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族源概说
黎族是海南岛人口最多的世居少数民族。我们要比较黎族与百越其他民族之原始宗教,考察其民族的来源是必要的,这样,许多共有的和不同的文化现象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此节之概述皆综合前人之研究梳理之[13]。
黎族的“黎”的民族称谓,原来并不是黎族的自称,而是后来汉族对黎族的称呼。“黎”作为一个族称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岭表录异》。在宋代以后“黎”普遍作为黎族的专用族称。在此以前,文献上记载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族有着许多不同的称谓,如西汉时称为“骆越”; 在东汉时称为“里”“蛮”; 六朝至隋时是“俚”“僚”; 但是这些称谓并不是专指黎族。隋唐时被称为“俚”“僚”的少数民族,其主要活动地区是在现今广东、广西一带; 而西汉时称为“骆越”的民族所居住的地区,其范围大致包括目前广西西部、广东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地区。海南岛黎族,经过学者调查,民委确认,现有五个支系,润黎、哈黎、杞黎、美孚黎、赛黎,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中南部地区。
海南的黎族族源是比较复杂的。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们就黎族族源问题进行了不懈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南来说、北来说、多元说。
第一,南来说。
此说代表人物是史图博和岑家梧。这一观点认为海南黎族主要源于南太平洋地区的岛屿民族。德国人史图博认为,在黎族的支系中,有三个支系是从东南亚一带来的,明确提出黎族部分族体南来的观点。他认为,原来不是土著的黎族——美孚黎、杞黎、哈黎等是从海南岛的南方绕过崖州,也就是今天的三亚市而到岛内来的。他们与印度尼西亚古代马来族关系密切[14]。岑家梧是海南籍著名学者,他也主张南来说,认为“南来说比较可信”。他在《海南岛黎人来源考略》中认为,史前时代的海南岛黎人,确是属于南方系统之民族,其迁来岛上,不由亚洲北部大陆,而是由亚洲南部诸多海岛迁移而来。他认为,史前时期,海南岛与马来群岛,印度支那半岛,也就是中南半岛,以及雷州半岛,香港附近岛屿是连成一片的,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类被称为亚洲古生人种。岑家梧认为,当今南洋群岛的土人,印度支那半岛的泰人,以及海南黎族,都是这一地域古人类的共同后裔。
第二,北来说。
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林惠祥首先提出黎族族源与古越族有关的观点。稍后,罗香林经过详细论证,也得出黎族与古越族中的骆越有关的结论。他认为,骆越原先居住在今越南、广西及粤西高、雷一带,自殷周至春秋战国,才开始向南渡过琼州海峡进入海南岛。这一观点得到国内众多学者的赞同,成为黎族族源研究的主流观点。20世纪50年代以后,包括刘耀荃、练铭志在内的许多学者根据历史文献、语言学和民族学的资料,以及考古的新发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黎族族源进行了持续的研究,使得北来说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这里简要概述其证据。
语言学的证据。黎族有统一的语言——黎语,它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与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语等有较密切的亲属关系。这表现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一系列共同特征。比如,声母简单,韵母复杂; 每一个音节都一定有一个辅音起头的声母,没有真正元音起头的音节;声调和声母的关系比较密切等。语法方面,合成词中一般中心词在前,修饰成分在后。黎语与百越其他民族同源词甚多。
考古学的证据。20世纪新中国成立后,海南岛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址和遗物。石器以有肩石斧和有段石锛为主,以及一定数量的大型石铲; 陶器有夹砂粗陶、泥质陶,陶器纹饰有对角线、米字纹等几何印纹。这些原始文化,与广东和东南沿海地区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同属一个文化系统且具有较大的地区特色。这一考古学的区域分布,与文献记载的古代越族的分布大致是相符合的。
地名学的证据。广东的西南部和海南岛,有着许多相同而罕见的地名,如那某、罗某、多某、扶某、过某、牙某、获某、陀某、打某等,都是从壮侗语族各语言音译或意译过来的,如壮语称田为“那”,黎语称村子为“抱”“番”,称水为“湳”,称溪水合流的地方为“牙”等,而且这些地名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同时在两广广大的汉族地区尚有大量保留。
民族文化的证据。这一点的证据最为丰富。如断发文身、干栏建筑、鸡卜、铜鼓、不落夫家等,在黎族和百越后裔其他民族之中都具有悠久的传统。特别是洪水神话中“洪水过后,兄妹成婚”的情节,在西南的壮侗语族各民族中也普遍流传。
体质人类学的证据。2001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了一个基因研究结果。国家“863”计划——中华民族基因课题组通过采血基因分析,发现海南岛的黎族和台湾的阿美人、泰雅人、布农人、排湾人与浙江河姆渡古代百越人的祖先的Y 染色体类型一致,而不同于南太平洋各族的复杂类型。这一科学研究成果有力证明了黎族与古百越的血缘关系。
第三,多源说。
刘咸认为,黎族的族源除部分为南来的之外,还有部分是从北方来的,刘咸把汉族也算一源。刘咸在其《海南黎族起源之初步探讨》中说:“现今黎族之来源,似非一源而为多源,至少有两个主要来源。”这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是上述的哈黎、润黎源于东南亚的正马来人,另一个是杞黎和美孚黎源自大陆的掸族。此外,黎族还源于汉族和南洋群岛各族,甚至有矮黑人(Pygmy俾格米人)。
