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阅读推荐
美国心理学家、临床咨询与治疗专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指出心理学的三个使命: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患;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鉴别和培养天才。无论男女老少,何种职业,我们都会遇到许多困惑与问题,有些我们能自我消化,有些却是难以解决的。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你会如何应对?如何更好地应对?是否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得到幸福?学习心理学,或许能给我们答案。2000年,塞利格曼和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发表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倡导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哈佛大学有一门公开课程,第一次开设时只有8人选修,第二个学期便猛增至几百人,第三学期该门课程成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程,这便是心理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 Shahar)的“幸福课”。[25]哈佛大学幸福课其实就是积极心理学课程。任课教授说:“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生命的最终目标是快乐。”该公开课视频可以在网上搜到,一共23集,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幸福是什么,如何改变自己,如何得到幸福等。它既有积极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又提供了门槛易入、切实可行的途径,帮助听众了解自己,改善生活。本节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荐阅读书目。
一、自我认识类读物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指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自我认知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也是前提基础。
1.《社会心理学》[美]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版
该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亦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从社会和个体方面分析介绍了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同时用大量篇幅讲述案例,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语言通俗易懂,引导读者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可作为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社会心理学》
2.《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美]戴维·迈尔斯著,沈德灿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
本书改编自《社会心理学》,保留普通读者感兴趣的主题,分别从“自我概念”“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自尊”“自我服务偏见”“自我表现”五个方面展示当今心理学对于自我的科学认识。
3.《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美]理查德·格里格、[美] 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版
本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多年来使用的经典教材,还被许多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选用。该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联系在一起,同样是大众了解自我的极佳读物。
4.《心智成熟的旅程》[美]斯科特·派克著,于海生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本书开篇便说:人生苦难重重。本书作者派克抽烟酗酒、婚外情,跟孩子关系疏远,与父亲相处不佳,临死前一年离了婚——遇到每个普通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因此内容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力图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追求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引导我们寻找真正的自我。该书是系列丛书“少有人走的路”中的一本,同系列还有《勇敢地面对谎言》《与心灵对话》。
5.《叔本华的治疗》[美]欧文·亚龙著,易之新译,希望出版社2008年版
该书是一本心理小说,延续了欧文·亚龙一贯的高水准写作风格,情节引人入胜,文笔平易近人,融合临床经验和生命经历,把对哲学、心理学的理解娓娓道来,还有团体治疗的实用性介绍可参考。
二、挫折与压力应对类读物
挫折与压力在我们的成长与生活中永远不会缺席。它们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激励意志,也可令人一蹶不振。面对挫折与压力,我们究竟会走向何方,实际上取决于我们的认知角度与应对方法。
1.《失败的逻辑》[德]迪特里希·德尔纳著,王志刚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该书的副标题是“事情因何出错,世间有无妙策”,已经道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作者用其自编的计算机模拟程序,揭示了人们做决策时遇到的种种逻辑和心理缺陷,并提出了实用的解决办法。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规划与决策指南。
2.《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美]凯利·麦格尼格尔著,王鹏程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本书认为,压力就是你在乎的东西发生意外时引起的反应,包括感到压力时的想法、情绪、生理反应,以及选择应对压力的态度。也强调了有关压力的一个重要真相:压力和意义无法分割。对不在乎的事情,你不会感到压力;不经受压力,你也无法开创有意义的生活。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将学会拥抱压力,运用压力,与压力共存。
3.《自愈的本能:抑郁、焦虑和情绪压力的七大自然疗法》[法]大卫·塞尔旺-施莱伯著,黄钰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本书是介绍治愈抑郁、缓解焦虑和压力的自然疗法的经典之作,旨在向患者传递无需药物、而是通过谈话治疗激发自身的自愈本能,彻底摆脱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方法。书中提出七大自然疗法,并陈述了多个案例,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运用自然疗法。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的人群适宜阅读此书,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巨大压力的人们也可以运用自然疗法,为自己的情绪寻找宣泄途径。
4.《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美]巴塞尔·范德考克著,李智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作者文字充满感情和同理心,令人深信今后对心理创伤者的治疗会日益人性化,极大地拓展了自我调控和疗愈的方式,也激发了更多关于创伤有效治疗方式的研究创新。作者通过充分呈现令人信服的证据,连同他的开拓性探索经验,证实了身体会记录创伤的经历。除此之外,他开发了一套借助瑜伽、运动和戏剧表演的原理,巧妙地将人们的身体和心灵(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联系起来。这个新鲜观点是美好和令人欢迎的,为心理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三、生命教育类读物
