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经济学
“蝴蝶效应”“庞氏骗局”“马太效应”“二八法则”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你是否了解其产生的真实故事?或许,有很多人一直认为经济学是被囚禁在学术象牙塔中遥不可及的学科,其实它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息息相关。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往往都可以用经济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而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短句,很多也是源于经济学的原理或规律。
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1]。“理性人”假设,则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和前提,是理性主义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理性人是西方经济学对于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般性的抽象,其基本特征就是利己。通过分析人的行为,对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合理利用自己的有限资源取得最大的效用和利润。
该假设自产生以来,虽不断受到各方质疑,也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性人”,逐渐变成会综合考虑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其他效益的“新理性人”。经济学家们研究的内容,也从分析市场上买卖双方的成本与收益这样单纯的经济问题,拓展到政治、犯罪、社会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西方政治家以何种形象出现才能换取更多的选票、罪犯如何权衡并决定是否进行犯罪活动、有的人为何要选择结婚(或离婚)等。
19世纪末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曾说过,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事务的学问。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曼昆(N.Gregory Mankiw)在其出版的经济学著作中,对该观点表达了认同,并提出学习经济学具有以下价值:第一,有助于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第二,使人们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活动;第三,使人们更加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2]另外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Gary Stanley Becker)因为使用经济观点研究生育、家庭等社会问题,获得了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一书中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实证性科学,其作用就是解释人的行为(不仅仅是经济行为)。
很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都听过这样的话:“学习经济学不能让你摆脱失业,但能让你知道为什么会失业。”对于经济学的学习,相较于宏观经济调控和制定财政政策等国家层面的内容,如何管好自己的“小金库”可能是大家更为关心的部分。微博上曾有网友以戏谑的方式总结了当代女生实现财务自由的六个阶段,分别为:奶茶自由、樱桃自由、口红自由、酒店自由、包包自由、买房自由,对于以上六种消费,如果能按照自己的喜好购买而不用考虑经济条件的限制,则算是达到某个财务自由阶段。这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投资者。另外,经济学不是一门专注于研究如何赚钱和花钱的学问,学习经济学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于世界的认识、评价方法以及思维模式,让人们在面对很多经济或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时,能更加深入、理性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