨询、团队建议、婚姻教育等方面,是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广的人才甄别工具。
以上就是国内外较知名、常用的心理学问卷,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进行自测,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和认知。如果对测试结果有任何疑惑和不解,请立即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