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阅读推荐
历史是一个永远探索不尽的谜题。由于历史本身和史学相关研究著述存在巨大体量,想要全面完善地介绍历史学书籍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仅向各位读者推介部分经典历史学术著作,包括历史研究方法及通史类、断代史、专门史等史学著作,期待能为大家构建基本史观,领进史学研究的大门。在具备初步的阅读和判断能力之后,读者可自行挑选其他学术和非专业通俗史学书籍。
一、历史研究类读物
1.《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961年,钱穆先生应邀在香港做了八次关于历史研究的演讲,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六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也是他此后三十年史学见解的本源所在。后来这八次演讲汇集成书,即《中国历史研究法》。读者可以参考梁启超同名书《中国历史研究法》的内容,从中国历史特点、史料的甄选、组织及研究历史的意义等方面了解一些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心得。
2.《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本书原是梁启超1921年秋在天津南开大学的演讲稿,体现他二十多年史学研究的积累。书中先论述历史的定义、意义和范围,接着评价中国的旧史学,谈及如何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最后专谈史料的来源、搜集与鉴别,并阐述了怎样发现史实纵横方面的联系。这部中国近代史学名著的许多治史经验,至今仍具有指引历史研究门径、启迪后学的价值。
3.《治史三书》严耕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本书汇集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钱穆宾四先生与我》,系著者数十年从师问学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总结,对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皆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
4.《论历史》[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刘北成、周立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论历史》是法国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有关历史学本性的思考的总结,这本文集凝结了他多年治史经验的思想精华。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也是详述了布罗代尔最关心的三个问题:一是历史的时间;二是历史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的对话;三是历史写作与现实的关系。
5.《历史的观念》[英]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本书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哲学著作之一。这部理论性的学术著作之所以能够成为畅销书,几十年来一直受到读者重视,原因如下:一、梳理了西方人的历史观念的演变,从古希腊到现代,各阶段的特征一目了然;二、作者兼有历史学和哲学两方面的思维,所论问题切中历史学的核心,不给人隔膜之感;三、作者思路明晰,语言简练,将深刻的哲学思想用平白晓畅的语言娓娓道来。
《历史的观念》
二、中国通史类读物
1.《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之一,完成于1939年,分上、下两册。该书为当时上海大学文科学生教材,上册分门别类地叙述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十八类;下册按历史顺序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堪称其代表作。能够帮助读者初步又不乏系统地了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知识。《吕著中国通史》是吕氏治学后期的成熟作品,是大纲性的著作,文字精练,比《国史大纲》细密翔实,但趣味性较少,适合有一定阅读习惯的普通读者。
《吕著中国通史》
2.《白话本国史》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923年本书初版,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原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曾作为大学教材和青年“自修适用”读物,影响甚剧。由绪论和五篇构成,详细叙述了从远古时代到民国十一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历史。其历史分期十分具有特色:周以前上古史,秦朝统一到唐朝全盛为中古史,从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为近古史,元朝至清朝中叶为近世史,西力东渐至清朝灭亡为最近世史,辛亥革命以后为现代史。除了一般通史必讲的历代政治制度、经济组织、宗教文化、社会情形等内容,该书还关注东南亚、西亚各国、各民族与中国的往来关系,横向铺开,视野开阔,大气而多面。吕氏的早期作品已经体现出卓越史识,适合稍高一点层次的读者阅读。
3.《国史大纲》钱穆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国史大纲》是一部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比较简要。以政治、经济、文化为切入点,归纳总结了各代的治乱盛衰。但本书最为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写于1939年,正值日寇嚣张、民族危亡关头,钱氏期望以这本中国通史,提振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信心,塑造民族凝聚力,共同度过危难时刻。因此本书有比较明显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也是序言强调对本国历史当有“温情与敬意”的缘由。因钱氏遗嘱,至今只有繁体竖排版,书中多异体字,一般普通读者阅读稍有难度。
钱穆《国史大纲》
4.《中国史纲》张荫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本书作为当时的历史教材读本,文采斐然,易读易解,富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显示出张氏深邃敏锐的见识和渊博厚实的学养,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5.《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全书共分总论和四个部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将近百年的史事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内容上不拘泥于历史事件的过程和细节,不作史料堆砌,重在总体把握演变趋势,可谓融会贯通之言。
6.《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从中国的原始社会与文明起源直到清王朝覆灭、辛亥革命,按年代顺序,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朝代更替以及各个时期的经济、科技、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往来等情况。参考书目有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白寿彝、蔡美彪等史学名家的通史著作。
7.《剑桥中国史》[美]费正清、[英]崔瑞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剑桥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是一部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正清、崔瑞德任全书主编。该套丛书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作者都是一流的汉学家,广泛引用文献材料,注重文献的辨伪和考订。缺点有几处,一是翻译后的文字仍有润色余地;二是各章节间相互割裂,体例不一致;三是薄古厚今,年代越近篇幅越长。虽然争议较多,但以西方文化的视角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质疑,有助于我们站在另一立场看中国,开拓视野,深入思考。
