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普阅读
但凡科技发达的国家,都有繁荣的科普事业。通常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科学家对科普事业的热情;公众参与科普事业的热情;教育制度的配合;政府资金的投入;公共场馆的高利用率;高水准的科普作家队伍以及各种精良的科普作品。
一、美国的科普发展状况
美国政府特别重视科普,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会的促进和支持。政府在科技领域的目标是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能源部、商务部等分头承担的,美国国会明确要求这些政府部门和机构都要担负相关的科普职责,并通过预算、年度报告、听证会等手段监督其科普工作的实施情况。美国所有的科技项目,最后都有一项叫做“对公众宣传”的内容。美国科学基金会为鼓励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科普活动,还设立了“研究经费追加科普拨款”制度。[7]
在美国的科普事业中,科普作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艾萨克·阿西莫夫、卡尔·萨根、史蒂文·约翰逊等。他们以其新颖独到的选题、独具神韵的文体、简洁生动的语言,出神入化地将读者带入当代科学的前沿阵地。科普奖项的设立也推动了优秀科普作品的出版。如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斯巴鲁“科学图书与电影”优秀科学图书奖(AAAS/Subaru SB&F Prize for Excellence in Science Books)于2005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旨在鼓励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阅读的高质量科学图书的创作与出版,分别对儿童科学图画书、中年级科学图书、青年科学图书、实践类科学图书进行奖励。评审组根据共同标准以及特定标准进行评定,每个类别最终评审出1本获奖图书。
美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教育。美国中学科学教育开始于1821年,是世界上最早在中学开设科学课程的国家之一。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案》、1991年的《2000年教育规划》和2002年的《2002—2007年战略计划》都将自然科学列为三门核心课程之一。20世纪80年代,美国启动“2061计划”,开始实施课程改革,旨在为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指出新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该计划的支持下,美国公布了一系列引领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标志性课程文件:《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素养的基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等。2011年,美国启动科学课程修订,先后公布了《K-12科学教育框架》和《新一代科学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文件强调科学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少而精的内容学习和科学实践的体验,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升科学素养。美国还极其重视对青少年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英文缩写)”教育。2013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简称NSTC)向国会提交了《联邦政府关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战略规划(2013—2018)》。这一战略规划对于美国未来5年STEM教育的各个维度做出明确的部署,意在加强美国STEM领域人才储备,保证美国在科技创新人才领域的优势地位。[8]
除了早期的“公众科学节”以外,美国从2008年起举办“世界科学节”。从2010年起,每两年一届的全美“科学技术节”都会有大量美国中小学生前往参观。每逢周末,华盛顿数以百计的博物馆都会免费变着花样组织青少年科普互动项目;波音、洛马等军工巨头全资赞助航空航天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的3D科普影院,各大航空公司每年举办青少年“航天日”,业界大型展会也会专设青少年参观日。
二、英国的科普发展状况
说到英国的科学普及,不能不提及分布在英国各地的科技博物馆和科技中心。1683年,世界第一座科技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在英国牛津大学创立。早在十八世纪末,英国政府就制定了博物馆法,对包括科技馆在内的博物馆给予法律保护,确定其公益法人的地位。英国政府不仅斥巨资建立科技馆,而且每年为科技馆划拨大量经费,保证其运营。英国的科技博物馆为配合全国科技周、英国科学促进会科技节和爱丁堡国际科技节都会举办科普活动。此外,一些科技博物馆也根据自身的条件,开展有影响的科普活动。
英国从1994年起在每年3月都会举办为期10天的全国科学、工程和技术周活动。从2014年起,伦敦科技周更是发展成为欧洲最盛大的科技节,每年约吸引5万人参与。英国许多著名的科技团体也长期从事科普活动,如英国科学促进会、皇家科学研究与普及所、皇家学会等。他们的科普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在世界享有盛誉。遍布英国各地的地方学会、林林总总的专业协会也启动或加强了各自的科普工作。英国近年来在科普领域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组织扎实而又富于创新的工作。
英国科学教育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世纪,中等学校中就出现了自然科学的思想。1905年,英国公立小学中出现一门观察与自然研究课程,这是英国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里程碑。1985年,英国教育和科学部颁发了《5—16岁科学教育的政策性报告》,政府要求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逐年全面地接受科学教育。1988年,英国颁布新的《全国学校课程》法令。该法令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必须开设十门课程,其中三门是核心课程:英语(即语言)、数学和科学。法令要求所有5—16岁儿童都必须接受科学教育。1989年,英国教育和科学部颁布《英国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教育应该承担六项任务: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科学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科学教育对个人发展的贡献、理解科学对社会的贡献、认识科学知识的本质。2000年,英国颁布了新的科学课程标准,这个新的标准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和接受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能力。
阿什莫林博物馆
英国的科学课程属于综合课程,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等学科。英国把科学课程分成了四个板块:“实验和调查科学”,包括实验和观察的全部过程;“生命过程和生物”,主要介绍生命科学;“物质及其性质”,主要内容为化学和地球科学;“物理过程”,主要内容为物理学与天文学。“实验和调查科学”与其他三部分内容同步交叉教学。英国还是最早实施STS(科学、技术和社会)课程的国家之一。英国教育协会按照年龄段编写了相关教材,还在教材中注重讲授科学史等内容。[9]
另外,繁荣的科普图书出版业和科普奖项的设置,也促进了英国科普事业的发展。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Royal Society Science Books Prize)是全球颇负盛名的科学图书奖,每年评选一次,1988年由英国皇家学会设立,主要用于奖励面向非专业人士和青少年的优秀科学图书。30多年来,获奖者包括斯蒂芬·霍金、贾雷德·戴蒙德、史蒂芬·杰伊·古尔德、比尔·布莱森等。获奖图书皆引领大众科普阅读新风向。
三、法国的科普发展状况
法国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狄德罗被西方科学界誉为“科普事业的鼻祖”,是编撰科普书籍的创始人之一和杰出代表。当年他与达兰贝尔等人联络当时的180多位学者组织了“文人学者社团”,发起了以编写百科全书为主的知识普及运动,以其鲜明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科学知识为武器,向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发展的宗教教派和封建意识宣战,为法国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为18世纪的工业技术革命扫清了障碍,也为法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40年代法国的科普热销系列丛书《我知道什么?》不仅介绍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知识,也介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哲学、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以及新生学科等方面的知识。文章短小精悍、深入浅出,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文笔轻松优雅、适合各个层次的人阅读。[10]
法国早在1937年就建立了国家科普展览馆“发现宫”,又先后建立了各类科技博物馆、科普协会、科技展览会等一系列机构和设施。近二十年来,法国政府对各类创新的科普项目也给予高度支持,诸如高质量的科普展览、科技节、星之夜、科学假日旅游、“海洋城”主题公园、天文馆,并支持大众传媒进行科普宣传。
如今,法国3岁的幼儿就已接触科学教育。法国人认为,这样做不是为了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为了开拓孩子们的思维。幼儿园里就有“发现世界”的课程,让孩子们接触大量的各种电动、声控、遥控、磁性玩具。法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最出名的项目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夏帕克发起的“动手做”项目。这源于一项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旨在通过直接的观察和实验来解释事物和自然现象,激发儿童对神秘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法国科普教育注重培养孩子尊重事实和挖掘证据,从小养成动手的习惯。他们认为“实验是第一位的,照片、资料是第二位的”。同时,还特别关注孩子们的想法,哪怕是3岁幼儿,教师也十分认真地倾听他的发言,并和他讨论对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