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之起源

第一节 图腾之起源

研究一种原始文化现象,必先探求其源头。图腾之起源,是图腾文化诸问题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2]。对于只留存图腾遗迹的黎族而言,追溯起源头是不可能的,而图腾的起源与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却有其一般规律,黎族亦不能例外。何星亮教授在《图腾的起源》一文中,通过讨论世界上各派学者关于图腾起源的十种代表性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认为,他的研究成果可以借用来从理论上认识黎族图腾的起源。

其论述撮要节录如下:图腾文化丛系由多种文化元素组成。如图腾观念、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外婚、图腾仪式、图腾圣地、图腾圣物、图腾魂、图腾文学和图腾艺术等。通常,每一种文化丛都有一个中心观念,它使得文化丛的其他元素具有一种内聚力。在图腾文化丛中,这个中心观念就是图腾观念。它不仅是核心的元素,而且是最初的元素,其他观念都是由这一观念衍生的。图腾观念又分图腾亲属观念、图腾祖先观念和图腾神观念三种。而最早、最根本的是图腾亲属观念,后两种都是在前一种的基础上产生的。印第安语totem 一词源于ototeman,其义是“我的亲属”,近现代以来大量的民族依然把图腾作为群体的血缘亲属,并用“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的称谓称呼图腾。后来,随着社会和思维的发展,原始人开始寻找自己的来源。于是,他们误以为图腾就是自己的祖先,便产生了图腾祖先观念。至原始社会后期,人的思维进一步发展,意识到人与动物、植物有很大的差别,它们既不是自己的亲属,也不是自己的祖先。但由于原来的图腾亲属和祖先观念根深蒂固,图腾便演变为氏族、部落或家庭的保护神。因此探讨图腾的起源,就要从探讨图腾亲属观念的起源入手。

何星亮教授认为,从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的资料来看,它发生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人们对自然的无知,其中主要有社会和思维两方面的因素。学术界普遍认为,最早的图腾是动物,这表明图腾发生于原始狩猎的经济基础之上,其观念发生的另一社会因素是原始集体主义。早期图腾崇拜的特征之一,即某一群体的所有成员把某一种动物的所有个体都作为亲属,并像对待亲属一样对待他们[3]。黎族在20世纪40年代之合亩制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完全是集体主义的,共有土地、共有主要生产资料以及生活资料平均分配,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在亩头组织下统一进行。这是符合图腾产生的这一社会基础的。

图腾的第二基础为思想基础,图腾信仰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把人和动物混同起来。人类早期的低级思维,法国的列维·布留尔称其为“先逻辑思维”。这一思维的总规律是相互交织的“混沌律”,其基本特点是主观和客观混同为一,幻想和现实不加区分,这正是图腾观念发生的思维基础。混沌律首先表现为原始人不能区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把人类群体和动物群体混同起来。基于这种认识,他们认为,人可以与周围的某种动物结成友好联盟。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原始人只可能把这种联盟的性质解释为血缘关系。其次,相互交织的混沌律还表现在人与动物的混同。原始人之所以把动物当作自己的血缘亲属,一是因为人与动物在形体上、生理上近似,二是因为人和动物都有鲜血。

在图腾产生的基础上,何星亮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图腾发生的直接动因。他认为,图腾发生的原因是原始人出于求安的心理动机。在洪荒远古时期,原始人的生存条件极为险恶,他们除了时常受到饥饿的困扰外,猛兽、疾病、产妇分娩、灾害等都会轻易地吞噬他们的生命。原始社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增长率的人口生产模式,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原始人生存条件的严酷。面对随处存在的死亡威胁,特别是猛兽的侵袭,为了在生存斗争中幸免于难,原始人除了采用积极的方法来抵御各种威胁之外,还采用一种消极的方法来求安。这种方式不是跪拜祈求,而是认亲。黎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又是怎样呢? 有些论者认为,热带雨林的丰富物产一年四季源源不断,为海南岛的先民们提供了持续的食物来源,而且气候舒适,他们的生活是自由安逸的。这是一种想当然的武断,相对于寒带、干旱荒漠地区的原始民族而言,黎族先民的生存环境是相对优越的,但不可估计过高。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中外学者、旅行家陆续进入海南,对黎族进行了多次的调查研究。据他们的描述,其生活是相当贫苦的,各种疾病严重困扰着他们,食品之单调与匮乏也是惊人的。注意,这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状况。试想,几千年以前,生存环境更为严酷。与比邻的动物结为亲属,寻求生命的保护与生活的保障,当然也会成为黎族先民的选择。

