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传说中的巫术文化内涵
三月三节日的文化,并非黎族所独有,“三月三”是中国南方许多民族的民族节日,与中国古代的三月上巳节有渊源。在当代,广西与海南,每年三月三是地方性重要节日,这一日,公职人员放假,政府和民间都举办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
王羲之有《兰亭集序》,里面所写的就是上巳节的活动。这里不专门追溯黎族三月三与汉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也不展开讲黎族三月三节日中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如祭祖、饮酒、恋爱、服饰、音乐、舞蹈等,这里准备从黎族三月三为题材的民间故事中,挖掘其中所隐藏的丰富的原始宗教文化。
(一)人类繁衍中的巫术
黎族现存的三月三传说故事,有若干种版本,分布于不同地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黎族有五大支系,哈黎、杞黎、润黎、美孚黎、赛黎。就三月三的节日传统而言,新中国建立后,民族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只有美孚黎的三月三一直延续这一节俗,别的支系则少见。那是否说明黎族之中,只有美孚黎过三月三,其他支系没有这个节日呢? 肯定不是的。通过三月三传说故事版本流传的不同地域可以看出,既有在美孚黎所聚居的东方市流传,也有在杞黎所居住的五指山地区流传,其文化内容大同小异。我们相信,随着黎族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不同支系之间三月三节日的相关问题,当会有更多的解答。
这一故事的基本文化主题就是人类的繁衍和农业的生产。这正是农耕文明中有关人类生存的两个基本主题。围绕着这两个基本主题,融合了原始宗教、洪水神话、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祖先崇拜、巫术文化等文化因素。
海南省东方市流传的“黎族三月三”的传说,以人类种族的繁衍为中心。这则传说的故事大意是,在远古时代,发生了空前的大洪水,平原、山岭、大地上的一切都被淹没了。其中有兄妹二人,天妃和观音,他们抱住了一个巨大的葫芦,随着洪水漂流,一直漂流到海南岛昌化江的燕窝岭,一棵大榕树把他们卡住了。过了不久,洪水退去,这时他们发现,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他们决定分头寻找亲人,寻找人类。兄妹二人在临行前约定,一年后的三月三回到燕窝岭再会。但是他们走遍了天涯海角,依旧不见人烟,这样他们只能互相依靠,一年年度日,岁月渐渐老去,人种灭亡的危机感袭来。妹妹为了繁衍后代,偷偷在脸上刺上花纹,改变容貌。这样,骗过哥哥,兄妹二人成婚。此后,他们带领子孙,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当天妃与观音去世以后,黎族人民为了纪念他们作为黎族祖先的功德,在每年三月三举行祭祀庆祝活动。因此,三月三成为黎族男女定情的日子。
从当代人的价值观去看,故事是荒诞不经的,完全不可信。但是在民间文化中,在全世界范围内,许多民族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记录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早期,比如所谓的三皇五帝,也都是传说中的人物。上面这则传说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大洪水、兄妹婚、文身、天妃与观音。我们依次来看:
第一,大洪水,并非黎族所独有,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著作《〈旧约〉中的民间传说——宗教、神话和律法的比较研究》中,很早就考察了全世界范围内普遍流传的洪水神话,所以,诺亚方舟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中国远古时期,就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华中师范大学的陈建宪教授,对我国流传的433篇洪水神话故事做过精彩的分析,这篇论文题名《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与分布》。而黎族的这一类型,属于古百越文化体系,与壮族、侗族、布依族等洪水故事属于同一类型。
第二,兄妹婚。乍听之下,难以接受,但这确实是人类社会早期曾经存在的一种血缘婚。从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都深刻论述了这一现象。就大量的人类学、民俗学材料看,这是世界范围的文化现象。汉族的老祖先伏羲与女娲,在汉代的传说中,就是一对兄妹夫妻,汉画像石中,有他们兄妹相配的图像。古代的汉文典籍中,也多记载人类发生洪水之后,人类面临灭绝时,兄妹二人成婚的难题。那解决难题的方法是多样的,有占卜、有上天的指示,而在黎族这里,则是通过文脸的方式解决。文脸属于文身,是黎族文化一种特有形式。王献军教授有《黎族文身——海南岛黎族的敦煌壁画》一书,对于黎族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做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对于文身的功能,有若干种说法,有追求美、氏族的标志、图腾符号、巫术力量等,而在这则三月三的传说中,文身无疑应是祖先的标志。学者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黎族不同的支系,其文身图案都不相同,而且据一些老辈的黎族妇女讲,在早年的时候,每一个女性都必须文身。否则死后到达另一个世界,祖先不相认。有的在生前没有文脸,去世以后,也要用黑灰在脸上勾出图案。这里,我们不展开讨论。需要强调的是,文身作为族群的符号,这一文化现象,已经成为黎族历史。至于当代时髦青年男女的文身,是另一回事。
