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推广实践
第二章 文学阅读推广实践
一、俄罗斯文学年
俄罗斯人喜欢读书,俄罗斯尤为重视阅读文化发展并给予国民阅读更多的关注,把推动国民阅读放到了民族优先发展任务的战略高度。继2007年“俄罗斯俄语年与读书年”、2008年“俄罗斯家庭年”、2012年“俄罗斯历史年”、2014年“俄罗斯文化年”之后,俄罗斯又一次以国家总统令形式签署了全国性社会项目——2015年“俄罗斯文学年”,致力于推动国民阅读,重燃俄罗斯社会对世界文学与俄罗斯文学的热情,帮助国民重新认识文学阅读的作用和价值,促进阅读与图书文化的发展。[1]
2015俄罗斯文学年纪念邮票
(一)“文学年”活动背景
近年来,俄罗斯人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低。有调查显示,俄罗斯人平均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只有9分钟。阅读风气萎靡,呈现功利化、虚无化、娱乐化趋势,文学类书籍的销售比例直降,文学类图书的印刷量亦在逐年下降。阅读危机引起了国家层面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俄罗斯于2007年第一次举办了阅读的专题年活动——“俄罗斯俄语年与读书年”,公布了旨在推动国民阅读的《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普京表示,国家不应该放任自流,应该引导全社会重拾对俄罗斯文学的浓厚兴趣,使公民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于2013年年底提出举办文学年的设想。在2014年3月举行的俄罗斯文学会议上,普京提议将2015年定为“俄罗斯文学年”,自此关于举办“文学年”的计划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俄罗斯联邦新闻出版与大众传媒署召集俄罗斯科学界、文化界等各界人士,就如何开展“俄罗斯文学年”系列活动开展研究与讨论。2014年6月12日,普京在“俄罗斯日”国家奖授奖仪式上宣布2015年为俄罗斯文学年,组建文学年组委会制定主要活动内容。13日正式签署了《关于在俄罗斯全境举办俄罗斯文学年》426号总统令,联邦政府拨款3亿卢布用于文学年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根据总统令的要求,先成立了由47人组成的文学年组委会,又建立了文学年门户网站,确定2015年俄罗斯文学年的标识为俄罗斯三位文学巨匠普希金、果戈理和阿赫玛托娃的侧身头像,颜色与俄罗斯国旗三色相对应。
(二)“文学年”活动内容“文学年”活动基本方案的实施有赖于全体国民的共同参与。在俄罗斯文学年组委会的组织协调和带领下,全俄围绕着基本方案的内容与目标方向,开展了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活动。
活动方案包括13个方面、121个类别的内容、若干项活动。13个方面分别为活动的启动与闭幕仪式;为解决国内出版与阅读推广等热点问题,国家政府机关开展的活动;俄罗斯国际科学实践、科学研究、学术会议、代表大会、论坛等;国际与全俄文学教育行动、阅读促进活动;博览展出类项目;出版、文学创作、翻译奖项与竞赛;文学联欢节与庆典活动;大众平面传媒领域的活动项目;电子传媒、电影艺术界领域的活动项目;教育机构开展的活动项目;文化与文学遗址本体(遗址客体)保护方面的项目;纪念方面的活动;“文学年”保障措施方面的工作。
俄罗斯国际科学实践、科学研究、学术会议、代表大会、论坛等方面的活动主要有:“欧亚文学”作家国际论坛;“伏尔泰阅读-2015”国际科学会议;“图书馆与阅读”全俄科学研究学术会议;“沃洛申的九月”第13届国际科学创作研讨会;图书出版、推动阅读和图书文化中的新技术商业论坛;青年儿童文学作家研讨会;《十个世纪的“马林斯基福音”(XI-XXI世纪)》系列活动等。
俄罗斯文学年logo
国际与全俄文学教育行动、阅读促进活动主要有“俄罗斯文化地图(文学、阅读)”计划;“俄语日”活动;“全俄诗歌日”活动;“全俄图书和版权日”活动;俄罗斯城市诗歌朗诵晚会——“大阅读”;旨在支持与发展文学创作、促进阅读和图书文化的全俄文化教育行动(“图书馆之夜”“图书馆之晨曦”“公园里的图书”“文献资料之夜”、图书大集等)等。
出版、文学创作、翻译奖项与竞赛方面的活动主要有:“真正的经典”国际青少年诵读大赛;全俄“最具阅读潜力的城市”大赛;全俄青少年诗人“诗歌书法”大赛;全俄最佳盲人视障类书籍评选大赛(包括生产中采用的新手段和新技术); “年度之书”全国大赛;国家文学奖“大书奖”和国家儿童文学奖;专业图书奖(“最佳图书”新闻记者、“书虫”“跟踪报道”等)的评选等。
文学联欢节与庆典活动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莫斯科国际图书节,全俄儿童图书节,“文学季”联欢节,“我用手来看书”(盲人与视障人员专场)盲文印刷技术图书节,契诃夫图书节等。
教育机构开展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全俄大中小学生文学奥林匹克竞赛,全俄“我生命中的书,我的生命之书”主题作文大赛,校园戏剧作品艺术节,全俄校园“文学全能”团体赛,少先队夏令营国际少儿中心“阿尔捷克”文学特长班,全俄少先队夏令营“雏鹰”少儿中心和“海洋”文学特长班等。
(三)“文学年”活动组织