生命是什么?生命因何宝贵?如何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科技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人却变得越来越冷漠,这都使生命教育显得异常重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指出: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与独立地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生命教育使我们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最终实现自我。
1.《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美]杰·唐纳·华特士著,林莺译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本书探讨了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成功?如何才能活得好?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迎向人生的挑战?本书以一套系统的教育方式,指导父母和教师发展孩子的健康,带领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同时,也启发读者朋友思考生命的意义,帮助我们不断迎接新的学习和挑战。
2.《孩子的世界: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美]黛安娜·帕帕拉、[美]萨莉·奥尔兹、[美]露丝·费尔德曼著,陈福美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版
这是一本关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百科书,由三位科学家母亲结合亲身的育儿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写作而成。全书分为6编,共17章,从怀孕开始,系统全面地揭示一个新生命诞生和发展的历程。
《孩子的世界:从婴儿期到青春期》
3.《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美]劳拉·E.贝克著,桑标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本书是非常有影响的发展心理学教材,内容包括六大部分,共17章,涉及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发展的生理与环境基础、从婴儿到始成年期(emerging adulthood)各个不同人生发展阶段,全方位展示了个体成长、认知发展、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的各个层面。
4.《语言本能: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美]史迪芬·平克著,欧阳明亮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该书刚刚出版,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并入选《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评出的20世纪100本最佳科学书籍。本书是一本关于语言的书,可读性非常高。作者不仅具有专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知识,还有深厚的生物学修养,他巧妙地提出语言问题展开讨论,把语言和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结合在一起,多学科交叉的广泛视野极具启发性。
5.《追寻记忆的痕迹》[美]埃里克·坎德尔著,罗跃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回忆了儿时在维也纳的经历,引起他对记忆学习的强烈兴趣,以及兴趣如何从对历史和精神分析的爱好转到脑生物学领域,跨越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学科。这本书介绍了20世纪以来关于记忆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历史,也是作者本人的传记。这是一幅探索生命科学的画卷,对于认知神经科学来说,是必读之书。也让读者感受到,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有可能完成自我认知与自我实现。
四、人际关系类读物
对于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说,人际关系时常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如何理解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改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终身课题,需要我们用心感受,也需要各式各样的技巧。
1.《非暴力沟通》[美]马歇尔·卢森堡著,阮胤华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Rosenberg)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总是显得困难重重,有时你会被他人误解,也误解他人,虽然伤害并不是我们的本意,但不可否认,指责、嘲讽、贬低总是出现在我们的语言中。本书将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下意识地反应,而是明晰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2.《沟通的艺术》[美]罗纳德·B.阿德勒、[美]拉塞尔·F.普罗科特著,黄素菲、李恩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版
本书不仅有人际沟通的理论介绍,同时加入了许多实用的阅读材料。本书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部分。“看入人里”说明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了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者之外信息的传送与接收,分析了语言的运用和非语言线索的特征,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看人之间”则主要讨论关系的演变过程,提出增进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
3.《社会冲突:升级、僵局及解决》[美]狄恩·普鲁特、[美]金盛熙著,王凡妹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版
本书精确地阐述了诸多不同的冲突情境,深刻地剖析冲突发展的各个阶段,找到冲突潜在的发展路径,旨在和谐地解决冲突,最终实现双赢。理论模型紧密结合研究实践,许多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冲突案例也发人深省。
4.《亲密关系》[美]罗兰·米勒、[美]丹尼尔·珀尔曼著,王伟平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版
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对两性关系进行科学而系统的总结。汲取了社会心理学、沟通研究、家庭研究、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演化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家政学等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饶有趣味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亲密关系》
五、职业生涯规划类读物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指个人或组织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从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分内容。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
