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是人生的百科全书

第四节 传记是人生的百科全书

一、传记的起源

传记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记述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是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对于传记产生的原因,学界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人类保存自身实录的愿望,有人认为是满足人类纪念逝者的天性,有人认为传记的产生与氏族崇祀文化有关,总之传记这种文学形式在国内外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中国的传记文学以公元前1世纪司马迁的《史记》诞生为标志。《史记》是古代传记文学的雏形,其纪实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叙事据真、文采焕然,历史性与文学性完美结合,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书中许多名篇佳作,如《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孔子世家》《史记·太史公自序》等,都有非同寻常的史鉴作用和育人价值。其后,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等史书中,都包含一些出色的历史传记篇章。此外,韩愈、柳宗元、苏轼、宋濂、李开先、归有光、袁宏道、张岱、全祖望、方苞等也在传记创作上取得重要成就。近代以来,西方现代传记理论传入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后的中国新生代知识分子开始模仿西方传记体式撰写自传和回忆录,表达自我、展现个性,出现一个自传文学创作的小高潮。其中代表性作品有胡适的《四十自述》、郁达夫的《达夫日记集》《达夫自传》、沈从文的《从文自传》、郭沫若的《沫若自传》等。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和吴晗的《朱元璋传》则是现代传记文学的两部名著。改革开放后传记文学蓬勃发展,回忆录和人物传记等文体繁荣,陆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传记文学出现兴盛的趋势。

在西方,传记也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形式。埃及金字塔的石壁图画就记录了法老的生平,犹太教《旧约》(Tanakh)开篇《摩西五经》记载民族英雄摩西一生的事迹,从这些故事中都可以看到传记的雏形。西方最早的传记文学名著是罗马帝国时代的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Parallel Lives),以体例松散的古代史笔记形式,较为清晰翔实地勾勒出了五十名古希腊政治、军事及文化人物形象,首开西方世界传记文学先河。稍后,《新约》(New Testament)开篇《四福音书》是关于耶稣基督的传记,奥古斯丁《忏悔录》(Confessions)是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回忆录,这些作品标志着古典传记的最高成就。经过文艺复兴和思想解放运动,传记的发展得到新的动力,代表作品有约翰逊的《诗人传》(Lives of the English poets)、鲍斯威尔的《约翰逊传》(The Life of Samuel Johnson)、卢梭的《忏悔录》(Les Confessions)、歌德的《诗与真》(Truth and Poetry, from My Own Life)、《富兰克林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等,标志着现代自传的诞生。传主不再局限于君王和权贵,也出现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中产阶级代表人物,文学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真实性和准确性问题也得到了重视。20世纪初,英国传记文学家斯特拉奇的《维多利亚名人传》(Eminent Victorians)以生动活泼的口吻,剖析了维多利亚时期4位名人的生命历程,将挖苦和讽刺的笔法塑成了传记的漫画法,改变了传统的道貌岸然的传记肖像法,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传记形式,评家称之为“新传记”。其他“新传记”作家包括伍尔夫、拉波夫、莫洛亚、茨威格、路德维希等。以后,通俗传记异军突起,拥有广大的读者,代表作有斯通的《凡·高传》(Lust for Life)。到1960年以后,西方传记的风格和写作方法更加多样化,传记在文学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民族英雄和领袖人物的传记流行,甘地、纳赛尔、曼德拉等人的自传和传记都有大量读者,在人民和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作家和艺术家写作自传也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风气。[16]

二、传记是人生的百科全书与精神指南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传记类读物在图书销售市场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传记出版的总量已超过小说,成为文学中的最大门类。“似乎没有哪种作品能比传记文学更适于起到教化作用,因为没有哪种类型的作品,能比传记更为有趣和有用;没有哪类文学作品,能以不可抗拒的趣味,比传记更可靠地拴住读者的心,或者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更广泛地起着教育作用。”[17]英国文学理论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在《关于传记文学》一文中如此阐述它的重要价值。他指出,就读者受教益而论,传记文学胜过了其他任何类型的文学作品。传记类图书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超越时空、地域和语言的界限,使人明智,促人思考,催人奋进,具有恒久的魅力。