三、世界史类读物
1.《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王昶、徐正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八个主要部分。本书虽然没有完全脱离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但是其以卓越的理性与想象力将不同史迹串联,为读者提供了不一样的通史阅读体验。这部作品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
2.《新全球史》[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齐格勒著,魏凤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本书是一本全球史教科书。本特利在本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史观,认为“传统”和“交流”是人类历史中的两个主题。作者把世界历史的整体框架解析为七个大的时段,在每个时段,既展现社会的整体变迁,也描绘作为社会纹理的个人命运,兼顾文明传承与相互交流,致力于刻画多种文化交流背景下所有社会的共同经历。《新全球史》自从2000年在美国问世以来,被超过1000所学校采用为世界通史教科书,受教育的学生有100多万,成为最畅销的世界历史读物之一。中译本依据的是修订第三版(2005年)。完整梳理了15世纪前的世界历史,比《全球通史》《世界史纲》可读性更强。
3.《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英]彼得·弗兰科潘著,邵旭东、孙芳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您将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4.《海洋与文明》[美]林肯·佩恩著,陈建军、罗燚英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揭示人们如何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及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旨在揭示,各个人群、民族、国家与文明通过全球范围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历史。作者展现了文明的兴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引人入胜地叙述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谱写出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四、其他类历史读物
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952年三四月间,钱穆先生应邀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作了专题演讲,此后在讲稿基础上稍加修改校正,编辑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在书中,钱穆先生从政府组织、选举(考试)、兵役、赋税制度等方面论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代之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作了概观与比照,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实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书中观点读者不一定悉数赞同,但读来很有裨益。
2.《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这本书细心推敲叙事结构和描述手法,是一本叙事史佳作。黄仁宇本人则将之称为“大历史观”(macro-history),强调背景和事件发生的众多原因的联系和因果关系,通过叙事来剖析其中的关联。同时,历史存在着长期的合理性,黄仁宇对于历史演变的切入点,便是财政税收。想要详细了解“大历史观”,可以参阅他的《中国大历史》《地北天南叙古今》等著作。
3.《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
本书由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以及上自原始社会下迄中华民国的各历史时期的36幅地图组成,并有包括序图在内的约7万字的图说及地名索引。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各历史时期疆域设置、部族分布的概貌和我国历代疆域沿革的情况,阅读中国通史时对照对应历史地图,便于加深理解和记忆。
4.《枪炮、病菌与钢铁》[美]贾雷德·戴蒙德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本书着重说明人类在欧亚大陆的进化过程,结合地理、生态、生计模式、医学、制度、文化和技术等多方面的长链条给出了一个解释。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吸收了自然科学的长处,用自然科学方法去考察人类的“大历史”,是一本开创性著作,展现了历史学研究的全新视角。
5.《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本书为2014年度最佳历史通俗读物,不仅是人类历史著作,更是出色的博物学作品。从生物学的人类演化,到历史学的社会理论,到心理学的幸福感,用不到40万字回顾人类发展的关键进程,当代几乎所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观点都被信手拈来,读来大有裨益。
《人类简史》
延伸阅读
1.《历史学是什么》葛剑雄、周筱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为历史学辩护》[法]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蒙文通学记》蒙文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5.《中国史学史》蒙文通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国史要义》柳诒徵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王汎森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上学记》何兆武口述,文婧撰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10.《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1.《中国封建社会》瞿同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古史甄微》蒙文通著,巴蜀书社1999年版
13.《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阎步克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14.《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美]芮乐伟·韩森著,梁侃、邹劲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6.《历史社会学的兴起》[英]丹尼斯·史密斯著,周辉荣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7.《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1891—1929)》罗志田著,中华书局2006年版
18.《马丁·盖尔归来》[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著,刘永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版
19.《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著,许明龙、马胜利译,商务印书馆2007版
20.《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法]谢和耐,刘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263.
