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人类的启示录

第一节 文学是人类的启示录

一、文学的起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件美好的东西,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它包含万千知识,能为你打开一扇神奇的门,滋养、陶冶、升华你的灵魂。它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使疲惫的增添新力,暗淡的焕发光彩,枯萎的重放光华,堕落的转向奋发,美丽的更加美丽,高尚的更加高尚。这件美好的东西,就是文学。

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文字出现以前的远古时期。自古以来,许多文艺理论家对文学起源的问题发表过见解,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以下几种[1]

(一)模仿说。这是最为古老的文学发生说,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而模仿的本能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

(二)神示说。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就把诗歌的产生解释为神的灵感在诗人身上的凭附。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则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心灵,而心灵是上帝的形象和创造物。我国古代笔记小说就有诗作授于神人的记载。

(三)游戏说。康德把诗歌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席勒(Schiller)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束缚,渴望运用过剩的精力去达到自由,这就是游戏。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指出,艺术和游戏的本质是人们发泄过剩精力的自由模仿活动。

(四)巫术说。以泰勒(Edward Burnett Taylor)、弗雷泽(J.G.Frazer)、哈特兰特为代表的人类学家,对现存原始部族的巫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在这些资料基础上提出艺术起源于原始人交感巫术的论点,认为原始艺术实际上是巫术的一种,目的是祈求狩猎的成功。

(五)表现说。主要从心理学角度来考察艺术的起源,分情感表现说和本能表现说两种。前者侧重从人的心理意识层面来解释,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情感表现的需要。后者从人类心理的深层潜意识来解释,认为艺术是人的梦、幻觉、生命本能的表现。

(六)劳动说。19世纪晚期,一批民族学家、艺术史家提出艺术起源于劳动。毕歇尔指出,劳动、音乐和诗歌最初是三位一体地联系着的,它们的基础是劳动。梅森认为最原始的诗歌是劳动诗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劳动的效果。

上述见解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都只是抓住了问题的一个侧面。原始文学是与融劳动、游戏及祭祀活动于一体的音乐舞蹈紧密联系的艺术形式。《吕氏春秋·古乐》记载的葛天氏的乐歌,不但有歌八阕,还有舞姿:“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是一组分为八个部分表演的歌舞,既有关于农业、狩猎等劳动的内容,又是劳动之余的一种游戏,同时兼具祭祀的性能。在这种最朴素的集体文艺活动中,文学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文学的起源不是简单化的,而是多元化的。[2]

沂南汉石画像“阴阳三合”,图中间的大人是葛天氏,左右两侧人首蛇尾的是伏羲与女娲

“文学”一词,较早见于先秦时期。《论语》中有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根据孔门弟子的学业专长,进行了学术分类,即“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项。其中“文学”一项,指的是儒家文献知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学术声望和影响迅速提升,“文学”常常专指儒学。如《史记·孝武本纪》:“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说的就是赵绾、王臧等人“学而优则仕”,凭借对儒家学问的熟习而被擢拔为高官。[3]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文学”所指的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献和知识,其含义与今天是大相径庭的。“文学”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官职名,早在汉代的官僚体系当中就有了“文学”官职,约略等同于后世的教官。“文学”一词开始转向当下含义,应当是近现代时期,国学大师王国维强调文学的审美性、非功利性和情感性特征,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的形成。

英语世界中,“文学”是literature。从14世纪开始出现,其拉丁文词源littera对应的英文是letter,即“字母”。因而,literature最初的含义与文字和书籍有关,用于指一切用语言文字写成的著作,在此含义上等同于“文献”。在中世纪末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印刷术的普及,literature开始与艺术、审美、创造性、想象力等词交织在一起,其词义开始更多地转向“具有想象力的虚构作品”,成为指代“文学”概念的专属名词。17世纪,法文词belles lettres被用于指“纯文学”,以区别于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其他文字作品,后来literature就沿用了belles lettres的含义,但其内涵仍然不够明确。直到19世纪,literature的含义才被限定于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想象力和创造性被作为literature的非常重要的特征,最终演化成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4]

二、文学是人类思想的启示录

文学的阅读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可以说是最广泛、最普遍的阅读。一个人无论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都应该读读文学作品。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读到一篇好的小说、一首好诗,会爱不释卷,如痴如醉,赞叹不已。

1940年,莫斯科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开馆,那天收到一封很特别的信,信封写着“寄给把我变成人的人”。信中写道:“我本来是个小偷,1937年我偷了一只手提箱,里面有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无意中翻读了第一页,就此不由自主地一口气读完了它。在此之前我算个什么人呢,我是谁也不需要的人,现在我读完了全书,我感觉到自己是多么可耻。当我打听清楚,这个写书的人是如何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社会时,我就完全明白过来了。”[5]

文学是什么?为什么具有如此奇特的魅力?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一种人类认识自己的生存状态、追寻自己生命意义的艺术表达方式。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还拥有内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即精神价值。

苏联作家高尔基(Maxim Gorky)少年时期曾举着书本对着太阳反复研究,他想弄清楚文学作品里到底有什么神奇的东西使他痴迷?多年的写作与探索使他提出了“文学即人学”的重要观点,在一篇题名为《读者》的特写中,他这样阐述文学的目的和任务:“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了解自身,提高人的自信心,发展人的追求其理想的愿望,同人们的庸俗习气进行斗争,善于发现人们的优点,激发人们心灵中的羞耻、愤怒、勇敢精神,尽心竭力促使人们变得坚强而高尚,并能以圣洁的尚美精神来鼓舞自己的生命。”[6]

相对于实用性强的书籍,文学似乎毫无用处,它不能从政治上改善人生,不能从技术上改善人生,不能从医学上改善人生,不是生计甚至生存所必需,但文学的“无用”不等于“无为”。文学不是打发无聊时间的消遣,不是附庸风雅的装饰,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方式,正是用来满足人类精神和情感需求的。

文学可以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文学离不开情感和想象,读者通过阅读那些包含着高尚、激情、想象、和谐与爱的优秀文学作品,从感官直觉的悦目,到对蕴含内涵的品味,将潜在于文学作品中的多种情感与价值现实化,开启思维、丰富情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在日渐丰富的艺术体验、美感享受中升华自身的灵性、激情。

文学带领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Meyer Howard Abrams)把对文学世界的认识归纳为两种观点,一是把文学世界看作反照现实世界的镜子,二是把文学世界理解为照亮人的精神世界的灯光。“镜子论”强调了文学是对现实的再现和认识,“灯光论”则突出了文学是对人的内在精神的表现和传达。[7]文学作品再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通过微妙而动人的描述与分析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质。人类之所以需要文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到存在的诸多可能性,进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文学给人的力量,是缓慢的、绵密的、恒久的。它让我们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心灵世界的秘密,体味到生命的神秘及其价值。阅读文学作品得到的精神享受和自由感,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这种“无用”反而是更大的“用”。

文学作品类别多样,按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分类。按时间可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按表达体裁可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寓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史传文学、纪实文学、奇幻文学、报告文学等,按创作理念可分为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按不同语言或地区可分为亚洲文学、欧洲文学、美洲文学等,按读者群体及内容可分为严肃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宗教文学等。从最受大众读者喜爱的角度,第二节将详细介绍诗歌、小说、传记三类文学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