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与美育

第二节 艺术素养与美育

一、艺术的价值

艺术有什么用?从现实利益角度看,艺术虽不能果腹,但艺术作为自我精神与情感的抒发与表达,以“无用之用”影响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关于艺术的价值,中西美学都注重艺术的真、善、美统一,侧重点稍有不同。孔子从“仁学”出发理解美和艺术;柏拉图明确主张艺术要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把是否符合政治和道德规范看作鉴别艺术好坏的标准;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的著名观点,成为后人对艺术功能的基本要求;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指出,艺术的功能是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和判断生活,做生活的教科书。[10]

艺术功能也是多元化,有机统一的。斯托洛维奇从艺术价值的多种表现出发,将艺术的社会功能归类为八大方面共十四个具体内容,它们分别是:启迪、交际、社会组织、使人社会化、教育、启蒙、认识、预测、评价、劝导、净化、补偿、享乐、娱乐。[11]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美学界,也多谈艺术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和娱乐作用。

(一)艺术的认识作用。艺术的认识作用体现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上面,能让艺术欣赏者感悟、认知到不同时代、社会、地区、民族、阶层的具体生活情境、文化模式、心理性格,从而认知历史和现实,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列宁把托尔斯泰的作品比作“俄国革命的镜子”,深刻反映了千万农奴对沙皇制度的激烈反抗。恩格斯说,他从巴尔扎克作品中学到了许多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如此这般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正是印证了“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

(二)艺术的教育作用。艺术的教育作用体现在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人生理想、艺术追求、价值判断、伦理态度等多方面内容,会使欣赏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得到提升。艺术的教育作用,为古今中外的理论家所重视。如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者莱辛在他所写的《汉堡剧评》中,就特别重视戏剧的教育意义。他说,戏剧应该教会我们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锻炼我们的识别能力,去同情应该同情的对象,去厌恶应该厌恶的对象。他认为“剧院应当成为道德世界的学校”。贝多芬也总爱把音乐和道德联系在一起,强调音乐的道德力量。[12]鲁迅指出艺术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的教育作用须建立在正确反映生活的基础上,即艺术家对生活的评价和看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三)艺术的审美作用。艺术审美作用即是艺术家按照自己对美丑的判断(审美理想),在作品中塑造出种种艺术形象,并告诉人们什么是美的(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社会的理想),值得颂扬;什么是丑的(对社会有害的东西,阻碍社会前进),需要鞭挞,从而达到陶冶人的性情,增强人们对美和丑的判断能力(审美能力)。[13]艺术让我们在学会欣赏美、发现美的同时,培养人的完美人格。艺术的审美作用是艺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功能特征,被众多理论家提及。孔子认为艺术在人格的升华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曾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美学家尤·鲍列夫也曾说:“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它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质的话,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14]

(四)艺术的娱乐作用。艺术的娱乐作用体现在艺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让欣赏者放下紧张疲惫的情绪,以达到身心愉悦、休息解压的目的。艺术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本来就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乐记》明确提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这直接说明音乐的本质离不开人的需求。西方也有众多美学家、哲学家持此观点,古罗马的美学家贺拉斯明确提出“寓教于乐”,在愉悦身心、欣赏艺术的过程中获得教益。亚里士多德也认同艺术应当使人得到快感。他说:“消遣是为了休息,休息当然是愉快的,因为它可以消除劳苦工作所产生的困倦。精神方面的享受是大家公认为不仅含有美的因素,而且含有愉快的因素,幸福正在于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人们都承认音乐是一种最愉快的东西……人们聚会娱乐时,总是要弄音乐,这是很有道理的,它的确使人心畅神怡。”[15]当然,我们要正视艺术的娱乐功能,也要谨防艺术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二、艺术素养与美育

法国杰出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他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素养的人。那到底什么是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亦称“艺术修养”。指人对艺术的感受、体验、评价和能动创造的能力。它是“审美修养”或“美学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艺术理论、艺术史知识的掌握,对艺术创造、艺术鉴赏、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理解力、创造力等。因此不具备艺术素养的人,就不具备欣赏艺术的能力,艺术对其也将毫无价值。

艺术素养对一个人的成长也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就成功印证了艺术素养对于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的作用。他曾经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16]

从社会层面看,一个国家具备良好艺术素养的人越多,社会就会越加健康繁荣,人际关系越和谐,人格发展愈加全面,一个社会整体的综合素质和软实力就越强。梁启超曾言:“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因此,如今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差异,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精神的,是关于艺术素养的。据《中国公民艺术素养调查(2015)》显示,当前中国公民艺术素养有所提升,主要表现在:艺术参与度、艺术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公民艺术素养的地区差异不断缩小,公民参与的艺术门类多种多样。在从事艺术活动的人员中,51.44%的被调查公民“感兴趣并参与”。从公民参与艺术活动的目的性看,有67.27%的公民参与艺术活动的目的是艺术欣赏与学习,主动参与艺术活动提升自我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学历越高,以“艺术欣赏与学习”为目的的比例越高,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更是达到78.38%。[17]可见,大部分公众都渴望提高自身艺术欣赏能力和学习能力,以不断提升自身艺术素养。

既然艺术素养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到底应如何提升个人的艺术素养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美育”这个概念。

“美育”概念的出现,是在18世纪50年代鲍姆嘉通建立“美学”学科体系之后,由18世纪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提出来的。其实,中国和西方的奴隶社会都已经产生了美育意识、美育实践。在中国西周时期,便有周公“制礼作乐”,春秋末期的孔子,创立了古代教育体系。他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教授弟子。乐,实际上就是专门的美育课。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规定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有哲学、科学、道德、体育,而且要有美育,必须成为必修课。

《美育书简》

席勒在其重要美学著作《美育书简》中,已经不限于教育的角度,而是从变革社会、实现人性复归这样更广阔的范围论述美育。他看到资本主义物质文明所带来的人性偏枯的事实,提出通过审美自由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完全的人。他说,“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这一转变过程,只有通过审美自由这个中间状态才能实现”, “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们先成为审美的人”。

在中国近代,最早引进“美育”概念的是王国维,而真正倡导美育并建立中国近代美育教育体系的是蔡元培。蔡元培把康德、席勒美育思想与中国“礼乐相济”的传统融会贯通,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他在1912年2月所著《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将美育列为五种教育之一,他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通过美育,可以提升人们的趣味和情操,树立美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该思想后被列入当时的教育宗旨之一。不仅如此,在“五四”激荡的社会风潮中,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提醒人们“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

现今,美育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美育即“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狭义美育一般指专门的“艺术教育”,可以认为是一种“形式化美育”。广义的美育,则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也就是一种“实质性美育”,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受教育者对于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的教育。而“实质性美育”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一个人若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的物质条件,还需有发现幸福、体验幸福、感受幸福的能力与素质。美育帮助公众发现美、热爱美,从发现生活中每一处微小的幸福着眼,从而享受生活,拥有幸福人生。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也就成为现代美育教育的核心。

艺术最基本的审美属性也决定了艺术教育理应成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实践也证明艺术素养来自长期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因此,要提升艺术素养,自然离不开美育和艺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