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诗意地栖居
一、诗歌的起源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眼前的苟且”指的是现实生活的无奈,“诗”和“远方”则是理想的生活和情怀。这句话一度成为网络热词,由此可见,人们早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生存,更想追求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引述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Hölderlin)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抒发思想情感。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源于上古的劳动生产、两情相悦、原始宗教等社会生活。《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歌唱时总是配合音乐、舞蹈,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中国素有“诗的国度”之称,诗歌历史源远流长,诗人和作品流派林立、数量众多。其总体发展脉络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先秦启蒙。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皆可配乐演唱。《诗经》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孔子曾用一句话概括《诗经》——“思无邪”,即无不出自真性情。战国后期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其代表作为屈原的《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二)汉代兴起。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乐府诗,乐府诗长于叙事,通俗易懂,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在乐府诗的影响下,以曹操父子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逐步发展起来。
(三)魏晋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的全盛发展时期,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如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等。陶渊明独以其清新的诗风为后世推崇,他开创了中国的田园诗,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这段时期产生了大量的诗歌评论,例如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等,对诗歌的内容、思想、鉴赏产生了巨大作用。
(四)隋唐兴盛。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唐前期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最,盛唐时期田园诗、边塞诗兴起,田园诗以王维、孟浩然为最,边塞诗以岑参、高适为佳。李白、杜甫为盛唐诗歌最好的作者,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中晚唐时期成就最显著的为白居易,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杜牧、李商隐的诗歌成就也很大,诗歌创作多忧国伤时。
(五)宋元繁荣。宋词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又一高峰。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大体可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婉约派主要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柔婉之美。代表词人有柳永、晏殊、李清照、欧阳修等。豪放派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元代散曲是继诗词后兴起的一种新体诗,代表作者有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
(六)明清衰变。明清时期,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逐渐让位于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诗歌成就相对不高。较有成就的诗人有刘基、高启、于谦、顾炎武、纳兰性德、袁枚等。
(七)现当代革新。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兴起,即现代诗。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其中较有影响力有以闻一多、徐志摩、陈梦家等为代表的新月派,以辛笛、穆旦、郑敏等为代表的九叶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代表的朦胧派。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而国外的诗歌同样耀眼夺目,有光辉灿烂的历史。国外诗歌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远古时期(前40世纪至前1世纪)。古埃及的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诗歌之一,其中最重要的是《亡灵书》(Ancient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包含歌谣、祷文、颂歌和咒语,广泛描写了当时人们崇拜神灵、热爱生命的思想面貌和社会风貌。古巴比伦的诗歌有箴言诗、格言和史诗,《吉尔伽美什》(The Epic of Gilgamesh)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人生奥秘的探索。
(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古希腊时期产生了规模宏大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The Iliad)和《奥德赛》(The Odyssey),以扬抑格六音部写成,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古罗马帝国出现了“文人史诗”,即维吉尔的《伊尼特》(The Aeneid),使古代史诗趋于定型。
(三)中世纪(5世纪至15世纪)。主要包括宗教诗歌、英雄史诗、骑士诗歌等,最为有名的是但丁的《神曲》(The Divine Comedy),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反映出当时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四)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至16世纪)。这时期涌现了大批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诗歌的主题围绕时间、爱情展开,作品反映现实,通俗易懂,寓教于乐。意大利的彼特拉克以其《十四行诗》(Sonnets)著称于世,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最为杰出的是英国的莎士比亚,作品有154首十四行诗和2首叙事长诗。
(五)古典主义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杰出代表有英国诗人弥尔顿,代表作品长诗《失乐园》(Paradise Lost),以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和撒旦的叛逆历史为主线。法国诗人伏尔泰的哲理诗说理透彻,讽刺诗机智冷峻,代表作品有史诗《亨利·亚德》(Henry Adam)。
(六)浪漫主义时期(18世纪至19世纪)。诗歌群星璀璨,俊采风流。德国歌德的诗剧《浮士德》(Faust)是一部闪耀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光彩的重要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英国诗人雪莱,代表作《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英国诗人拜伦,代表作诗体小说《唐璜》(Don Juan)。此外,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普希金、美国的惠特曼以及英国的华兹华斯等都是这一时期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七)多元化时期(20世纪至今)。这一时期诗歌主要聚焦于现实生活,各地的诗歌流派呈多元化发展。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先锋派等各种风格的诗层出不穷,东西方碰撞、交流、融合已近百年,流风所及,以至于今。[8]