2015年俄罗斯联邦文学年活动的主办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国家权力与行政机关。主办方包括俄罗斯联邦主体权力执行机关、俄罗斯文化部、俄罗斯信息部、俄罗斯外交部、俄罗斯联邦出版与大众传媒署、俄罗斯合作署、俄罗斯档案署等多个部门。
第二,公共文化机构、教育机构。主办方包括联邦国家预算文化机构“国家文学博物馆”、俄罗斯国立公共科技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联邦国家预算高等教育机构“高尔基文学院”、联邦国家预算高等教育机构高等职业教育“伊万·费奥多罗夫莫斯科国立印刷大学”、俄罗斯国立儿童图书馆、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莫斯科城市文化研究院“莫斯科市图书馆中心”以及教育界事务管理机构等。
第三,行业协会、基金会、志愿者团体等非营利性机构。主办方包括俄罗斯图书联盟、知识项目基金会、区域人文社科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创作研究促进基金会、俄罗斯图书馆协会、俄罗斯出版商联盟、俄罗斯图书销售商协会、俄罗斯作家联盟、俄罗斯藏书家联盟等。
二、香港文学散步[2]
“文学散步”一词,据传是由日本诗人野田宇太郎提出的,他自1951年在《日本读书新闻》上连载《新东京文学散步》,之后结集畅销,始创“文学散步”这一文学样式。[3]“文学散步”指读者身体力行地重访文学作品里描写过或出现过的文学地点,进行现场考察,切实感受这些场景的人文风光。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曾举办过“文学散步”活动,主张以“散步”的方式走访不同地方的文学景点,借此更新读者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方式,以及增加他们的情感和记忆。
《香港文学散步》
“香港文学散步”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卢玮銮(笔名小思)出版《香港文学散步》一书开始。卢玮銮认为“散步”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思想上的散步、知识上的散步;二是真的用双腿去散步。一次文学散步,可以让读者对作品中描述的人、事、物产生一种现场感和历史感,加强读者对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的认知。如果读者能够现场“有所感受,有所感触,再由自身去领悟一些道理”,并由此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及其作品,读者就能够跨越现实时空,进入作家的生命,进入作品的境界,从而对文学作品产生感情。
《香港文学散步》出版后,一直受到文学界的关注,经过卢玮銮多年的推动,“香港文学散步”的观念逐渐为社会所认识和接受,并且得到广泛的实践,已成为推广文学阅读的常用模式。过去十多年来,香港先后举办多次大型的文学散步和相关活动。
2001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署课程发展处校本课程(中学)组联合举办了一次大型的“香港文学散步”活动,参加者多达240人。主要依据《香港文学散步》一书内容,在卢玮銮的带领和导赏下,参加者体验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著名文化人(包括蔡元培、鲁迅、萧红、戴望舒、许地山等)在香港的足迹,追寻他们在香港的文学之路,以及他们与香港的文学之缘,借此了解这些作家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创作,探索他们对香港文学发展的影响。
1999年,香港临时市政局公共图书馆在第三届香港文学节期间首次举办了小型的文学散步。其后,香港公共图书馆与香港电台先后于2008年、2010年和2012年合办“香港文学行脚”活动,作为第七届、第八届和第九届香港文学节的前奏。参加者在作家及学者带领下,一面细读文学作品,一面考察作家笔下的文学地貌,更深入地了解作家创作的背景和作品本身。
2011年,香港南区区议会设立“南区文学径”,是香港首条以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在港足迹连结而建成的文学径,包括与张爱玲、胡适、蔡元培、许地山、萧红和戴望舒相关的文学景点。区议会提供漫步文学径的路线图,供游人参考,可以鼓励香港本地文学教育及创作,又可以推广地区文化普及和旅游。文学径的设立是具体呈现“香港文学散步”的理想方式。
2010—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大学图书馆系统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课程发展处中国语文教育组先后联合举办“指掌步履之间——香港文学数据搜集和作品赏览”(2010年)和“走进香港文学风景”计划(2011—2012年),两项活动均以推广香港文学的阅读和教学方法为目标,内容包括文学讲座和中大校园文学景点赏览;“走进香港文学风景”还设有分区文学导赏设计工作坊、专题网页等项目。在文学景点导赏环节,导赏员带领参加者按照预先设定的文学路线,观赏作品里描写的文学地点,辨析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借此引发和推广文学阅读的乐趣。