(一)传记读物具有拓展知识背景,提升思辨能力的作用

个人生活在一定的历史环境里,传记一定会涉及传主所生存的时代、社会和人际交往。优秀的传记作品不仅仅给读者提供真实的人物,还往往通过个人命运展开了一幅极为广阔丰富的时代画卷。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通过李鸿章的人生轨迹记述了近现代史上的风云际会,再现了晚清政局的动荡不安与当时社会的变革;顾维钧的《顾维钧回忆录》以“口述历史”的手法记述了从事外交工作五十多年的经历,是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珍贵参考资料;江平的《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不仅是江平人生历程和治学过程的记录,更是一部中国法治进程发展的缩影和历史写照;齐邦媛的《巨流河》不仅记录了齐邦媛个人的求学经历、爱恨情仇、教育成就和社交生活,更反映出剧烈的时代变迁,包括政界风云、社会百态、名人风采、国际环境、女性境遇等多个方面……

传记将人物和历史用文学的笔法予以展现,因而能吸引读者,使读者在与传主的人生命运同悲共欢的过程中,也了解了某一段历史,丰富了历史知识,拓展了文化背景。

同时,每个人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各异,所受的社会影响不同,不可能不带有某些偏见或局限性。了解了传主的身世和生平事迹后,就会明确思考问题,要全面辩证客观地评判传主的行为,这就有利于培养探究能力,提升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等,都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时期的著名女作家,但她们的作品风格、思想行为和人生命运截然不同,这就可以从她们的传记中探究其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生命思想等多方面因素,对比分析并思考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她们的不足甚至错误作实事求是和历史的分析及评价。

(二)传记读物具有培养坚韧意志,提升人格境界的作用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正因为如此,有卓识远见的人们都十分强调传记作品的感染和教化功能。十月革命前夕,高尔基想为遭受战争和愚昧蹂躏的俄罗斯青少年编辑出版一套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并写信约请文学大师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撰写《贝多芬传》(Vie de Beethoven)。罗曼·罗兰在回信中颇为感慨地说:

我们成年人不久将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将留给我们子孙的,是一份可怜的遗产,我们将留给他们十分忧郁的生活。这场荒谬的战争(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便是我们道德衰竭、文化没落的明证。我们应当提醒我们的后代,各民族都曾经有过——而且现在也有—伟大的人物,高尚的心灵。[18]

这套丛书囊括了近千位世界名人的生平和奋斗史,其中有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美术家等,滋养着无数读者。而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也成为传世之作,这本书描写了贝多芬的狂放不羁,刚烈坚毅。耳聋、病魔、贫穷、孤独完全打不倒他,他一步一步坚强地与命运抗争,谁也无法阻挡他的天才横溢,纵横音乐海洋。罗曼·罗兰在解释他为什么要写《贝多芬传》的时候说,因为传主是“正直与真诚的大师,教导我们如何生、如何死的大师”[19]

《贝多芬传》

其中文版译者、翻译家傅雷专程在译者序中满怀深情地讲述《贝多芬传》对他的启示: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够帮助我们承担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20]

贝多芬的勇敢在于,他始终与生活的困苦和命运的压迫相抗争,却依旧深深热爱着人类和世界,从心底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出身的低微、童年的不幸、身体的残疾、爱情的坎坷,并不能阻碍他成长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晚年的时候,耳朵已经全聋,但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史上不朽的传奇——《第九交响曲》。他的一句豪言壮语:“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这句话已经成为一切勇敢心灵的箴言。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忧患是需要我们直面的人生课题。品读《贝多芬传》,我们认识到,即使出身卑微,如果努力奋斗,也能成就精彩人生;即使身体残疾,如果意志坚定,也能到达成功彼岸;即使身处逆境,如果顽强拼搏,也能创造人生辉煌。

传记作品提供了人类伟大品格的实例,表明了人不可能逃避命运,却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通过与命运的抗争,改变自己的命运。优秀的传记传递的是高尚的情操、纯净的灵魂和积极的人生观,使读者从中受到人生的启迪,改变消极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和信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那些处在人生十字路口上的读者,点亮一盏盏人生的导航灯。

