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育发展
一、儿童经济学教育
美国经济学教育专家马克·库格(Mack C.Schug)曾说过:“在社会变化迅速且日益复杂的当今世界,经济学教育比过去更应成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它能为公民教育做出独特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经济学教育也随着社会教育的改革而不断普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很早就开始设置经济学相关专业,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也多在小学期间开设了各类经济学教育课程。
一般来说,市场化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开展儿童经济学教育的历史就越长,经验也越丰富。[3]美国是公认的儿童经济学教育最先进的国家,其经济学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提高儿童的社会生活和适应能力,美国联邦政府对学校教育进行了改革,把经济学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结合起来进行教育。1916年,中学的“社会科”(Social Studies)课程正式确立,其中就涉及“公民财产”等经济知识。1949年,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了“经济学教育联合会”(Joint Council on Economic Education,简称JCEE),为推进儿童经济学教育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1960年,专门负责调查与研究美国中小学经济学教育的组织——国家教育特别工作组(NFT)成立,标志着美国儿童经济学教育开始进入有组织、有计划阶段。1961年,为改进美国中学经济学教育,该工作组针对当时的现状,提出了著名的“十二点建议”。1977年,又公布了《经济学教学大纲》(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Economic,简称FTE),取代了“十二点建议”,成为美国中学经济学教育新的纲领性文件[4]。大纲对中学生经济学教育提出了以下5点基本要求:
(1)掌握基本经济概念和经济分析工具;
(2)学会评判经济学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
(3)深刻理解经济体制,包括现实中各种经济部门的经济联系;
(4)掌握经济学关注的重点问题和相关知识(包括公共和个人方面),了解个体经济行为如何被经济力量所左右;
(5)了解经济管理目标,理解有关经济决策方面的政策措施。
到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199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60个国家中,大多数已将经济学融入中小学校的课程内[5]。下面将从课程任务和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保障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儿童经济学教育情况进行介绍。
(一)经济学课程任务和目标
1994年,全美社会科研究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简称NCSS)主持制定了《社会科课程标准》(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生产、分配与消费”主题轴中要达到的应用水平提出了要求:
(1)低年级学生要能说明钱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了解构成经济体系的不同机构;区分“需要”和“想要”;了解供给与需求、商品与服务的关系;描述稀缺性、动机、价值观、传统和习惯对经济决策的影响;用经济学概念解释和分析国家或当地的经济问题;
(2)中年级学生对于经济学相关概念和原则有一定认识,并能使用经济思维分析基本经济问题;
(3)高年级学生要通过系统学习经济学和社会政治制度,深入理解主要的经济概念和经济运行过程,形成经济视角,重点理解国内外经济政策和健康保险、资源利用、失业和贸易等问题的关系。
1997年,NCEE颁布了《经济学内容自愿性全国标准》(Voluntary National Content Standards in Economics),这是美国第一部关于幼儿班至十二年级教育的国家课程标准。在前言中阐述了经济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其中知识目标为:
(1)理解基本经济概念,找出影响生活的经济问题;
(2)了解有关美国经济的一些事实,如:失业、通货膨胀等;
(3)理解人们看待经济问题时会产生不同观点的情况。
能力目标为:
(1)确定经济问题、选择、利润和成本;
(2)分析经济环境中激励对工作的影响;
(3)考察经济条件和公共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后果;
(4)收集经济证据比较利润与成本。
韩国1987年对中小学经济学教育的目标做了修订,具体内容为: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提高青少年的经济素养、经济意识,做一个具有健全素质的国民。
俄罗斯教科院的专家们制定了《在普通教育机构的社会——经济学发展构想》,认为经济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每个学生在新的社会生活条件下的生活能力和经济行为能力。其中学校的经济学教育主要完成以下任务:教会学生做出正确的经济抉择,教会学生理解基本的经济概念,培养学生的经济素质和能力。
总的来说,国外儿童经济学教育的目标大体有以下方面:第一是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金钱的本质,了解人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初步的经济观念;第二是引导学生掌握宏观经济方面的常识,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思考社会中存在的经济问题,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责任感;第三是培养学生个人的经济能力,养成良好的经济习惯。
(二)经济学课程设置和内容
由于教育制度、教育历史、国情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对于儿童经济学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不尽相同。有的把“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目,有的则是将经济学融入其他学科。
在美国,小学阶段的经济学教育主要靠“社会科”实现,以霍顿·米夫林公司的社会科教材为例,是从知识和理解、公民价值观、技能三个方面来构筑教学内容,知识和理解目标又分历史、地理、经济等领域。根据《经济学内容自愿性全国标准》,学生可以自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中学经济学教育内容主要有6个方面,包括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质量方法、社会管理目标等,除了以上课程的直接讲述外,还通过融入相关学科来进一步加强经济学教育。课程内容多从生活出发,采用故事导入、注重实践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
