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许多愁

第二节 人生自古许多愁

一、统计数据与调查

辛弃疾词曰:“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贺新郎·用前韵再赋》)之后,又有宋人方岳诗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别子才司令》)寥寥数字,道尽了人生曲折。我们要面对很多困惑与问题,有些人能够轻松应对、游刃有余,有些人却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又或者因为遗传或环境因素,患上了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发布的报告指出,年满20岁的成年人中,有心理障碍的患者每年以11.3%的速度增加;17岁以下未成年人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约3000万人;学生中16%—25.4%的人有心理障碍。[12]2017年,我国每十万人中有9.7个人自杀。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在日内瓦发布了一份关于抑郁症的最新全球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从2005年至2015年十年期间,全球受抑郁症影响的人数增加了18%,导致的经济损失超过一万亿美元。其中女性发病率为5.1%,男性3.6%;在55岁至74岁老年女性占7.5%,老年男性占5.5%。从国别来看,抑郁症病例在全国人口占比5.5%以上的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爱沙尼亚、芬兰、希腊、葡萄牙、俄罗斯等;乌克兰则超过了6%。中国为4.2%。根据我国一项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约有3000万。抑郁症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负担疾病,预计在2030年上升至世界疾病负担首位。

根据国家卫计委在2017年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达540万例,管理率达88.7%。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数约占在册患者总数的3/4。540万例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持久的妄想性障碍(好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6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中贫困率达到57.2%。

2014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429.7万例。这意味着,两年的时间内登记在册的人数增加了近110万例。其中患者男女比例为1.07∶1,有精神障碍家族史的占4.6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高达83.6%;18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76.1%。

中国疾控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我国现有重症精神疾病患者高达1600万人;70%左右的人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有1.9亿人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根据2017年国家统计年鉴,2016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其死因中,因精神障碍死亡的人数为每十万人中2.72个。

2016年,由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牵头,联合国家卫计委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北京健康管理协会,以及国内30余位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的“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大数据”项目正式启动。2018年4月29日,《2017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发布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通过PEM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收集了全国566家医疗机构的数据,包括486家体检中心和174家综合医院部分临床科室,数据年限涵盖2012年2月至2017年5月。该数据分析了全国约113万城镇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目前,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有16.1%,心理健康的人仅为10.3%。人们主要面对的心理问题为强迫症状、敌对、抑郁、人际敏感、焦虑、偏执、躯体化、恐怖和精神病性。对于性别,女性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性。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30岁至39岁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最差,60岁以上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对于不同婚姻状况,丧偶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已婚人群最好。根据受教育程度,学历最高和最低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高中/中专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同时,心理健康状态与躯体生理健康状态密切相关,躯体健康状况越差,心理问题发生概率越高。甲状腺结节、乳腺良性病变、子宫肌瘤、肥胖和失眠等亚健康人群中,心理亚健康比例为54.7%—64.7%,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4.3%—37.3%。另外,慢病人群心理问题伴发率极高,例如肿瘤、脑梗、心梗、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病患者心理健康的仅有5.1%,亚健康状态的有44.8%,50.1%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抑郁和焦虑问题十分突出。

总之,心理健康问题、心身疾病和与心理密切相关的慢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无论官方还是个人,重视心理健康问题,积极行动和干预,已经刻不容缓。

二、困惑与应对

通过检索与分析,目前我国心理学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独生子女、学生群体、职业群体、特殊群体和网民群体五个主要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上。[13]这五个群体分类基本涵盖了我国各年龄、多层次的人群,他们的问题也十分具有代表性。

独生子女:指独生子或女,无同胞兄弟姐妹,也无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收养的兄弟姐妹。独生子女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一部分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处于独尊地位,受到非凡的宠爱和优待,家庭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缺乏自主生活能力;心理脆弱,意志不坚定,抗打击能力较弱;叛逆与任性程度高,唯我独尊的性格明显,不愿妥协;自尊心强,不易接受他人的负面评价;孤僻等特征。

