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在《经济学》一书中说过这样的话,“在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中,你都永远无法回避无情的经济学真理”。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中生活,就会产生无数的经济行为,本节将对比较常见的经济学规律和悖论进行介绍。
一、经济学常用规律
1.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马太效应是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于1968年提出的,反映了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的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并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的现象。后为经济学所借用,以解释经济学中续存资金后的资本家掌握一切的情况,即“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2.边际效益(Marginal Utility)
边际效益递减是西方经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是指当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其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甚至可能为负。边际效应常应用于企业中开发新产品、是否追加订货、亏损产品是否停产或转产等问题的决策分析。
3.凡勃伦效应(Veblen Effect)
凡勃伦效应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Thorstein B.Veblen)提出,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即商品价格定得越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越强烈。它反映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有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与享受,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一种社会心理上的满足。
4.帕累托法则(Pareto's Principle)
帕累托法则又名二八定律、80/20定律、巴莱特定律、朱伦法则、关键少数法则、不重要多数法则、最省力法则、不平衡原则等,是19世纪末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发现的。该定律被用以解决时间管理问题、重点客户问题、财富分配问题、资源分配问题、核心产品问题、关键人才问题、核心利润问题、个人幸福问题等。不仅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个人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倡应避免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琐事上,抓住主要矛盾。
5.沉没成本(Sunk Cost)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会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还会考虑之前已经在这件事情上产生的投入。这种已经产生且无法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感情等,都被称为“沉没成本”。从决策的相关性看,沉没成本是决策非相关成本,若决策时计入沉没成本,将使项目成本高估,从而得到错误的结论。
6.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7.鳄鱼法则(Alligator Principle)
假定一条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如果用手去解救脚,那么手和脚就会同时被鳄鱼咬住,你越挣扎,被咬的部分就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最好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鳄鱼法则是经济学交易技术法则之一,告诫投资者当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市场的方向时,必须立即止损,不要有任何延误或存有侥幸心理。
8.棘轮效应(Ratcheting Effect)
棘轮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提出的,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也是司马光所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一效应告诫我们,对于过度的贪欲及奢求必须加以节制。
9.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
蝴蝶效应又称拓扑学连锁反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1998年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和美国曾经发生的股市风暴实际上就是经济运作中的“蝴蝶效应”。品牌、购物环境、服务态度……这些难以量化、毫不起眼的因素,都有可能被累加、成倍放大,对企业的未来产生显著影响。
10.羊群效应(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然而一旦头羊开始行动,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这就是“羊群效应”。经济学里经常用来描述经济个体基于从众心理而盲目跟风的行为。“羊群”在资本市场里极易形成,在股票上涨时争先恐后抢购,大盘跳水时又受恐慌心理影响纷纷“割肉”,这似乎是大多数投资人无法克服的投资心理。
羊群效应
二、经济学悖论
1.丰收悖论
在好的年景,农作物丰收了,但农民的收入却下降了,即农作物越增产,农民收入越降低,产生“谷贱伤农”的现象。经济学家经过深入分析发现,导致丰收悖论的罪魁祸首是大部分农作物缺乏需求弹性,既便宜又没有好的替代品。市场上农作物的总体供给增加,而消费者的需求量没有太大变化,这种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必然下跌。
2.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那么,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该悖论在短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是存在的,但是长期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不存在。
3.马歇尔悖论
马歇尔悖论描述了关于规模经济和垄断弊病之间的矛盾。马歇尔(Alfred Marshall)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该悖论适用于收益递增(成本递减)的行业,如电信业、银行业。
4.阿莱悖论
1952年,法国经济学家阿莱(Maurice Allais)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在100%的机会得到100万元的选项A和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的,89%的机会得到100万元和1%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的选项B中,大多数人选择A;而在11%的机会得到100万元,89%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的选项C和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9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的选项D中,绝大多数人选择了D。这样的矛盾就是阿莱悖论,该悖论出现的原因是确定效应,即人在决策时,对结果确定的现象过度重视。
5.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非零和博弈的代表性例子。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分别关入不同监狱,无法沟通,若两人都保持沉默,则均判轻罪;若一人揭发一人沉默,则揭发者立即获释,沉默者判重罪;若互相揭发,则都判重罪。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揭示了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的条件下,也很难保持合作的情况。在现实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6.诺斯悖论
诺斯悖论是诺斯(Douglass C.North)1981年提出的。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它描述了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矛盾的关系,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
7.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也称“格雷欣现象”,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收藏或输出而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则会慢慢充斥市场。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
8.价值悖论
价值悖论,也称钻石与水悖论。其内容是许多生活必需品(如水)对人类维持生存非常重要,但“市场”价值却很低;而许多奢侈品(如钻石)的“使用”价值很小,对于人类生存没有任何价值,但市场价格却非常高。该悖论反映了以下事实:价格不反映一件商品的总效用,而是反映它的边际效用。
9.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论断。其含义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固定汇率、资本的自由进出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来实现调控的目的。但该理论是高度抽象的,只考虑了极端的情况,即完全的货币政策独立、完全的固定汇率和完全的资本自由流动,并没有论及变动情况。
10.吉芬反论
根据需求定律,当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就会相应上升。然而当吉芬商品(低档商品)出现时,其价格的替代效应并不足以抵消收入效应,就会发生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正比的现象,这就是吉芬反论。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是低档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两个条件时,才可以被称之为吉芬商品,所以只要交换条件允许、竞争充分,所谓“吉芬商品”就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