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的神箭”中的巫术内涵及其历史意蕴
百越后裔诸民族普遍具有竹图腾信仰,历史久远,积淀深厚,因此衍生一种与之相关的造反英雄故事类型——“早发的神箭”,蕴含着丰富的巫术文化。
黎族共有详略不同的异文九篇,其中六篇都是地名传说。《烧仔山》《落笔洞》《船岭的传说》《皇帝洞》《杨都总》《浅拉嘎》,此外尚有一篇《杀皇帝》,一篇历史人物传说《李德裕治贼》,还有一篇英雄史诗《帕隆》,正在整理之中。
此故事壮族亦有《莫一大王》《简宜的故事》《独子王的传说》《蜜蜂王》《李铃仔》《龙恭王》《石览王》《神弓宝剑》,侗族有《吴勉》,布依族有《德者的故事》《金竹师的传说》,仡佬族有《竹生的故事》,京族有《田头公》,仡佬族有《稼》,毛南族有《覃三九》《莫六》,傣族有《布岗》。可见,此类型故事在各民族居住的不同地区,都有异文传播,特别是常常依据当地的地理环境衍生出不同的版本,但其核心大都是一个造反英雄失败的故事。如壮族之故事流传于贵港、浦北、百色、柳城、罗城等地,侗族《吴勉》的故事在侗族居住的贵州、广西、湖南交界地区都有流传。
此故事类型被丁乃通先生编为592“险避魔箭”型,刘守华先生称为“早发的神箭。”他将故事的梗概总结如下:
1.密谋取代皇帝做天下。(a)朝廷大臣想篡位; (b)风水先生发现了一处龙脉,想让自己的或他人的后代做天子; (c)某少数民族出于对汉族皇帝或土王的憎恨,想取代他自己做皇帝。
2.神弓神箭。他们用(a)竹子做成,(b)桃木做成,(c)用神秘法术炼成。只要箭一离弦即可穿透重重障碍射中皇帝,但必须在指定的日子和时辰射出才有效。
3.竹人竹马。主人公住地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竹林,当(a)神箭射中皇帝,(b)那位准备做皇帝的圣胎顺利出生时,竹林炸裂,竹中就会生出威武雄壮的兵马来帮他打天下。
4.提前发射。由于(a)主人公性急,(b)妻子和母亲的疏忽,(c)他人的有意破坏,未到规定时间就将神箭射出,或圣胎早产。
5.失败被害。结果神箭射到皇帝座椅或空中其他物品上,未能杀死皇帝,皇帝派兵征剿; 因时辰未到,竹林炸裂后竹人竹马均未成形,不能作战。主人公(a)用计逃脱,(b)被砍头,(c)尸体变成蚂蜂复仇,终于蜇死皇帝。
刘先生说,这是一个讲述主人公以神秘手段企图推翻旧王朝,改朝换代,自己做皇帝而未能成功,饮恨千古的悲壮故事。虽篇幅不长,却具备英雄史诗的气魄与风格,闪耀出夺目的光彩。记录成文的许多篇目,今天读来依然扣人心弦,发人深思[23]。
黎族流传在三亚、乐东、昌江等地的六篇地名传说都属于“早发的神箭”故事系列,然而都只是口头传播中的部分记忆,并非完整的故事形态。而且相对于典型情节元素,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异。我们此处只举故事较为全面的一篇以做说明,见其故事流传情况。
《落笔洞》。英雄的名字叫董公殿。他的母亲和外公在出海捕鱼时渔船被官船撞翻。外公去世,母亲被一位小伙子所救,小伙子是天上的神仙。二人同宿一夜后就离去。母亲怀孕三年才生下董公殿。他到九岁还不会讲话,十周岁那天上集市,突然开口要一条大鲤鱼。回家剥开大鲤鱼,里面有三支箭、一张弓、一把宝剑、三支笔和一台墨砚。宝剑上刻有“崖州董公殿”几个字。那时皇帝欺压黎民,抢掠财宝和女人,董公殿准备设计杀死皇帝。在前一天晚上睡觉前他告诉母亲,第二天早晨四时叫醒他。母亲问为什么,他不肯讲。一晚上,他不停地问母亲时间,母亲有点烦了。当听到鸡叫头遍就说时间到了(实际时辰未到)。董公殿取出弓箭,用力向北射去,利箭飞进皇宫射穿了皇帝的龙椅。皇帝发现箭上的名字,随即发兵捉拿董公殿。