现代诗歌是在优秀的古典诗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现代诗歌按内容性质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说理诗;按表达形式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歌谣诗、散文诗;按题材和使用范围可分为童话诗、寓言诗、哲理诗、讽刺诗、科学诗等。随着各国诗人创作交流的日益频繁,艺术风格互相融汇,艺术表现日新月异,诗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必将永葆美好与魅力。
二、诗是心灵之火
诗歌在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向占有特别和显著的地位。在文学的四种现代分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中,诗歌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是唯一能够将“语言”同时作为本体和载体、直指心性本真的形式[9]。
我国古代有很多人论述过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的作用。孔子曾对其独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足见他对学诗的看重。孔子还曾对他的学生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学习《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这是对诗歌在社会作用方面最高度的赞颂。
不仅古人重视诗歌的阅读,现代学者也很重视。朱光潜认为,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为什么呢?他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这样论述:
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扶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10]
不仅中国学者重视诗歌的阅读,外国学者也很重视阅读诗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评价诗“能使世间最善最美的一切永垂不朽”,是“用永恒的真理表现出来的生活写照”;法国作家雨果(Victor Hugo)说诗人在他的作品里的活动就像上帝在他的作品里活动一样,他“使人感动,使人惊奇,给人鞭挞,扶你起来或把你击倒,经常出乎你的意料,一下子把你的整个灵魂都掏出来”;俄国作家托尔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认为诗是“心灵之火”,这火能“点燃温暖和照亮人”。
古今中外的智者、哲人在各自的思想文化旅程中形成了一个共识:诗歌不仅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阅读乃至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诗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的心灵进行陶冶,使心灵得以净化、丰润和提升。这便是人们所说的“诗意地栖居”,有诗意的生活。
三、诗歌的鉴赏与品读
当置身于天高云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环境之中,我们通常会用“诗意”二字来概括自己的感受。“诗意”对我们而言,是美好的、和谐的和充满爱意的。“诗意”容易感受,但诗的写作程度却不易辨别。
防止读诗“误入歧途”最简捷的办法,就是读已有定评的著名诗人的作品,或者读经典诗歌选本,通过这种途径逐渐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对于好的诗歌,也有较为简单的评判标准:第一,好诗总会给读者带来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情感或者新的想象,即富有启发性;第二,好诗要有思想情感和表现形式的完整统一,比如与诗的语言、节奏、形式等和谐融合。[11]
衡量一首诗歌好坏的标准还可从诗人的出发点来判断。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所认为的,是不是真的“情动于中”。《毛诗诂训传·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要看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有要说的话,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还是没话找话,说一些虚伪、夸张的谎话。叶嘉莹进一步阐述:
好的诗人有锐敏的感受能力,有丰富的联想能力,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不只是草木,不只是现在的人事,我所没看见过的,没经历过的人事,都可以感动我,这才真正是一个有博大感情、襟抱的诗人。所以古人才会写出很多美好的诗歌。白居易写《长恨歌》,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虽不是唐明皇或杨贵妃,但他能够想象唐明皇跟杨贵妃的死生离别的感情。[12]
古往今来,最好的、最能感动人的诗篇永远都是诗人从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出来的。读者各人的天资不同、背景不同、喜好不同,对诗歌的感受也千差万别。但是趣味是可以培养的,我们有责任自觉选择高品质的诗歌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高尚情趣。
(一)疏通字义,理解词语内涵。诗歌是一种用精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用字少而信息量大,常常语尽意不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因此,深刻领会词语的内涵是阅读和鉴赏诗歌的基本要求。由于古今词义的差别及受固定格式和字数的限制,用词生僻,古典诗词读起来不易理解,这就需要借助工具书或注释来疏通字义。如李白《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就有两个通假字,“羞”通“馐”,意为美味的食物;“直”通“值”,意为价值。此外,诗人为增强表现力,常常运用比喻、借代、象征等修辞手法,阅读时就需要理解这些修辞手法背后的内在含义。
(二)分析意境,领会作者情感。所谓诗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结合,创作出来的一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13]。意境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要使诗中的情与景成为读者自己的情与景,进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无不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物象,如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艾青笔下的“大堰河”、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诗歌的阅读要发挥联想、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重在感悟体会诗歌的画面、意境和意象,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艺术上的审美和思想上的启迪。
余光中《乡愁》
(三)了解背景,掌握主题寓意。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诂训传·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所展现的思想内容往往体现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因而我们阅读诗歌时,就要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这样才能够把握作者的立意,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及社会意义。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其创作背景是诗人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思乡情切,1972年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借“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四)反复诵读,领略艺术魅力。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诗歌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语言具有韵律和节奏,即音乐性。旧体诗有严格的音韵要求,通常以平仄的交替形式表现节奏。现代诗的格律虽不如旧体诗那样严格,但同样讲究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不同的诗一定有不同的节奏和韵律,或哀婉,或果决,或沉郁,或豪迈……诵读能将诗歌内在的节奏和韵律通过语音的高低、轻重、缓急、停顿有规律地表达出来,又会加深对诗歌内涵和情感的体悟。阅读诗歌,最好能反复朗诵、吟咏,从而获得更多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