韩国的中小学经济学教育内容则依托社会科课程实现。以高中经济学教育为例,其课程内容包括高中社会Ⅰ和Ⅱ两部分。其中高中社会Ⅰ分为8个部分,共96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和经济、国民所得、消费与金融、政府的财政、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经济发展与福利。高中社会Ⅱ分为7个部分,共76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合理的消费和生产、市场形态和企业活动、雇佣和劳资关系、经济成长和生活变化、国际问题与合作、韩国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等。
俄罗斯从2001年起已把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莫斯科的小学开设课程,经济学教育课程把学生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为了提升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将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纳入学习的范畴。高年级的经济学课程内容包括对常用经济术语和概念的了解、基本经济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另外,创业教育也是高年级经济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德国中小学经济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模式等,与德国的政治、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纵观各国中小学经济学教育的内容,普遍都将重点放在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市场经济的常用知识上,涉及个人经济决策以及市场价格、货币、企业、政府等相关概念和经济学命题,教学方式也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个人经济参与能力。
(三)经济学教育保障措施
除了确定经济学教育的任务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之外,还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来实现中小学经济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977年,NCEE出版了《讲授基本经济学概念大纲:范围和顺序指导(从幼儿园到12年级)》(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Basic Economic Concepts with Scope and Sequence Guideline, K-12),将美国幼儿园到12年级经济学教育所涉及的基本经济学概念一一列举,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NCEE还出版了大量的教学参考书,并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各年级的课程资源,供全国中小学教师、家长和学生参考。[6]
此外,美国儿童经济学教育还受到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支持和指导。如:联邦政府设立了美国经济学教育联合会(Joint Council on Economic Education, JCEE,即NCEE前身),各州设立了州经济学教育联合会(State Council on Economic Education,简称SCEE),根据JCEE(NCEE)制定的经济学教学大纲和各州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儿童经济学教学工作。几乎所有设有经济学专业的大学都设立了经济学教育中心(Center for Economic Education,简称CEE), CEE中的教授和研究人员不仅为经济学纳入儿童教育内容不断努力,还参加制定教学大纲、提供教学资源、出版普及读物等工作。NCEE还联合各大学创立了全美经济学教育培训的最大网络。这样,从社会到学校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儿童经济学教育支持系统。
日本1966年开始在全国各地设立经济学教育中心,用于支持教师授课。其主要工作包括:随时与学校保持联系,协助学校解决经济学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负责经济学教育有关资料的研究、开发、制作、分发;全面支援经济学教育的研究工作和教师的研修;为发展经济学教育筹措必要的经费。韩国1988年在教育开发院设立了经济学教育研究室,负责规划有关经济学教育的进度。
二、高校经济学教育
相对于中小学而言,高校的教学模式更为自由,学校的自主性也更高,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高校经济学教育方面都有其特色。下面将从经济类专业设置和经济类课程设置及内容两方面进行介绍。
(一)经济类专业设置
对于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归属和分类,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国都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以美国为例,经济学在美国高校的学科分类中不属于商科,而是和物理、化学一样的基础学科,将经济学定位为通识教育也是美国很多研究型大学的共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一般设在文理学院的社会科学分类之下,所涵盖的学科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六大类。少数在管理(商)学院下,学科以微观经济学为主,其教学更注重实用。
日本高校的本科经济学专业主要可以分为四类:经济学、经营学、商学和会计学。其中经济学相关专业包括经济理论学、经济史学、计量经济学、统计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经济政策学、流通学、金融学、财政学、比较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经营学的相关专业有管理学、人力资源学、财务管理学、消费者心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物流学、环境经营学、经营政策学、组织经营学、经营情报学。专业划分非常详细,每个专业都有其特定的核心课程。
德国大学的教育理念深受“现代大学之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影响,将研究与教学相统一。德国大学的经济学类专业分支少,但专业覆盖面广。主要开设四类经济学专业,分别是国民经济学、企业经济学、经济学和经济教育学。
