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人生之基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现代社会,医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医学研究越来越精深,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医院规模越来越大,但病人却未见减少。不仅是身体会有不适,心理方面也可能状况不佳。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或者用笑脸掩盖消极情绪,或者视而不见,殊不知有朝一日这些消极情绪也可能一发不可收拾,反噬自己。身体上的病是看得见的,心灵上的疾却是隐秘的。所谓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也是心理健康,只有身心都妥帖,才是真正的健康。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最高明的医术不是治疗,而是预防。本章将介绍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入门书籍,通过阅读,帮助读者朋友们了解自己的心理情况,并应对轻微的心理亚健康状态。
首先,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什么。张焕庭主编的《教育辞典》将其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一个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并具有协调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种心理状态称之为心理健康。它是保证一个人高效率地工作、学习和愉快生活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的标志有如下几方面:(1)乐于工作和学习,在工作和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获得优异的成绩,从而产生满意和愉快的情感。(2)在同事同学之间、家庭成员之间能建立互信、互教、互爱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经常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积极为集体工作,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在人际交往中,愿意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一个有朋友而不是孤独的人。(3)能客观地评价他人,也能正确地对待自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也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为实现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这样才能在生活道路上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4)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并能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即使遇到挫折和失败,也能采取适当的方法。(5)保持积极愉快的心境,即使在生活中遇到不幸,也能正确对待,不使自己长时间处于抑郁悲伤的心境状态。最后,正确的人生观,乐观、开朗的性格以及健康的体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1]
杨平、肖进、陈宝珍主编,林荫亚、萧俊、肖进等编写的《医学人文科学词汇精解》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人们对于相互关系及环境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能力。凡是心理健康的人,都有聪慧的智能、稳定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心理健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办事效率高,而且具有幸福感,能愉快地接受一切生活规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对心理健康提出十条标准:(1)充满安全感;(2)充分了解并能恰当评价自己;(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人格保存完整且协调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人际关系良好;(8)情绪表现适度且善于控制;(9)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情况下,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可体现在智力正常、情绪愉快而稳定、意志坚强、人格健全、人际关系良好、行为反应适度六个方面。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生理上的疾病固然会影响心理的健康,但一个人如果心理上不健康,必然也会影响他的生理变化,从而危害其躯体健康,可能导致各种心身疾病;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陷入反常状态,就会使其社会适应能力遭到破坏,甚至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幸,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躯体的或生理的健康,还必须重视心理的健康。[2]
通俗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拥有正常智能、稳定情绪、正确认知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但这些都是描述性解释,到底何谓“正常”“正确”“良好”呢?这就涉及心理健康具体标准的问题。
车文博主编的《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解释道: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即个体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就个体的心理状态而言,心理健康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各种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熟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关于心理健康的正常状态,一般有四种意义:正常即健康状态,以有无心理疾病为判断标准;正常即平均状态,从统计学角度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于正常;正常即理想状态,正常是用来评价行为而非描述行为;正常即适应过程,将正常看作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能不断学习有效的技巧以应付紧张状态。[3]
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一直是心理健康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它是心理健康诊断、制订心理健康测量表、心理健康教育等各项事务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争论颇多,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订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是什么?学界对此的看法大概有七种:(1)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2)合乎社会规范;(3)适应社会生活的情况;(4)医学上是否存在病症;(5)个人主观经验为标准;(6)以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作为标准;(7)以心理机能的充分发挥为标准。[4]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涵盖了医学、统计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是个非常综合而多面的概念。每一种依据的具体界定也各有说法,这里不展开细说。
第二,标准依据遵循“众数原则”还是“精英原则”。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光荣教授将判断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归为两大类,即“众数原则”和“精英原则”。[5]“众数原则”是假定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是正常的,那么偏离这一正常范围的心理和行为可视为异常。现今用以测量心理健康的量表正是根据统计学上的常态分配原则编制的,所以众数原则是当今被广泛应用和认可的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环境会影响人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假设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扭曲压抑的,那么这个环境里大多数人都可能出现心理不健全的情况。这时,众数原则显然就不适用了,评判那些偏离众数的个体心理不健康,明显有违常理。
