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活起来”
一、国家法规文件指导下的学校教育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了“在中小学教育中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这是美育第一次作为教育方针进入国家法规层面。
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1999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美育要融入素质教育总体目标”, “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一系列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明确把“美育”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包括“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
2015年5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和《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要求对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进行测评,测评结果要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测评结果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意见》区别于以往宏观性的文件,更具有实践指导性和措施的针对性,如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美育资源整合、学校美育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要求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从1986年美育第一次作为教育方针进入国家法规层面,美育理念的普及已逾30年,各类指导文件内容逐渐深入,从最初鼓励开展美育活动到2015年富有实践可操作性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表明无论是政府、学校还是社会都已经意识到美育在文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重要性。
为响应国家的美育号召,自2000年起,我国进行了第八次学校课程改革,新增了艺术课程,同时也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等层面对传统音乐、美术课程进行了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学校艺术素养教育。各地区纷纷下发具体实施意见,将美育教育落到实处。如北京市大力开展中小学美育教育,让多所中小学与中央戏剧学院、国家大剧院、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等高水准院校和文艺团体深度合作,提高中小学的美育教育质量。截至2015年,北京市已有一百多所中小学在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舞蹈、戏剧等课程,一些优秀的学生还应邀参加了国际演出。再如2017年起,音乐、美术考核已计入江苏中考总分,河南等省也从2018年起在中考成绩中加入音乐、美术成绩。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都加大了学校对美育的重视,成为艺术界、教育界与学生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高等教育方面,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艺术类通识教育成为实现美育功能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在2006年3月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艺术课程作为通识课,尤其对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加强了艺术素养课程的培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粟娟调研了南北方10所高校艺术通识课,2015年下半年,华南理工大学开设的97门通识课中,艺术通识课有6门。北京大学2017年春季开通111门通选课,艺术类课程有16门,实践课程有2门。她发现艺术教学内容集中在艺术理论教学,实践课程很少,很多学校1门实践课程都没有。而且教学主要以西方艺术为主,中国传统艺术的课程比较少。[18]可见,高校的艺术通识课仍有诸多方面需要改进。
一部分高校还针对在校生开列艺术阅读书目。南京大学面向在校生的“悦读经典计划”涵盖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明、哲学与宗教、自然与生命、经济与社会、全球化与领导力六大主题,推荐文学与艺术经典书目10种。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从美术史、工艺美术史/设计史、艺术理论、工艺美术/设计理论、人文综合、图录、工具书、专业期刊、数据库等方面推荐书目及数字资源供艺术爱好者参考学习。
作为第二课堂的图书馆也利用自身的空间优势和资源优势设计了一系列新颖的美育活动,为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贡献力量。北京大学图书馆“书读花间人博雅”和“书脸”阅读摄影展、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影像创意空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知识护照”阅读推广活动、南京艺术学院开展的“书偶创意征集活动”等,都以极具创意的方式将艺术资源阅读和艺术创作实践相结合,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例。这些活动的具体开展情况可参阅本书下篇中的艺术阅读推广实践部分。
二、家庭教育中的美育和自我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美育观念的深入发展,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艺术素养的提升对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作用,以培养艺术兴趣为目的的幼儿艺术兴趣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有利因素不可否认,但其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利因素,如过于重视艺术技能、技巧的培养,不注重幼儿审美情感、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及个性的培养等。为此,许多幼教专家对艺术兴趣班的教学乱象提出了强烈的批判,如批评其不当的举办意图:盲目办班求经济效益、打着艺术特色的旗号求生源;批评其与先进教育观念的背离现象:只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追求功利性等;批评家长的盲目从众心理。[19]因此,家长在选择艺术培训班时要摆正心态,以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和欣赏力为目标。不应盲目跟从,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意愿。当然,最重要的是慎重选择艺术培训班,首选优质的教育机构。