(三)传记读物具有树立人生信念,追求远大理想的作用《论语·里仁》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生不能没有抱负,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传记文学作品反映的是真人实事,向读者提供了丰富繁多的榜样力量。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曾在公开演讲中说,对他的科学生涯影响最深远的书,首推《居里夫人传》(Madame Curie)。他在中学时代就读了《居里夫人传》,当时,他的画家父亲希望他不要学习绘画,而是向理科发展,将来最好当一名医生,于是推荐他读一读《居里夫人传》。这本书对李远哲选择自己的理想起了重大作用,不过父亲没料到的是,李远哲选择了居里夫人所从事的事业——化学。

《居里夫人传》

《居里夫人传》里有个故事,当时人们问居里夫人,镭分离技术的专利是否已经使她成为巨富,居里夫人平静地回答:“知识是属于全人类的。”美国和其他工业国家为创建制镭工业而求助居里夫妇时,许诺诸多优渥的条件。居里夫人说:“我们不能这么办,这是违反科学精神的。科学家总是把研究全部发表的。我们的发现不过偶然有商业上的用途,我们不能从中取利。再说,镭在治疗疾病上有大用处,我不能借此求利。”

对此,李远哲曾激动地说:“我第一次感到当科学家不仅能从事很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能够享有非常美好的人生。”从他的回忆和演讲中可以看出,“非常美好的人生”就是拒绝利用发明谋求私利的那种忠诚于科学精神的人生道路。此外,居里夫人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担任前线护士的举动,也让他深刻地体会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对人类生命充满了热爱。居里夫人美丽的、充满理想与热爱人类的科学立场,是李远哲一生中最大的启示与追求的目标。他立志救国救世,想竭尽己力,期望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正如后来他在一次演讲中所说的: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人做科学的结果和成绩。在日常生活里很认真,对是非善恶分得很清楚的人,有严谨生活态度的人,往往是科学上做得比较好的。这就是科学的态度。如果日常生活里,很多事情都妥协了,是也好,不是也好,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抱这样态度的人,往往不能成为很好的科学家。我觉得生活得严谨、生活得认真,这是成为优秀科学家的一个主要的因素。[21]

正是因为李远哲自己阅读传记汲取了精神力量,他也多次鼓励他人多阅读名人传记和文学名著,他曾经写信给他的弟弟说:“如果你不多读些正经的书,也许你对事物的看法想法,都会永远很幼稚,精神年龄永不会增长。我希望你通过阅读书籍,能够找到自己的理想,找出人生最正确的途径。”

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记载了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也展示了他们伟大的人格精神,为我们打开人生理想和信念的另一扇窗户。阅读此类传记有利于帮助培养健康和高尚的人生理想,获得更强的学习动力。

三、提升人生悟性的中国知识女性自传[22]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每一个人独有的生活,其实都是一部丰厚的自传,点点滴滴,枝微末节,无不生动。因而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生经历,都是独一无二、不易复制的。2008年,余华在聂华苓自传《三生影像》首发式上笑称,“读这种特别好、特别棒的人物传记,会让小说家们怀疑自己虚构小说意义何在。”

全民阅读推广名师、南京大学徐雁教授认为,所谓“人生悟性”,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对于所遭遇的社会人物和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包括判断、推论、比较、鉴别和领悟的一系列具体能力。阅读传记,尤其是自传,可以让读者获得鉴古知今、明史识时、感恩知福、励志惜时、知书达理等知识、学识和见识上的收获。

毛彦文《往事》

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系教授罗久华在为毛彦文《往事》所写序言中指出:传统中国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绝大多数妇女深处闺中,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留传下来的女性传记或回忆录可谓凤毛麟角。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才逐渐起了变化……作者在自序中说,《往事》所书皆平凡之事,即使偶有几件“突出的记载”,事过境迁之后,也变得平凡无奇了,这指的应是“反缠足”行动、接受新式教育、反抗父亲安排的婚姻、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这几件事情。时至今日,大多数中国人早已把这些先人奋斗争取来的权利视为理所当然,然而在乐享成功的同时,大家也当饮水思源;正因为有毛彦文这些先辈们披荆斩棘、开创新猷,后人方得享庇荫,受惠无穷。