学生群体:如果说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主要取决于家庭教育,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则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同影响。在目前仍然以唯分数论为主流的社会价值导向下,家长和学校都重视成绩胜过其他,造成不少学生也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1)学习类问题。学习压力过大,心情焦虑,导致厌学以及一系列生理不适。(2)人际关系问题。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等。如果人际关系处于不良状态而学生又拙于缓和矛盾,会给心理带来极大伤害。(3)青春期心理问题。青春期正是发育时间,这段时间学生面对心理与生理的双重变化,容易出现不适应,具体表现为逆反心理、情绪敏感、心理脆弱等问题。(4)挫折应对。学生面对的挫折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学习、人际关系、兴趣以及自我尊重等方面。如果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很可能出现对挫折的过激应对。

职业群体:职业人群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不罕见,工作压力、环境影响、企业文化和个人性格都是影响职业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面对巨大的工作甚至生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工作与家庭难以平衡等,都会导致职业群体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甚至自杀。

特殊群体:诸如灾后群体、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农村妇女、残障人士等群体,由于经济、文化、受教育程度、生理问题等各种原因,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十分突出。

网民群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巨额数量的网民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群体。然而互联网在方便获取信息、拓展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对网民的社会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网络成瘾,脱离现实、沉迷虚拟世界;在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中反而感到孤独、疏离;现实情感冷漠和滋生暴力倾向、犯罪倾向,等等。

以上五类群体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我们也多多少少遭遇过。那么,大家是如何应对的呢?外国学者Andrew G. Billings和Rudolf H. MoosBilling把应对反应分为三种,即积极的行为应对、回避式的应对和积极认知的应对。1984年,他们又用李克特量表重新对反应划分,分为三种:针对评估的应对、针对问题的应对和针对情绪的应对。也有学者按应对方式分为情绪定向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情绪定向应对以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为特征,如伤心痛哭、借故发火、自我安慰等;问题定向应对是指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最后着手解决压力源。[14]具体来说,有几种应对方式。(1)解决问题。包括积极的认知和行为,使问题得到解决或消除压力源。(2)求助。寻求情感支持等,比如向亲朋好友倾诉、商量,寻求理解。(3)回避。对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或以消极的认知方式看待问题,消极应对而不是积极解决。(4)发泄。通过各种途径发泄不愉快的经历和感受,以减轻挫折和压抑感。(5)幻想。采取想象和虚构的方式来摆脱现实的烦恼和困难,简而言之就是逃避现实,沉迷虚拟世界。(6)忍耐。对烦恼和挫折采取忍受的方式。研究还发现,男性更喜欢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主动认知等,女性常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回避、幻想等。情绪定向应对,如痛苦号哭、愤怒发泄等方式,女性使用得也更多。在寻求外界支持上,女性表现出的求助倾向更强烈。求助时女生多选择亲属,而男生则更倾向于向朋友、同学等无血缘关系的人求助。理解、照顾两种帮助模式上,女性更偏好于前者,男性更偏好于后者。[15]

通俗地说,一般我们都会采取倾诉的方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吐槽。和父母子女沟通、和朋友沟通、和领导同事沟通、在网上和陌生人沟通,甚至心理医生,都是发泄纾解情绪、疗愈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学校开设心理学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调查表明,学生对于开设心理学教育课程的需求度很高,他们希望了解心理的生理基础、感觉知觉、记忆等知识,更渴望实现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内容。[16]

除此之外,阅读也是应对心理问题的途径之一。“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也可称为图书治疗、读书治疗等,该词最早由美国学者塞缪尔·麦克乔德·克罗色尔斯(Samuel Mcchord Crothers)于1916年提出。1966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LA)确定阅读疗法为医学和精神疾病的辅助治疗方法,借由馆员提供适当的阅读建议,协助读者解决心理或情绪困扰。详细地说,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原理,通过有选择的书刊和指导性阅读,帮助读者应对心理障碍和情绪困扰,调整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17]本书的下面章节中,将针对自我认识、挫折和压力的应对、人际交往、生命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为读者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