其实,家庭的美育教育必不可少。家庭的美育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指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美育活动。通过营造“艺术氛围”,如家庭成员共同阅读艺术书籍,欣赏音乐,观赏戏剧、电影,练习书法、拍摄照片等,影响家庭成员的情趣、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阅读对一个人知识的增长、精神的充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提升个体修养的重要途径。一份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问卷调研报告也显示,除国民的生活态度外,阅读量是影响国民审美素养的第二重要因素。该报告主要从日常阅读实践、阅读面这两个维度考察了国民的阅读情况,分析说明平日阅读时间越多、阅读面越广的国民审美素养也越高。[20]因此,想要提升艺术素养,加强对书籍,尤其艺术书籍的阅读自然是一个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通过美术史、美学、音乐、舞蹈、戏剧等门类的书籍,可对不同艺术门类加深理解,增强艺术鉴赏力,也为艺术创新提供了可能。因此家庭中需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像艺术类图书可阅读《艺术博物馆》(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这类的精品图书,包括近3000件绘画、雕塑、壁画、摄影、挂毯、浮雕饰带、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木版画、丝网版画、陶瓷、手抄本等作品图片,讲述世界艺术的历史,打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虚拟艺术博物馆。
近些年掀起的公开课和MOOC课程,也值得尝试体验。在家聆听全国乃至世界名校的艺术课程,接受美育指导。耶鲁大学音乐系教授克雷格·莱特出版了一部不可多得的音乐欣赏指南《聆听音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包括41个短小的章节,介绍了音乐元素、音乐史和美国流行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作品分析来讨论音乐概念。若能配合作者的耶鲁大学《聆听音乐》公开课,阅读效果更佳,可以使鲜活的音乐素材明晓易懂,从而自信地聆听和感受音乐。再如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有各类艺术设计课程77门,如山东大学的《人人爱设计》《音乐导聆》,中国海洋大学的《世界优秀影片赏析》,华中师范大学的《习字与书法艺术》,电子科技大学的《摄影基础》都是精品在线公开课程,收获了很多好评。网易公开课中也涵盖国内外29门跟美术/建筑相关的公开课。所以若想接受艺术的熏陶,学习艺术知识,除了去博物馆、艺术馆外,互联网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异常精彩纷呈的世界,同样可以教会我们发现美,鉴赏美,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此外家庭住宅的优化设计、房间的布置装饰、家具的造型安排,都能表现出主人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修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家庭成员的审美趣味。
三、艺术读物的数字化趋势
近些年,我国艺术类图书雨后春笋般涌现,艺考热度不断提升,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艺术类图书的出版题材已覆盖绘画、连环画、摄影、书法篆刻、设计、音乐、鉴赏收藏、建筑、雕塑、艺术史、艺术理论与评论等多门类,成为图书出版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艺术图书的数字化,也将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
为了加快推进专业化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有效聚集专业领域的数字内容资源,推动国家知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5年确定了55家出版单位作为“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单位”,对出版单位数字化进行了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入选的天津大学出版社就已将上千种建筑设计类的专业书籍资源与网络技术融合,打造建筑设计、天津市地方建筑特色、古建筑测绘等五个项目,并将图书资源、独家资源转换成数字资源,建设建筑设计方面的专业数据库。
雅昌艺术书城网页
当前,艺术图书数字出版较为成功的是超星公司和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超星公司是我国规模较大的数字图书资源提供商,下设艺术图书分类,资源非常丰富。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也开始尝试艺术书的数字制作,建成了国内第一家专业艺术书籍数字阅读平台——雅昌艺术书城,将过了版权保护期的艺术类作品编制成图录免费提供给读者下载。同时,雅昌与国内外艺术类出版社加强合作,制作出版电子书。目前,雅昌艺术书城主要收录近百家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艺术类出版社、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的艺术资源,包括艺术理论、绘画、书法篆刻、雕塑、摄影、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当代艺术、建筑、设计、拍卖收藏等11个艺术门类,较好地实现了传统出版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为数字出版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实例。
艺术图书数字出版还可利用VR、AR各种新技术,配合音视频、三维动画、MOOC学堂等多种传播方式,使读者对艺术知识的学习更为直观和立体。这给艺术图书数字出版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与成长空间。
四、公共艺术教育“活起来”,让艺术属于每个人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大剧院、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热潮,这类文化设施的落成和投入使用也激发了公众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许多家长以及学校也组织孩子去参观。这些场所作为进行公共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效空间,可为公众提供终身的艺术教育平台。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发展,“数字化”更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性和全新的观展体验。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都在官网上创建了微信公众平台,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还开发了独立的App。通过这几个博物馆的微信平台可以获取最新的展讯信息,大多有详细介绍,对展品配有非常高清的大图,有时甚至比在现场看得更为清晰。更为惊喜的是,部分展览还配有详尽的语音导览。例如上海博物馆的“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上海博物馆精选了20幅画进行详细的介绍,每幅都有一段语音导览。再如故宫博物馆的微信平台“微故宫”和“故宫展览”App都附有全景观展,并能利用VR观展,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如“艺术看展”App,它是个全面立体的展讯类App,可获取国内大部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区的展览信息。有艺术家、参展机构介绍,部分知名展览还有详尽的筹办过程、艺术家作品的专题报道,更有视频、直播等方式现场导展,给无法前往的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的观展平台。
目前,一些教育机构也基于博物馆、艺术馆的展览开展美育课程,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的欢迎。以涂思美育为例,它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共同发起,面向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实践“博物馆美育”理念的创新教育领导者,带领人们直面艺术家,走进博物馆。“趣看博物馆”是他们的微信公众号,除了发布各类博物馆展览信息、博物馆资讯、推荐相关优秀图书外,还面向青少年提供趣看攻略。同时,根据展览推出各种专题,如对2018年的“博洛尼亚插画展中国巡展”,特设专题语音导览,分7个角度解读插画,指导青少年儿童欣赏别有风趣的插画。还不定期与一些博物馆合作,开展美育活动,如“紫禁学堂”用3个月共12讲课程带着孩子们到故宫认识文物、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