倡读知识女性的自传类作品,足以让人在阅读中获得感动——感时、感缘和感恩,从而增进人性的体会,提高知性的自觉,并将之升华为理性的智慧,在惜时、惜缘和惜福之中,不辜负家庭的哺育、人生的责任和时代的使命。

1.杨步伟回忆录《杂记赵家》。杨步伟,1889年生于江苏南京。作者个性务实而开通,通过质朴明白的语言、谈笑风生的议论,可见其爽直泼辣的性情。而20世纪前叶,文教界的新风气、北平的老风貌和清华园的旧风情,也通过其惟妙惟肖的笔触跃然纸上。

2.《苏雪林自传》。苏雪林,1897年生于浙江瑞安。作为一代才女,集作家、教授与学者标签于一身,却“思想很新,行为则旧”,因遵从父母之命嫁非所爱而抱憾终身。一生“都在与生命打苦仗”,更由于当年与鲁迅的纠葛而离开大陆,终老台岛。自称“是一个弱者,一个充满矛盾性的人物”。

3.毛彦文回忆录《往事》。毛彦文,1898年生于浙江江山。本书从母亲写起,又写到求学与就业、逃婚与奇缘、香山慈幼院、海外漂萍、返台定居、悼亡伤逝等重大人生事件。记录了作者跌宕多姿的人生、丰沛曲折的感情世界,也勾勒出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坎坷。

4.任桐君《一个女教师的自述》。任桐君,1899年生于江苏宜兴。作者少小失去双亲,其人生理念是“替孩子找一个好学校,为自己谋一个小学教师位置”,为此“一直坚持工作,不轻易放下教鞭”。本书写出了“那个年代,那个社会,那一时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当得起‘人师’、为人师表的老师”的社会面貌和理想。

5.《我与悲鸿:蒋碧微回忆录》。蒋碧微,1899年生于江苏宜兴。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细致的笔触,真实展示了蒋碧微、徐悲鸿、张道藩三人间的情感纠葛。少女时代的勇敢私奔,盛年时代的长袖善舞,中年时代的怅惘无端,晚年时代的凄清独处,其人生经历令人唏嘘不已。

6.董竹君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董竹君,1900年生于上海洋泾浜贫民区。13岁为替家庭还债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子,29岁因不满夫权统治以及封建家庭桎梏,毅然抛却荣华富贵出走,独立抚养四个女儿,35岁创建锦江饭店。她的人生体会是:“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什么样的事情,大大小小都会遇到的,看你怎么去对付它。随心所欲做不到,随遇而安不会做不到的。”

7.《冰心自传》。冰心,1900年生于福建福州。她于1979年开始动笔撰写自传,但文字比较简略,且仅写到执教燕京大学为止。本书编者钱理群、谢茂松为此从传主文章中选取材料,重新组织成书,分为“自传”“我的故乡”“我的童年”“北京的生活”“在美留学的三年”“回国后”“在大后方”“北京—东京”“归来以后”九个单元。

8.《丁玲自传》。丁玲,1904年生于湖南临澧。其一生富于传奇色彩,早期追求个性解放,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其文学创作也由最初的单纯抒写个人苦闷逐步转向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本自传描述了其曲折坎坷人生的历程。

9.《王映霞自传》。王映霞,1908年生于杭州。1928年与郁达夫结为伉俪,12年后离异,这段生活历程和情感历程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而细致的再现。书中对同时代的文化名人的介绍,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份珍贵史料。

10.陈学昭回忆录《天涯归客》《浮沉杂忆》《如水年华》。陈学昭,1906年生于浙江海宁。早年到处流浪,为摆脱弱女子的地位寻找真理,为不愿做亡国奴参加抗战,从故乡到上海、巴黎、延安,最终投身到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三部回忆录翔实记录了她所经历的时代、事件和生命留下的脚印。

11.吴似鸿回忆录《浪迹文坛艺海间》。吴似鸿,1907年生于浙江绍兴。她一面演戏,一面学画,一面在《新女性》上开始发表作品。本书从作者出生“又是一个囡”,写到自己73岁时获得政治资格上的“平反”,重新回到文艺界为止,可以说她是历尽沧桑、颠沛流离,但精神上却是积极上进的。