因此,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提出了另一种研究思路,他称之为“尖端样本统计学”原则,后来也被称为“精英原则”。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内在本性发展最为充分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代表。由于能自我实现的人占少数且位于正态分布的极端,所以称为“尖端样本统计学”原则。“精英原则”也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因为人的本性是复杂的,无论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罗杰斯(Rogers)的“机能充分发挥者”、奥尔波特的“成熟者”,还是弗洛姆(Fromm)的“创发者”。
第三,关于社会性和个体性的争论。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有社会性和个体性两大倾向。前者倾向于从社会性层面来确定标准,认为是否与社会协调是判断的重要指标。如常态分布标准、社会规范标准、生活适应标准以及“众数原则”等,都属于社会性标准。后者倾向于从个体性层面来确定心理健康标准,如医学标准、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标准、“机能充分发挥”标准以及“精英原则”等,均属于个人性标准。医学标准是以是否存在病症为指标。这一派以精神医学研究为基础。个体心理成熟和发展水平标准,以心理成熟与发展程度作为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发展水平低于同龄人即可能为异常。学界各派对此各持己见。人本主义认为心理健康与个体潜能的开发密切相关,所以主张采取个体性的评价标准。有的学派则主张采取社会性评价标准,例如行为主义认为健康就是个体的行为、心理与社会不矛盾、不冲突。也有学者认为二者能够统一。实际上二者也确实不矛盾,对一个人而言,社会性与个体性是共存兼备的,他既不可能脱离社会,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个性。因此评价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程度,应当兼顾社会性与个体性两个方面,综合判断。
第四,“社会适应”是否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这一争论其实是社会性标准与个体性标准之争的延续。不同学者对“社会适应论”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有的人把社会适应等同于适应社会,理解为人对社会环境的完全顺从,或把社会适应看成是一种从众行为。这样的个体显然不能说是心理健康的,因此不能将社会适应看做心理健康的本质。但事实上,社会适应的概念内涵不应是一味遵从社会,而是既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社会的要求,也能在环境许可的范围内发展自我。因此大多数学者认同社会适应应当纳入心理健康评价标准。
第五,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否应该包括价值评判。江光荣教授主张缩小概念内涵,心理学家主要关注心理学,不应插手分外之事,“心理健康就是对心理机能的评估”[6]。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人与社会是不可能完全分离的,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道德等价值体系,不受其束缚。因此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价值判断应该包括心理健康评价标准。心理学家张海钟就表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应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应该是一个把潜能实现与民族的、人类的福利事业和文化进步联系起来的人;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该是一个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造环境,在发展文化中发展自己的人。而不是一个仅仅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要,而不惜伪装适应各种角色,不加分辨地适应各种角色,不加分辨地适应各种虚假人际关系的人。”[7]国外许多学者也持这种观点,美国心理治疗学家、现实疗法创始人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对行为的评估标准就是,行为满足个体需要的同时是否妨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对于这个争论,有学者认为如果把心理健康视作心理机能的状态,那么将重点放在心理机能评价上是没错的,但是心理机能的发挥无疑受到个体意识的制约与引导,而以主流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环境,又会对个体的意识产生不可剥离的影响,因此完全脱离道德价值评判的心理健康评价标准,是不现实的。[8]
第六,文化普遍性与相对性之争。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标准不受社会文化影响,不同的文化中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样的。即心理健康标准具备脱离当前文化的普遍性。另一派则认为,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心理健康标准有差异,具有文化相对性。
这些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对心理健康本质的争论。分歧其实是因为部分学派过于强调自己的着眼点,忽略了全局。心理健康应当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如果全面考虑它的内涵,完全可以将上述各争论整合在一起。有学者提出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结构[9],评价结构如图:
这个评价结构比较系统而全面地表达了心理健康标准的多维性。一是建立心理健康标准的纵向层级,二是考虑它的横向标准。纵向层级是指心理健康的层次,国内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健康、常态、轻度失调和严重病态四个等级;美国心理学家杜·舒尔兹认为心理健康水平是呈常态分布的,可划分为极端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和严重心理疾病五个层次。[10]心理健康的纵向标准评价就是从“正常”到“严重病症”。所谓“正常”可能是社会性评价,可能是统计学评价,“严重病症”则一定是医学性评价。越往“正常”方向走,我们越能适应外界环境,使之利于自身发展;越往“严重病症”方向发展,则威胁生存的可能性越大。换句话说,心理健康的纵向评价最低应当保证个体生存,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发展适应,即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适应和对各种社会活动的适应。[11]心理健康标准的横向评价实际上就是社会性与个体性两个方向。社会与个体是互动,相统一的,因此心理健康标准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方是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符合社会主流道德价值体系,另一方是自我适应,自我实现,自我满足。下文将谈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自我认知和通过针对性阅读自我疗愈等内容,记忆并理解该二维评价图表所标注的四个评价维度,有助于读者朋友们在后续阅读中加深理解和思考。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与民众的关注点仍然在基本生活保障上,对于精神健康,很多人并不关注,甚至不认可。大多数人对心理学最基本的认识都十分有限。许多人心里郁结,总认为忍忍就过了,更有人认为心理问题不是病,是矫情。
心理健康最重要之处一是在于完善认知。认知,也即观念、态度和思维等,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认知过程。常讲的心态,也属于这个范畴。认知与人的成长背景、知识和阅历等都息息相关。认知可以分为对内对外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能够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现在的个性、脾气等特征是如何形成的,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另一方面是了解他人,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必须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给予自己或他人正确、客观的评价。
二是情绪,健康的心理意味着有效的情绪管理。凡人总有七情六欲,适度宣泄、合理控制情绪,是一门学问。想要管理好情绪,必须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一定了解,再想办法纾解引导。
三是行为,了解并控制自己的行为,尤其是改正一些不好的习惯。人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通过改变内在、外在的因素对行为进行适度调控。健康的心理,能够引导自己和他人发出积极的行为信号。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归属与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最基本最低的需求是生理需要即生存要求,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指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这是个人发展的巅峰。很显然,从最低需求到最高需求,将面对无数磨难和挑战,拥有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