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他文终不如其嗜小说
一、小说的起源
“当夜色笼罩着外边的世界,穴居人空闲下来,围火坐定时,小说便诞生了。”[14]
如果说,诗歌起源于劳动与宗教,那么小说则起源于休息,是一种精神休息的产物。小说自身具备文化性、趣味性、休闲性等特质,是大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走进小说的世界,你可以见到迷人的风景、鲜活的人物、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徜徉其中,你的心田也会激起万千情愫,悲伤、喜悦、惆怅、兴奋、失望、希望……可以说精彩纷呈。
小说是文学的四大样式之一,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为何要叫“小说”?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所谓的“小说”指琐碎的言论、无关政教的小道理,与今日小说观念相差甚远。孔子、荀子所说的“小道”“小家珍说”和庄子的“小说”所表达的意思大体一致。东汉桓谭《新论》中语:“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至此“小说”才被认为有值得看的地方。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小说家”列为十家之后(另九家为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并下定义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稍与今日小说的意义相近。然而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故有“九流十家”之说。
汉末至唐代以前,是小说的初步形成时期,志怪和志人小说兴起,《搜神记》和《世说新语》是其代表作。唐代小说取得了一次质的飞跃,出现了“传奇”,鲁迅评价为“叙述宛转,文辞华艳”, “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宋代话本的产生,使小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话本”是讲故事所用的底本,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话本小说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到明清两代,印刷术发达,各式书籍大量印行,迎来小说发展的高峰,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皆发于此。清末民初受西方文化影响,“小说”重新按西方文类观念划分。我们今日理解的“小说”一词,意指英文中“Novel”。
西方小说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之后,欧洲的文学作品、史诗和剧本为后世西方文学发展打下基础。但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小说体裁。
14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推翻了教会对文学的限制,15世纪末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出现了以描写现实生活中各阶层人物形象为内容的人文主义小说,薄伽丘的《十日谈》(Decameron)、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Don Quijote de la Mancha)等是其中的代表作。随之出现古典主义小说,主张用典雅的民族规范语言去写作,代表作为高乃依的《熙德》(El Cid)。18世纪开始流行以宣传科学知识、启蒙大众意识为目的的启蒙主义小说,其中代表作有歌德的《浮士德》(Faust)、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The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等。而19世纪末出现的现代主义小说,出现了更多选材角度和标新立异的故事创新。
至此,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交替占据小说领域的主导地位。浪漫主义小说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等,富于想象、构思奇特、语言奔放、感情炽烈。现实小说则着力反映生活的本质,描绘典型人物和典型生活现象,狄更斯、都德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家。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着力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深刻批判现实的罪恶,巴尔扎克、夏洛蒂·勃朗特、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克·吐温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都属于这一类。时至今日,这三类小说仍是西方文坛最主要的三类小说。
二、嗜他文终不如其嗜小说
小说就是讲故事。英国作家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说过:“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它可以更为细致地展现人物命运,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环境,通过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多侧面、深入细致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小说总是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读者,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发读者的情感和思索。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Henri René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的经典短篇小说《项链》,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女人为了体面地参加宴会,向一个富有的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但是不慎弄丢了。她十分懊恼,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努力做工,整整劳苦了十年。然而,十年后,朋友却告诉她,当初所借的项链是一串假钻石项链。辛苦十年,故事的结局竟是如此的荒唐。作品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人们无限的思索。
优秀的小说作品总有精彩的故事,但是如果认为小说的精彩仅仅在于故事,那就太小瞧小说的价值了。小说最有价值的不在故事本身,而是故事所折射出的情感、心理与情怀。杰出的小说不仅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带给读者审美的愉悦,还有阐发观点、传递思想,具有引导读者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和思考人生的作用。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阐释小说的魅力[15]。第一,“小说者,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也。”每个人的生活空间总是有限的,通过阅读小说可以接触“身外之身”“世界外之世界”,满足人类渴望了解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理。第二,小说能够产生共鸣,所谓“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每个人都存在“哀”“乐”“怨”“怒”“恋”“骇”“忧”“惭”等感情,但这种情感盘踞在内心深处,无法解释也无法发泄,小说能够把感情“和盘托出,彻底而发露之”,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此外,梁启超还提出,小说有“熏、浸、刺、提”四种力:“熏”力指小说能够在广大受众之间产生影响,“浸”力让读者长时间沉浸于小说带来的思想情绪中而不能自拔,“刺”力能够让读者在阅读小说时瞬间被小说魅力所感染并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提”力能够让读者提升境界、净化心灵。正因为小说具备上述四种力量,并能够满足人类的普遍心理,因此梁启超指出“嗜他文终不如其嗜小说”。
小说里的世界可以纵横数万里,上下几千年。优秀的小说可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感受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悲欢离合与荣辱兴衰。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能只是停留在故事情节上,还要顺着故事情节的枝叶,寻找人生这棵大树的主干和根须,体味特定时代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物是如何生活、思考和追求的。
阅读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们看到美国“垮掉的一代”的那些叛逆与激情,也忍不住呼喊:“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我们上路吧!”
阅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我们看到了各种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也让我们思考,爱情能否永恒?
阅读余华的《活着》,我们看到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和没有尽头的苦难,不要轻易地沮丧和失落,活着便是最大的勇气,我们都要用力地、拼命地活着。
阅读严歌苓的《小姨多鹤》,我们看到两个女人的命运,一个中国女人,一个日本女人,战争的硝烟让她们走近同一个男人。特殊年代衍生出的畸形爱恋,超越了简单的民族、国家的立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面……
三、小说的鉴赏与品读
小说按照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等,按照题材可分为推理小说、历史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等,按照流派可分为古典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黑色幽默等。无论何种小说,都是由三要素构成的——人物、情节和环境,小说的阅读与鉴赏也应从这三个方面来审视。
(一)故事情节的阅读。小说的情节展现思想主题或人物性格,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兼有序幕和尾声。阅读小说要理清多种多样的情节结构,有的以时间为线索,有的以空间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经线、地点为纬线,经纬交织,多头并进,层层深入,显出错综复杂之美。优秀的故事情节各有特色,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奇特有趣、引人入胜,卡夫卡的《变形记》异想天开、哲理深邃,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规模宏大、前后照应……小说的情节线索又有主线、副线和明线、暗线之分,抓住情节的线索,把握来龙去脉,将有助于统观全局,全面把握作者的意图。同时,在阅读情节时要与人物结合起来,注意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各种表现,以及情节跌宕起伏与人物的关系。
(二)人物形象的阅读。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多重性,表达的思想具有多元性。如《项链》中的女主人公,是个爱慕虚荣的形象,但我们在看到她可笑的一面之外,也要看到她可敬的一面,即讲诚信、能吃苦。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去品味、去探究,要多角度地加以分析。如“套中人”别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刚正不阿的包青天、“精神胜利法”的典型阿Q等。这些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犹如一面明镜,照射出许多人的面目。
(三)环境描写的阅读。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往往更关注人物与情节,忽略了其中的环境描写,而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我们在阅读小说时,要把握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理解人物的行为、思想和事件的性质。自然环境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环境气氛有着重要作用,如沈从文《边城》中的环境描写,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展示了湘西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又烘托出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朱丽叶对罗密欧说:“我的慷慨像海一样浩渺,我的爱情也像海一样深沉;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也就越富有,因为这两者都是没有穷尽的。”优秀的小说也是这样,给予读者无尽的美感与思绪,也得到读者永远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