多源论者的问题在于,把黎族形成过程中的源流、主次没有分开。在黎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因素,使其文化表现出融合性与丰富性,而后来的因素,并不能视为黎族之源头。
黎族源于古越族的一支,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吸纳或融合了其他民族乃至种族的成分。
汉族。宋、元以后,汉族入海南岛人数颇众,宋以商人、农民为主,元以戍守或屯田的士卒居多。他们当中不少人深入黎地,与黎杂居,最后融合于黎族。汉族宗教文化的内容形式通过这个渠道传入黎族地区。
壮族。宋元时期,在今海南岛北部的临高县全县和儋州、澄迈等市县及海口市郊等部分地区聚居着相当数量的壮族,约于元末明初,逐渐融合于汉族,成为汉族的一个族群“临高人”。“临高话”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学者们通过研究之后认定临高人为壮族之后裔。
回族。据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海南回族融合于黎族者有如下实例:陵水县英州镇加卜村有蒲姓回族31户,其中17户改为符姓(当地黎族的大姓),与黎族认同。由三亚市荔枝沟镇迁至陵水县林旺镇吉田村的80余户蒲姓居民,民族成分全部由回族改为黎族。
马来人。人类学家林惠祥根据马来人的语言、文化、体质特征和史前遗物等,论证史前时期就已到达东南亚地区的古越族先民与马来人有同源关系。再后来,新加坡学者以东南亚、太平洋岛屿的人种成分和文化特质与中国南方人种和文化多处契合,也得出与林惠祥相似的结论: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史前人类来源于中国大陆。
矮黑人。在距今约4500年前,华南古越族到达东南亚之前,东南亚一带普遍居住着属海洋尼格罗种的矮黑人。矮黑人具有矮小、卷发、身黑、鼻宽和体毛发达等体质特征。古代典籍多有关于广东昆仑奴或鬼奴的记载,就是矮黑人。黎族许多地方流传有关“族栈”(有的记载叫卓占)的故事。“族栈”样子像人,但容貌丑陋,身材矮小。他们聚族而居,住在岩洞里,不识耕稼,靠采集和狩猎为生。他们孔武有力,常把黎族的小孩掳去吃其脑浆。后来黎人不堪其扰,便用火把他们全部烧死在岩洞里。这一传说与台湾高山族相似,应该不是偶然的。这可能是矮黑人在黎区生活过的心理记忆。20世纪有人类学学者从事黎族指掌纹的研究,结论是:历史上存在着黎族和某些黑色人种混血的可能性。
族源的复杂性,造成了黎族原始宗教文化的复杂性。
【注释】
[1]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于锦绣:《简论原始宗教的形式、内容和分类》,《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 于锦绣:《论原始宗教的基本概念》,《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于锦绣:《论原始宗教的发展》,《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2]于锦绣:《原始宗教的几个问题》,《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第53页。
[3]于锦绣:《原始宗教的几个问题》,《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第53页。
[4]于锦绣:《原始宗教的几个问题》,《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第53—54页。
[5]于锦绣:《原始宗教的几个问题》,《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第54页。
[6]于锦绣:《原始宗教的几个问题》,《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第54页。
[7]于锦绣:《原始宗教的几个问题》,《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第57页。
[8]于锦绣:《原始宗教的几个问题》,《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第59页。
[9]于锦绣:《原始宗教观念的发展及其表现形式》,《思想战线》1985年第5期,第74—75页。
[10]于锦绣:《原始宗教观念的发展及其表现形式》,《思想战线》1985年第5期,第75页。
[11]于锦绣:《原始宗教观念的发展及其表现形式》,《思想战线》1985年第5期,第77页。
[12]于锦绣:《原始宗教观念的发展及其表现形式》,《思想战线》1985年第5期,第77页。
[13]此处主要参考练铭志:《关于海南黎族族源之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高泽强:《黎族族源族称探讨综述》,《琼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4]这里,有一个名词需要解释一下:马来人。马来人与马来西亚人并不是一回事。马来人也称马来族,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马来人指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岛国各民族的总称,通用南岛语系(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诸语言。狭义马来人系指居住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仍以“马来人”为族称的居民,使用马来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狭义马来人也称正马来人、正马来族或印度尼西亚族。一般所说的马来人或古马来人、马来民族系指广义马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