根据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经济学是我国大学教育13个学科大类之一,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下分6个二级学科,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下分10个二级学科,分别为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金融学(含保险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另外,管理学中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也和经济学相关,其下包含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4个二级学科。
(二)经济类课程设置及内容《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比较研究》一文的调查显示,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对经济类专业要求的学位课程数目通常是10—15门。主要包括基础课4门:高等数学3门和统计学1门。核心课5门:经济学原理(导论)、中级微观经济学Ⅰ和Ⅱ、中级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原理(包括概率统计)。以及高水平研究型课程5门,覆盖经济学的“特别领域”。学生选课结果必须含一门历史类课程(如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并要获得本科生研究主任的首肯。[7]
美国高校本科生教育中,课程设置很有层次。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其本科生经济类课程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交流课程。一年级经济专业本科生除了经济类课程外,还要在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课程以及人文科学、艺术、社会科学等课程中选择部分进行学习。学士学位要求17个学分,其中理工类课程必修6门,人文社科类课程必修8门。二年级以后本科生开始学习专业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中级应用微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应用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学中的统计方法入门以及计量经济学等必修课程,还有5门(或60个学习单元)选修课程。交流课程则包括人文社科、艺术以及经济学方面共4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人际交往以及沟通能力。
普林斯顿大学的课程设置情况也类似,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9类12门的通识教育课程。一年级的经济学专业核心课主要为经济学原理,二年级核心课程包括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三四年级可以选修经济学专业领域的课程,如金融学、投资学、财务会计等。学生在完成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只需再完成4门预修课程、3门必修课程、5门选修课程就可以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
美国经济学硕士学制一般是1—2年,大部分高校有30分及以上的学分要求,每学期一般有三门课程,需要三个到四个学期完成硕士学位学习,课程比较密集。核心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应用统计和计量经济学、定量方法论等。
英国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围绕宏观经济学及微观经济学展开,核心课程包括微观经济论、宏观经济论、经济与金融研究方法、实证技术研究、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和公司政策、经济统计、货币银行学、商业和政府等。此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城市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工业组织、经济历史、法律与经济学等课程也较常见。
德国高校除了经济教育学专业增设教育类课程外,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基础段课程基本上一样,都是以必修课为主。专业段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大,不同专业学生可以跨专业选择课程。
我国高校的经济学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并存的格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竺立军、杨迪雅对北京高校政治经济学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北京地区高校的经济学课程一般会开设3—5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等。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中等微观经济学、高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等宏观经济学、高等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史等十余门课程。
美国在经济学教育领域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全世界排名最靠前的大学中,有70%—80%都在美国,而经济学专业最好的前10所大学中,除了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其他9所也都是美国的大学。这样的结果和高校对经济学专业的普遍重视是分不开的。
美国高校的经济学学科处于大学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还设置了许多非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尤其是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专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经济学课程来完成教育要求,还可以攻读辅修学位。他们对于一年级学生的经济基础课也非常重视,很多经济学著名专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都长期在一线教学。教学方式和教材选择的灵活性也是优势所在,教师们通常会采取实验、案例分析、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并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考核形式方面也有充分的自由,课堂氛围非常轻松,对于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