原始社会亲属关系不受血缘关系的限制。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不管是否认识,也不管是哪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只要双方情愿,便可缔结亲属关系,把他列入与群内成员相应的亲属范畴,并以相应的称谓称呼。基于此一结亲原则,原始人相信,与动物缔结亲属关系,同与其他民族或部落的人结为亲属,同样是可能的,而且可以获得同样的益处。他们以幻想的、一厢情愿的方式与某种动物缔结亲属关系,相信这种关系一经确定,自己便可受到他们的保护或获得他们超人的力量。关于原始社会亲属关系不受血缘限制的习俗,在海南黎族合亩制地区也有残留,即“龙公”与“龙子”,其他合亩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可以拜另一合亩之长者为“父亲”,并享有亲属的权利与义务。需要说明的是,受阶级社会之影响,其关系已经具有了半奴役之性质。再例如毛道乡之黎族,视猫为祖先,称猫为“祖父”“祖母”,猫去世需要举行葬礼。与此同时,原始人由图腾亲属观念滋生了图腾同体化现象。图腾民族或以图腾皮毛制作衣服,或拿羽毛、树叶等装扮成图腾姿态,或用布和其他材料制成图腾形状的头饰和鞋等,或模仿图腾体肤而断发文身,或把头发结成各种形状以象征图腾,或模仿图腾动物的唇齿而镶唇或毁齿。所有这些都是表示自己与图腾同类,都是为了使图腾易于辨认,以确保自身安全。黎族文身中的蛙、蛇、鸟等图案即是图腾的寓意,但还有许多曾经的图腾没有被表现出来。

图腾禁忌也是认动物为亲属的一种表现。在原始公社中,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父母有抚养、保护儿女的义务,而子女则有尊敬、赡养父母的责任,并不得以任何方式伤害父母,同时也不准别人加害于父母。在这种亲属观念的基础上,原始人既然把图腾视为自己的亲属,希望图腾履行父母或兄弟的职责,那么作为“儿女”或“兄弟”的图腾成员就自然像对待父母或兄弟一样尊重图腾动物,不但自己不能伤害、杀死他们,而且还应尽力保护,防止被他人杀害。这样便产生了图腾禁忌,黎族的图腾禁忌主要是食用禁忌,如对蛇、犬之食用禁忌。

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选择不同的图腾,由其生活的自然环境所限制决定。但选择何种生物和非生物为图腾,又有其直接动因,主要是基于求安的三方面的感情:因威胁而恐惧,因受益而感激,因惊叹而羡慕。第一是因恐惧而选猛兽恶虫为图腾,如黄帝部落各氏族分别以熊、豹、虎为图腾,西北各族多以狼为图腾,西南以虎、豹、蛇为图腾。黎族选择蛇、豹为图腾,当以此情感为动因。第二是因感激而选择,当某种动物或植物有功于人,人们就会对它产生感激之情,认为它像自己的亲属一样,于是便把它认作亲属或祖先,希望它永远帮助自己,保护自己,此动植物由此成为图腾。黎族有些支系的蛇图腾是因蛇救护民族祖先而产生,葫芦瓜则在大洪水之后成为人类的救生工具而被视为图腾。第三是羡慕,某些动物具有人类所不具备的特殊能力,比如飞翔的鸟,游动的鱼,能够感知天气变化的青蛙,日、月、风、云和永恒的石头都是人们钦羡的对象,人们希望自己能够获得这些非凡的能力,故奉其为图腾。黎族的蛙、葫芦瓜、鸟、风、石头、番薯、竹等图腾皆属此类。

总之,黎族图腾之起源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其所处的热带亚热带海岛环境,使得其图腾信仰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