第三,天妃观音的名称。这名字令人费解。实际上,这是汉族宗教文化影响黎族宗教的结果。天妃即天后,也就是妈祖,发源于福建,是在全国沿海地区广泛信奉的神灵,也有世界性的意义。中央电视台几次播放电视剧《妈祖》。有位华人甚至说,西方世界,有华人的社区就有妈祖庙。然而,妈祖怎样与黎族发生关联呢,这与海南移民文化相关。海南岛内的汉族都是外来移民,其中,福建、广东移民居多,当他们移民一处,必定把他们原来的民间信仰,携带到新的地方,生根发芽,得到传播。而这一则三月三传说流传的东方市,是福建籍移民的聚居地。在这里汉族与黎族杂居,经过几百年的磨合,他们彼此借鉴对方的文化,对原有的传统进行丰富和补充。妈祖是道教文化的东西,是女性神灵。而在黎族的传说中,把她的性别都改变了,成为男性,而且与佛教的观音菩萨成为兄妹。文化的传播与融合真是一个奇妙的现象。
这则简单的三月三传说,容纳了丰富的巫术文化内涵。这说明,黎族文化在很多方面都不是孤立产生的,是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逐步形成的。尤其与汉族文化密切相关,属于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与世界文化声息相通。
(二)祈雨巫术
另一则流传于保亭地区的三月三来源的传说则以农业生产为主题。这一则传说的故事大意是:在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遭遇了多年罕见的旱灾,河里的水都干枯了,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山上的野菜也都采光了。正当人们度日如年的时候,槟榔寨里一位叫亚银的小伙子,告诉大家一个离奇的梦,说他昨天梦里遇到一只百灵鸟,鸟儿告诉他要想平息旱灾,必须爬到七指岭的峰顶抓住它。为了族群的生存,亚银决定冒险一试。他准备了旅途必需的物资,便向七指岭进发。由于干旱,旅途中他需要克服食物短缺带来的困难。他越过九十九座山,蹚过九十九条河,历尽艰辛,终于登上了七指岭的顶峰,但是却不见那只百灵鸟。于是,他吹起心爱的鼻箫,随着悠扬的音乐之声,一只美丽的百灵鸟从空中飞来,站在离他不远的大石上。亚银准备捕捉这只鸟儿的时候,它却不见了,站在面前的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于是,亚银就带这位姑娘回家,成为他的爱人,给她取名叫邬香。邬香多才多艺,聪明伶俐。白天与大家一起劳动,晚上为大家唱歌跳舞,欢乐的音乐夜夜响彻星空。说来奇怪,从此以后,甘霖普降,万物复苏,山岭大地重新披上了绿装。
但是好景不长,邬香被当地的恶霸盯上了,乘亚银不备,派人将邬香抢走,作为小妾。当亚银得知消息,好似晴天霹雳。他单枪匹马前去营救他的爱人,克服重重困难,斗智斗勇,射死了恶霸,救出了邬香。旱灾解除,恶霸被消灭,当地的黎族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这个时候,亚银与邬香化作了一对百灵鸟,一起飞走了。这一天正好是三月三。
我们注意到,黎族的这个民间故事由两个基本情节构成,征服大自然和反抗社会压迫。黎族人民征服自然和反抗压迫的献身精神在这则故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这个故事有几个关键词:干旱的解除; 化鸟。我们依次解读。
一、干旱的解除。故事中,消除干旱的方法是男主人公梦中得到的暗示,找到那只百灵鸟,而那只百灵鸟却变作一位姑娘,成为男主人公的妻子。当他们成双配对,过上幸福生活时,雨从天降,干旱解除。我们看,男女之间的婚恋结合与天降大雨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这个关联就是巫术思维。古人认为,当天气干旱时,是由于天地之间的阴阳不调和导致的,而这个阴阳不调和的主要内容就是人间男女、夫妻的不调和。我国古代典籍中就多有相关之记载。如《礼记·郊特牲》:“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19]《大戴礼》:“天地之气和即雨。”[20]天与地交合,才能化生万物,也才能产生雨水。天地交合的形成,是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气与地气在空中合二为一。这是古人根据地的水气上升与天上的水气汇合成云气,云气变化成雨水的现象所得出的认识。在有关天与地的交合的观念中,天被当作了男性的一方,地被当作了女性的一方。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称之为交感巫术。我国西汉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大师董仲舒,他所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与此类似。他把人身的器官与天象星辰一一对应比附,社会的某些反常现象会在大自然那里得到某种感应,显示出某种征兆。天旱就是其中之一。董仲舒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干的。董仲舒《春秋繁露》说:“四时皆以庚子之日令吏民夫妇皆偶处。”[21]《路史·余论》引董仲舒《祈雨法》说:“令吏妻各往视其夫,到祈雨而止。”[22]这都是董仲舒给皇帝出的办法。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有些少数民族中,在20世纪50年代,举行求雨仪式时,还会跳一些表现男女交媾的舞蹈,唱相关的歌词。实际上,这种求雨巫术是世界性的现象,在弗雷泽的《金枝》中,也记录了若干类似巫术。我们这里就不再举例了。黎族三月三的这则故事中只是把这种巫术形式做了一个更为含蓄的表达。民间创作,其逻辑之关联,常常不是随意而为的。
二、化鸟。这则故事的最后,男女主人公双双化为鸟儿飞走了,与梁山伯祝英台的化蝶何其相似,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的结局几乎完全相同。只不过这则故事是主人公胜利后的化身,后两则故事则是悲剧的结局。我们这里要指出的是,民间故事中的化鸟结局,已经成为黎族民间故事的一种固定模式。在黎族民间故事中,有二十多篇都是人类化鸟的结局模式。其中有的与农业生产相关,主人公化为鸟儿,给百姓带来种子,提醒老百姓及时播种粮食。有的表现家庭的亲情关系,或者是儿子化为鸟儿懊悔地呼喊着母亲的名字,因为他曾经对母亲不孝; 或者是母亲死后化为鸟儿,不停地寻找自己的儿子; 或者是弟弟化为“哥喂鸟”思念呼唤不幸死去的哥哥。有的表现反抗家庭的虐待,“甘工鸟”则是女儿不堪忍受继母的虐待,化为自由的鸟儿飞走; “叫号鸟”则是欺负弟弟的哥嫂最终受到惩罚,化为“叫号鸟”不停地哀鸣乞求。有的是追求幸福的爱情,化身为鸟,惩治恶人。
黎族的化鸟传说这么多,这么丰富,不是偶然的,如前所述,与黎族对鸟的崇拜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