12.《黄慕兰自传》。黄慕兰,1907年生于湖南浏阳。本书记述其在抗战期间以学生、职员身份从事抗日救亡工作,20世纪50年代因错案受审查,及平反后与晚年的工作与生活等,将自己矢志革命,虽九死而无悔的传奇经历诉诸笔墨。

13.《萧红自传》。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八岁时母亲病逝,其父对她冷漠无情,促使她最终走上背叛家庭之路。本书内容涉及其在家庭中的早年生活、求学经历,结识萧军之后走上文学之路,东京和北平的生活、与鲁迅的交往、有关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等经历。

14.杨绛回忆录《我们仨》。杨绛,1911年生于江苏无锡。本书中的“仨”除作者外,还有夫君钱锺书和女儿钱瑗。在人生的伴侣钱锺书去世四年后,她决心“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用深情之墨记录她所思念的亲人,记录他们这个家庭63年间的风风雨雨。

15.黄哲渊回忆录《离乱十年(1937—1946)》。黄哲渊,1911年生于湖北广济。作者在抗战初期,任职中华基督教会北平女青年会,新婚后即随夫入鲁抗战。全书记录了大学毕业后,自武昌流亡始,颠沛于香港、上海、北平、重庆、青岛的流离生活,表达“患难知朋友,乱离识爱情”的体会。

16.刘德伟回忆录《一粒珍珠的故事》。刘德伟,1912年生于湖北武汉。95岁高龄时,她以一份心灵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情,记录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以及出国与归国、在上海从事社会救济工作和以后坎坷的人生经历,文笔流畅朴素,故事真实感人。

17.张若冰回忆录《我的岁月我的歌》。张若冰,银川九中退休教师,青少年时期曾投身爱国运动,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创办过进步刊物和书店,还因此被捕入狱,最后随丈夫来到银川任中学老师。退休后,她拿起笔回忆自己饱经沧桑又不懈追求进步的一生。

18.范小梵回忆录《风雨流亡路:一位知识女性的抗战岁月》。范小梵,1918年生于安徽桐城。作者高中期间与东北流亡学生朱锡侯自由恋爱,私奔成婚。“卢沟桥事变”后回到丈夫的老家绍兴,随后朱锡侯赴法留学,遂两地分离并失去联系长达八年。为了让身在海外的丈夫回国之后,“知道我是怎么生活、怎么走过来的”而坚持写作日记。

19.高诵芬回忆录《山居杂忆》。高诵芬,1918年生于浙江杭州。18岁时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于同邑徐定戡,从此相夫教子,1994年定居于澳大利亚。作者生活在相当特殊的社会、家庭环境中,她笔下所写的平常事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也就显得不那么寻常了。

20.林海音回忆录《城南旧事》。林海音,1918年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平,并在城南定居。本书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展现了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反映了当时北京的历史面貌。

21.罗兰自传“岁月沉沙三部曲”《蓟运河畔》《苍茫云海》《风雨归舟》。罗兰,1919年生于河北宁河县。《蓟运河畔》回忆自己家世历程,《苍茫云海》回顾自己29岁时独自飘零到达台湾的奋斗心路,《风雨归舟》记述自己回大陆,并寻觅故乡的情思。融个人身世与时代脉动于笔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22.苑茵回忆录《往事重温: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苑茵,1919年生于辽宁本溪。抗战期间,结识高大倜傥的年轻教授叶君健,并结为伴侣。本书不仅展示了一个中国现代女性的个人身世和遭际,也折射一个时代的坎坷脚步,其间饱含着众多的历史教益和人生启示。

23.杨静远《让庐日记》。杨静远,1923年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武汉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父亲杨端六、母亲袁昌英都是武汉大学的教授。本书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武大知识分子纷纭杂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情势。

24.李茵回忆录《永州旧事》。李茵,1923年生于湖南永州,作家残雪和学者邓晓芒的母亲。她没有上过一天学,但靠自学学会了阅读。70岁起开始写作乡土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旧民俗、旧人物、旧性情,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南小城的生动风俗画。