1.《自知力》[美]史蒂曼·葛瑞汉著,王伟平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本书阐述了作者享有专利权的九步成功术,这涉及生涯管理和学习体系,教授如何围绕你的同一性组织个人和职业生活。本书的中心词就是“同一性”。同一性是心理分析的理论术语,指个体对自身及生活目标的意识。同一性形成标志着童年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结构包括内容和评价两个部分。内容通常是指价值观、信仰以及对自己和别人的一些特性的认知,还可以进一步分成内在的自我和公众的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同一性内容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评价。本书希望读者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了解个人的价值,明确个人对成功的定义。
《自知力》
2.《决策与判断》[美]斯科特·普劳斯著,施俊琦、王星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是一本普及类心理学著作,谈论的虽然是决策与判断的心理学基础,但是更注重实验结果而非心理学理论。内容宽泛,对市场推广、管理、投资理财、生活等方面都会有帮助。
3.《思考,快与慢》[美]丹尼尔·卡尼曼著,胡晓姣等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关于人类自身还有许多未知之谜,我们对自己了解得其实不多。卡尼曼就如思想的拓荒者,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支点。卡尼曼对于人类思考和选择的理解,无人能出其右。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心理学家,卡尼曼在本书中重塑了认知心理学、理性和因果关系分析,重新诠释了风险及幸福和财富的关系。
延伸阅读
1.《穿越孤独:精神分析师眼中的孤独与孤单》[美]阿琳·克莱默·理查兹、[美]露西尔·斯派拉、[美]亚瑟·林奇著,曹思聪、蓝薇、童俊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版
2.《重新认识你自己》[印]克里希那穆提著,若水译,群言出版社2004年版
3.《自我观察:第四道入门手册》[美]雷德·霍克著,孙霖译,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2年版
4.《棉花糖实验:自控力养成圣经》[美]沃尔特·米歇尔著,任俊、闫欢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5.《自控力》何常明著,金城出版社2006年版
6.《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原书第2版)[美]科里·帕特森、[美]约瑟夫·格雷尼、[美]罗恩·麦克米兰著,毕崇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7.《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修订第5版)[英]尼基·斯坦顿著,罗慕谦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5年版
8.《高难度谈话》[美]道格拉斯·斯通、[美]布鲁斯·佩顿、[美]希拉·汉著,王甜甜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年版
9.《谈话的力量》[美]艾伦·加纳著,林华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版
10.《如何实现有效社交:做一个高段位的沟通者》[美]凯伦·伯格著,刘祥亚译,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
11.《人际沟通技巧》[美]马修·麦凯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2.《爱的五种语言:创造完美的两性沟通》[美]盖瑞·查普曼著,王云良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13.《如何在爱中修行》[美]芭芭拉·安吉丽思著,任永欣译,北京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
14.《有限理性:适应性工具箱》[德]吉仁泽、[德]莱茵哈德·泽尔腾著,刘永芳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5.《羡慕与嫉妒:深层心理分析》[瑞士]卡斯特著,陈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张焕庭主编.教育辞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173-174.
[2].杨平,肖进,陈宝珍主编.医学人文科学词汇精解.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
[3].车文博主编.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5.
[4].叶一舵.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再认识.东南学术,2001(6):169-175.
[5].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3):49-53.
[6].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3):49-53.
[7].张海钟.评心理健康标准的“社会适应论”.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44-47.
[8].叶一舵.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再认识.东南学术,2001(6):169-175.
[9].叶一舵.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再认识.东南学术,2001(6):169-175.
[10].杜·舒尔兹.心理学应用.李德伟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122,125.
[11].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21.
[12].俞国良,董妍.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12(6):97-102.
[13].俞国良,董妍.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12(6):97-102.
[14].王敬群,邵秀巧.心理卫生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0.
[15].何利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区), 2006.
[16].李静,薛志华,沙良波.心理学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一项关于心理学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要性的调查.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 (4):19-24.
[17].张敏.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的心理阅读疗法.医学信息,2005(7):755-758.
[18].Dennis Coon, John O. Mitterer.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郑钢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474.
[19].Dennis Coon, John O. Mitterer.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郑钢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488.
[20].杨坚,龚耀先.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中国修订本的制定.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3(1):11-15;63.
[21].张拓基,陈会昌.关于编制气质测验量表及其初步试用的报告.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73-77.
[22].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心理学报,2003 (1):127-136.
[23].洪德厚.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CA-NPI)(1998年版)的编制与使用.心理科学通讯,1989(2):13-17.
[24].叶奕乾.现代人格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58.
[25].黄建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湖南社会科学,2014(4):24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