[2].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9.
[3].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张和声,程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
[4].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3.
[5].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3.
[6].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4-209.
[7].王云五.清王葵园先生先谦自定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8].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11.
[9].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张和声,程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11.
[10].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2.
[11].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9-10.
[12].毛泽东读一辈子《资治通鉴》,到底读出了什么?[2016-08-23]https://www. sohu.com/a/111584977125459.
[1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127-128.
[14].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5-6.
[15].刘志刚.历史阅读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三个维度.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6(3):121-124.
[16].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17].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
[18].葛兆光.看澜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176.
[19].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0].黄永年.中国古典文献学和历史文献学概念和文史分合问题.古籍整理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7(2).
[21].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1.
[22].黄爱平.历史文献学学科基础理论与教材编写的思考.文献,2013(1):3-10.
[23].李小树.先秦两汉讲史活动初探.贵州社会科学,1998(2):98-103.
[24].李小树.宋代商业性讲史的兴起与通俗史学的发展.史学月刊,2000(1):116-122.
[25].舒焚.两宋说话人讲史的史学意义.历史研究,1987(4):98-110.
[26].姜萌.通俗史学、大众史学和公共史学.史学理论研究,2010(4):130-136.
[27].卡尔·贝克尔.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论历史与政治.马万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8].周梁楷.大众史学的定义和意义.人人都是史家:大众史学论集(第一册).台中:采玉出版社,2004:36.
[29].姜萌.通俗史学、大众史学和公共史学.史学理论研究,2010(4):130-136.
[30].杜筱芦.“轻学术”:大众历史阅读的新取向.北京日报,2017-04-24(16).
[31].杜筱芦.历史的品位与口味:近年来历史类畅销书的文化解读.法制与社会,2017(6):170-171,199.
[32].王记录.警惕“历史热”庸俗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3-24(4).
[33].许海云.评所谓“时尚史学”.北京日报,2007-03-12(19).
[34].汪高鑫.论历史知识社会化的基本原则——以中国历史知识社会化为例.河北学刊,2011(4):85-55.
[35].阿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蔡咏春,周成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223.
[36].宋耕,多米尼克·拉卡普拉.历史、阅读与批评理论.史学理论研究,1999(03):104-113.
[37].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7.
[38].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16-122.
[39].黄仁宇.地北天南叙古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71-182.
[40].黄仁宇.地北天南叙古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215-216.
[4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9.
[42].顾颉刚等.古史辨·第一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33-35.
[43].顾颉刚等.古史辨·第一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33-35.
[44].王苇.在“师生共读”中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片段阅读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8(21):257-259.
[45].李峻.欲人文他人,必先人文自己.文汇报,2015-11-27(7).
[46].朱丽昕.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太原科技,2007(3):88-89.
[47].刘金贵.“拓宽、挖深”:历史阅读引导之我见.福建教育学院院报,2002(8):70-71.
[48].龙伟坚.历史教育与幼儿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初探.中国校外教育,2017(22):145-146.
[49].吴辉远.家庭亲子阅读中的历史教育初探.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