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万能”还是“无用”

第一节 哲学“万能”还是“无用”

一直以来,哲学都是一门让很多人感兴趣,却又望而却步的学问。一方面是因为其中蕴含了很多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智慧,另一方面,“哲学”这个词所代指的又往往是无数深奥、抽象、复杂的迷思,令研究者如坠迷雾,难以捉摸。

哲学一词源出古希腊文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因此,哲学家往往被称为“爱智慧的人”。关于哲学的定义,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会随着时间、研究范围、关注的重点问题等不断变化。比如,柏拉图认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是对绝对的追求;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爱因斯坦则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目前,研究普遍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哲学大辞典》中对于“哲学”的解释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

随着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逐渐分离,哲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部分人的质疑,甚至出现了“哲学万能论”和“哲学无用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论调。“哲学万能论”认为哲学是一切知识的精华所在,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哲学无用论”则认为其不能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具体的帮助,也无法带来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完全否认了哲学的意义。当然,这两种思想都比较极端,关于哲学的价值所在,中外哲学家和研究者们也一直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在《哲学的价值》中,总结了哲学的两种价值,第一种价值是“哲学的不确定性”,他认为,“哲学,虽不能确定地告诉我们疑问的正确答案是什么,但可启发我们思考更多的可能性,从而使我们的创造力,从习惯的独裁中解放出来”。第二种价值,也是其主要价值,在于“通过反思事物重要的方方面面来消除学习者狭隘与自私的目标”。黑格尔(G.W.F.Hegel)在《小逻辑》中认为,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引导人们“尊敬他自己,并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在《哲学的故事》中谈道:“所有的学者都能从哲学中领会到一种乐趣,这乐趣是哲学与生俱来的,即便是虚幻如形而上学也依旧令人着迷。”李德顺、孙伟平从“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两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哲学的工具价值首先在于其认识价值,它总结了人类长期实践的经验成果,并为人类提供最具普遍性的知识;其次在于其实践价值,哲学构建了世界观以及方法论基础;再次是其人文价值,因为哲学“表达和反思了人的价值追求,探索人类生活的规范和境界”。目的价值则在于哲学体现着人类精神生命的自我价值、自我超越的精神价值以及理性化的人类精神[2]

或许哲学的价值不能在具体的生活中体现出来,但生活却无法离开哲学。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说:“思想是宇宙中唯一无法否认其存在的东西,因为否认本身就是一种思考。生命无法逃避哲学思考,无论其形式是多么基本。”哲学的起点在于对问题的思考,而今天我们学习哲学,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保持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