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与科学素养
一、什么是科普
什么是科普?“科普”一词,英文有多种表达方式,如popular scienc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opularized science等。科普的概念大约出现于1836年的欧洲,意思是“以通俗的形式讲解技术的问题”。约从1956年前后开始,“科普”在我国被当作“科学普及”的缩略语,1979年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为规范化的专有名词。[1]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今天科普的内涵和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科学普及局主要强调科学知识的普及。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科普协会”成立后,又强化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不仅要普及基本科学知识,还要普及实用技术知识。目前,国内学界有关“科普”概念的解释比较多,有传播学的解释,有系统论定义,有和谐发展定义,有法律定义等。[2]
1984年,周孟璞等人较早提出“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在社会主义中国,科普是将科学技术知识、技能,以及科学的思想、方法、精神、世界观,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广泛而准确地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使之被人民群众了解、掌握和运用,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强大武器”[3]。该定义首次提出,科普的内容除了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袁清林认为,“科普是在一定背景下,以促进智力开发和素质提高为使命,利用专门的普及载体和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服务形式,面向社会,面向公众,适时适需地传播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实现科学的广泛扩散、转移和形态转化,从而取得预想的社会、经济、教育和科学文化效果的科学传播活动”[4]。这些定义都明确提到了“四科”,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直到2002年,朱丽兰就《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草案)〉的说明》,对科普做了完整的表述。《草案》规定:“本法所称的科学技术普及,是指以公众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易于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并强调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科普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也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普及。2.科普工作面向广大公众,要使公众“易于理解”“易于接受”。3.科普活动具有双向性,即公众对科普不仅是“接受”,更要积极地“参与”。这也是迄今为止对科普一词比较权威且运用最广的定义。
二、科学素养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做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国际上,将科学素养概括为3个阶段,即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一)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科普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从个人角度出发,科学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公众获取信息的能力,减少愚昧无知,避免伤害,完善公众知识结构,提升大众生产生活技能,提高科技能力和科学意识,并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个人通过科技创新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
在国家层面,科技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权。习近平指出:“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必须认识到,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5]在一个公民素养不高、人力资本不雄厚的国家中诞生出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科普工作与公众科学素养是关乎国家创新能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后,需要有效借鉴科学技术知识才得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将越来越多,如环境污染与治理、全球气候变暖和转基因食品安全、药物副作用等都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科学技术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速度也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二)科学素养的评测
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是科普工作的试金石。西方国家最早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公民的科学素养进行全国性的调研。我国按照国际通行的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检测体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于1992年、1994年、1996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015年进行了9次全国性的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中国科协于2015年3月至8月开展了第9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从公民了解基本科学知识、理解基本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范围为除香港、澳门、台湾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表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中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分别为18.71%、17.56%和12.00%,位居全国前三位。城镇劳动者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幅度较大,从2010年的4.79%提升到8.24%。从城乡分类看,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幅度较大,从2010年的4.86%提升到9.72%,而农村居民仅从2010年的1.83%提高到2.43%。从年龄分类看,中青年群体的科学素质水平较高,18—29岁和30—39岁年龄段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分别达到11.59%和7.16%。男性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达到9.04%,明显高于女性公民的3.38%。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1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增速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仅相当于美国1991年(6.9%)、欧盟1992年(5%)和日本2001年(5%)的水平。位居全国前三位的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仅达到美国1999年的水平(17.3%),超过了欧盟2005年的水平(13.8%)。[6]因此,我国的科普之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