25.柳溪回忆录《我的人生苦旅》(重印时更名为《往事如烟》)。柳溪,1924年生于天津。她降生时,母亲就因胎衣不下而撒手人寰,从此被家人视作“灾星”,饱受侮辱、虐待、冻寒和饥饿。本书包括苦难之始、憧憬壮丽、神秘使命、走向混沌、度过浩劫、落乡和曙光升上地平线等十章。

26.《陈香梅自传》。陈香梅,1925年生于北京,从既漂亮又个性独立的名媛成长为战地记者、将军夫人。本书记叙了家世来历、师长教诲和个人成长经过,尤其生动地记述了与美国“飞虎将军”陈纳德不平凡的婚恋故事,及在美国白人世界里独自“开创一片天”的悲欢。

27.聂华苓回忆录《三生影像》。聂华苓,1925年生于湖北汉口。以其在大陆求学、台湾写作却遭政治迫害,最后在美主持作家工作坊的经历,讲述了自己丰富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思路历程;尤其是在主持作家工作坊期间,对一大批重要作家思想和交流的记录,生动深刻、富有情趣。

28.新凤霞回忆录四部曲《童年纪事》《梨园旧影》《艺海博览》《人世琐忆》。新凤霞,1927年生于苏州,6岁学京剧,13岁学评剧,15岁任主演。叙述粉墨生涯里的人情世故,更表达了艺人发自本能的对舞台与角色的疯魔、对一天都不离开一个“戏”字的自傲和欣慰。

29.董冰回忆录《老家旧事:李凖夫人自述》。董冰,1928年生于河南洛阳。自幼家境贫困,由父母做主许配给邻村一个大家族的长孙,即后来成为作家的李凖。从贫家女到地主家孙媳妇,再到作家夫人和六个孩子的母亲,一生起伏跌宕,其细密的纪实文字,足以把读者带到旧中国农村的真实世界里。

30.张珑回忆录《水流云在:张元济孙女的自述》。张珑,1929年生于上海,出版家张元济之孙女。她在书中怀着感恩之心,回忆祖父对她的教诲,在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时,对当时社会、时政、人际、风俗、建筑、家饰、生活习惯等,都能够以个人视角,点点滴滴写得细致入微。

31.杨小燕回忆录《我在中国的十九年:世界桥牌皇后自述》。杨小燕,1930年生于北京,父亲杨开道。18岁离家独自到美国闯天下,学习医学。曾任纽约一家医院院长,从医20余年。世界桥牌冠军,美籍华人企业家。本书以其十九岁前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描写了她所处的家庭和社会,反映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及思想状况。

32.乐黛云回忆录《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乐黛云,1931年生于贵阳,丈夫汤一介。回忆了这位曾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四青年节被组织委以向刘少奇献花的青年骄子,先后做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最后终于返回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整个过程。

33.《人在旅途:於梨华自传》。於梨华,1931年生于上海。少女时代,随父母迁居福建南平、四川成都等地,抗战中随家人流落到桂林和柳州。这是其追寻少女时代家乡宁波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旨在揭露封建旧式家庭对女子的迫害。

34.方蕤回忆录《凡生琐记:我与先生王蒙》。方蕤,1933年生于北京,1950年在北京女子二中读书期间,被借调到“三反五反”运动办公室做文书助理,报到当天即与时年18岁的作家王蒙结识。本书记录了作者与王蒙半个多世纪来的生活细节。

35.杨勋回忆录《心路:良知的命运》。杨勋,1932年生于山东寿光县。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1年至195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大学经济系任教。本书是其人生追忆,讲述了一个革命者到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

36.郁黎民自传《我这一生》。郁黎民,1925年生于浙江富阳,郁达夫长女。作者以饱蘸感情的笔触,追忆了父亲郁达夫、母亲孙荃、大伯父郁华、二伯父郁浩、丈夫邹陔笙、弟弟郁天民……追忆了自己曲折、磨难不断而最终仍有欢笑的人生历程。

37.张戎自传《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张戎,1952年生于四川宜宾,当过红卫兵、农民、赤脚医生、翻砂工和电工,是中国1949年以来获英国博士学位的第一人。本书叙述张戎与母亲、外祖母三代女性在动乱的社会里挣扎奋斗的故事,是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