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之类型

第二节 图腾之类型

图腾之类型,按其社会属性划分,一般分为氏族图腾、胞族图腾、部落图腾、民族图腾、性别图腾、家庭图腾和个人图腾等七种类型。

对黎族图腾的社会文化类型划分充满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原始社会自然发展充分的部落组织早已解体。黎族尽管有父系氏族公社的遗留形态,但这一依据异常有限。故此处只能就七种类型,并结合黎族图腾实际情况做一初步分析,重点从自然类型方面展开比较研究。

氏族图腾,这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尊奉的图腾,它是各种图腾类型中最普遍、最主要的图腾,是延续时间最长、作用最大、最为稳定的图腾。黎族之图腾大多数属于这一类。氏族图腾分为母系和父系传承两类,黎族已为父系社会,其图腾之遗传主要是以父系代代传递的。但从其若干图腾神话看,早期应是按照母系传递的。如白沙润黎的“纳加西拉鸟”的传说,琼中杞黎蛇卵孵化黎母的传说,乐东哈黎竹丛生人的传说,其图腾均与女性祖先直接关联,留下了母系文化的影子。氏族通常只有一个图腾,但在较晚的时期,出现了一个氏族崇奉多个图腾的现象。在黎族中,一个氏族多个图腾的现象不明显,但一个支系有多个图腾则为普遍现象。就民族调查的资料看,假设一个合亩为一个氏族公社,他们对于其图腾已不甚了然。但也并非没有,三亚市哈方言的台楼村,其祖先传说中就有关于蛇、鸟、石等图腾的因素,如此而言,黎族一个氏族拥有多个图腾是存在过的。同一氏族图腾的成员之间严禁通婚,黎族保留着图腾名号的族群尚严格遵循了这一图腾制度。可以说,这是黎族图腾文化衰落之后,遗留下来的部分尚持续发挥其社会功能。

胞族图腾,根据民族学资料,一个部落往往分为两个胞族或半族,两胞族之间互为婚姻[4]。在世界范围内的近现代各原始民族中,胞族图腾大多只保留了图腾名称和图腾神话。在黎族中,胞族图腾难觅其踪。但我国古代有胞族图腾,据《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所述,鸟为少昊氏部落集团的图腾,其下分为五鸟(凤鸟、玄鸟、百赵、首鸟、丹鸟)、五鸠(祝鸠、鴡鸠、鸤鸠、爽鸠、鹘鸠)、五雉和九扈四部分。从其上有部落,下有氏族来看,此四部分为四个胞族组织。

部落图腾是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尊奉的图腾。黎族原始社会时期当存在部落组织。在近古以地域和血缘结合存在的“峒”,近似于部落,大峒下有若干小峒,小峒下有若干村,但这已经是古代国家统治下进入行政管理体系的组织,当由部落演化而来。部落图腾似乎可与黎族之五大方言对应,在各支系较为普遍的图腾种类似乎可认为是部落图腾,比如雷、蛇、犬、鱼、鸟,出现频率高,分布较广,获得的认同度高。

民族图腾,是全民族共同尊奉的图腾,它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如狼为突厥图腾,白天鹅为哈萨克族图腾,虎为彝族之图腾,龙为汉族之图腾。黎族之图腾,无论在汉籍古文献中,还是在口头传说中,似乎未见有各个支系共同尊奉的图腾。如依据汉籍最早记载,当以蛇为是; 如以神话传说流传之广,当以犬为主; 如以尊崇之普遍,当以牛为主; 如以神之地位论,雷神为是; 文身中普遍存在蛙图案,亦可奉蛙为主。梁庭望认为蛙为壮族先民部落图腾,当西瓯人统一岭西各部后,他们的图腾也就上升为民族保护神,成为全民族共同尊奉的图腾。民族图腾是历史地形成的,如人为指定民族图腾,必难久存。20世纪90年代,在位于杞黎腹地的五指山市,一位雕塑家在市内塑一犬形人像,以作为黎族图腾文化标志,结果招致黎族群众的激烈反对,后终被拆除。杞黎聚居的五指山地区流传人犬婚之神话,但当地人民依然不能接受以犬为图腾祖先的观念。因受汉文化之影响,犬在人们看来,摇尾乞怜、仰人鼻息,作为祖先而崇拜是难以接受的。

性别图腾,或称两性图腾,即部落成员崇奉各自的氏族图腾之外,男女分别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性的图腾,性别图腾主要存在于澳大利亚的原始部落中间,我国各民族中,性别图腾尚无明确之发现。黎族也未见明确之记载。

家庭图腾,每个家庭除了尊崇氏族图腾等公共图腾外,还以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作为自己的家庭图腾。这一图腾的产生当晚于氏族图腾。三亚台楼村黎族之图腾可作为家族图腾的类型。四百多年前,黄姓始祖创立本村,后因发生重大灾祸,在蛇的帮助下,其种族得到了繁衍,故奉其为恩人,代代禁食[5]

个人图腾,是个人所尊奉的图腾,它与氏族图腾的差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氏族图腾是公共的,而个人图腾是私有的; 二是氏族图腾代代相传,而个人图腾一般不传给后代。黎族没有个人图腾之印迹。汉族的十二生肖有个人图腾的烙印,可以说是个人图腾和民族集体图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的产物。

何星亮教授云:“许多民族或部落只有氏族图腾而无其他图腾,或历史上曾存在多种图腾,但遗存下来的只有氏族图腾,其他图腾或由于历史的原因而踪迹全无,或仅仅是局部地区所独有。因此,在近现代残存图腾文化的民族中,大多只存在一种或若干种图腾的类型。”[6]

按图腾之自然属性划分,海南黎族有动物图腾、植物图腾、非生物图腾三大类。此部分重点展开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