2013—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与大学图书馆联同教育局,推行为期两年的“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以具有阅读习惯、具备一定文学认识的高中学生为主要对象,培养他们赏析作品和写作的能力。活动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文学景点考察、学校经验分享会及香港文学夏令营。
延伸阅读
《重访散文的家园》陈星著,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推开文学家的门》成寒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布鲁姆文学地图译丛”共六册,包括《巴黎文学地图》《伦敦文学地图》《圣彼得堡文学地图》《纽约文学地图》《都柏林文学地图》《罗马文学地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北京文学地图》张鸿声著,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版
《上海文学地图》张鸿声著,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年版
《香港文学散步》小思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缪咏华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三、上海思南读书会
每周六相约一位作家、听一场文学讲座,思南读书会已成为上海的城市新文化地标。由上海市作协联合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共同推出的上海公共阅读组合活动——思南书集和思南读书会,深受上海市民欢迎。
思南读书会缘起于2013年的上海书展,当时思南公馆承办了上海国际文学周的活动,颇受好评。2014年2月15日起,思南读书会成为一个常态化的免费文学读书会,至2017年11月20日,已累计举办了211期活动,诸多海内外作家、学者与读者共赴这场文学盛宴,包括法兰西文学院院士达尼·拉费里埃,瑞典文学院终身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法国哲学家夏尔·佩潘等,还有中国作家王安忆、刘恒、格非、韩少功、贾平凹、叶兆言、孙颙、陈思和、金宇澄、严歌苓、毕飞宇、陈丹燕、李辉等。
思南书集选址在上海地标性建筑思南公馆,读书会则选在由上海市作协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共同成立的“思南文学之家”举行。思南读书会、思南书集集合优势资源,充分整合上海作家、媒体、出版、艺术等多方文化资源,广泛调动社会机构的参与热情。思南读书会系列活动主打三张王牌,即专业牌、作家牌和国际牌。思南书集的图书以文学为主,兼顾社科等种类,极具专业性品质。读书会主推文学名家名作,兼顾其他艺术名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读书会定期邀请外国作家与中国作家进行对谈,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与切磋。与此同时,思南书集的外文书店还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原版外文图书。
作家、图书、读者是思南读书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读者的厚爱和支持让思南读书会更有温度。在思南读书会一周年特别活动时,主办方专门设计了向读者致敬的单元,评选出5位思南读书会年度读者和1位年度荣誉读者,并在读书会中心位置为年度荣誉读者特别设置了为期一年的红色专座。
2017年2月25日的思南读书会三周年纪念活动上,大型综合类双月文学选刊《思南文学选刊》与读者见面。这份由上海市作协主管主办的文学选刊,关注中文世界的文学创作、翻译和研究,兼顾艺术性、可读性和思想性,以一种朴实的方式阅读文学。该刊编辑表示,这是新媒体文化环境中,强势回归文学初心,探索社会化办刊思路的一次新尝试,希望可以起到推广品质阅读,营造都市文化氛围的作用。
思南读书会既不用预约也不用买票,只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信息。思南公馆则完全开放,让读者、听众自由进出。“零门槛”的读书会开办至今场场爆满。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专业人士到普通读者,从线上网络到线下空间,思南读书会已成为沪上引人注目的读书嘉年华,为推进上海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有益经验。
[1].李红梅,董梦华.以专题年形式促进图书与阅读文化发展:俄罗斯联邦“文学年”活动考察.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36(04):87-92.
[2].马辉洪,陈露明.文学阅读的推广——“香港文学散步”述论.福建省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01):59-62.
[3].李长声.纸上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