董公殿发箭后,便将家中的谷子、粟子和玉米各量一斗,分别用三个水缸把他们浸起来,密封好。然后分别写上“三个月成士兵”“三个月成马”“三个月成兵器”的字样。可是不满三月,官军已登上了海岛。他把缸中的法宝倾倒在场上,变出了手持利刃骑马的士兵。然而由于时日未满,兵马力量不足。他们边打边退。母亲也被暗箭射死。他们被巨石挡住了去路,董公殿用最后一支箭射开石头,出现大洞,他们钻进石洞,再也出不来了。日久年长,变为石像。
较之壮、侗、仡佬等族之同类传说,黎族显得相当简略。但从各处传说中提取不同要素,发现壮、侗诸族故事中之相关母题,黎族也无不具备。下面我们依据情节复杂的造反故事去看散落在海南岛山水之中的故事碎片。通过这些晶莹的碎片,我们可以想象完整艺术品的辉煌灿烂与悲壮之美。
第一点:神奇的出生。《烧仔山》和《船岭的传说》中之神婴在母亲腹中即能说话,《落笔洞》怀孕三年,《浅拉嘎》怀孕两年三个月,仡佬族之《稼》怀孕三年六个月。
第二点:神奇的能力。《皇帝洞》中的神婴力大无穷,善飞腾跳跃; 《浅拉嘎》主角三天会说话,六天会走路,在摇篮中就能回答知府刁难之问题;《吴勉》中的主角一出生会言语,三岁满山跑,五岁会骑牛; 《稼》中的主角三月会走路,五月会讲话。
第三点:箭射皇帝的原因是为父报仇,造反者都没有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皇帝洞》为父报仇,《浅拉嘎》为父报仇……《吴勉》《莫一大王》和《稼》皆同此因。
第四点:得到神奇的弓箭。黎族故事中获得宝物是由于哑巴的孩子突然开口说话要买大鲤鱼,剖开鱼肚取出神兵(《杨都总》); 《稼》是用水中的犀牛神毛变化(犀牛为父亲的灵魂所化); 《莫一大王》也是在水潭见到父亲所化的神牛,神牛赠宝珠,主人公吞下肚中获得神异力量; 《吴勉》是炼了七七四十九天; 《皇帝洞》是拿旧犁头炼制。
第五点:用神奇的赶山鞭(竹子所制)赶山挡官兵(《吴勉》),黎族缺少这个情节。当为情节遗失,黎族地名传说《七仙岭》有兄弟二人赶石造岭之情节。
第六点:主人公受招安在京做官(或本来即京中官员)(《莫一大王》《田头公》),骑飞马或穿飞靴朝出暮归,在京城和家乡来回穿梭,被皇帝发现抓捕。黎族无此情节,其余各族亦不一定有,或为在原故事基础上的增扩。
第七点:早发的神箭。黎族的各地传说虽残缺不全,但这个核心情节皆保留了下来,射神箭的都是神婴或神童(有的一出生即射箭)为黎族所独有(估计受到在黎族大量流传的怪异儿故事之影响)。造反英雄叮嘱母亲在夜间指定时间叫醒他,但时间往往提前。有的是因为神婴不停地问,母亲烦了,随口说时间到(《船岭的传说》); 有的说是母亲报仇心切,提前叫醒儿子(《皇帝洞》); 《吴勉》则是因为黄鼠狼打翻了铜锣,引起了鸡鸣提前(著名的《莫一大王》无此情节)。神箭射出,射中皇帝的龙椅。皇帝发现箭上刻有造反者的名字,随即发兵捉拿。
第八点:提前用法术造下的神兵因时间问题失灵。前举《落笔洞》造反者在缸中炼的兵马因火候未到不能发挥应有之效力; 《莫一大王》中扎草人、种竹子制作神兵,因错过时机而失效; 《稼》中主人公用一根犀牛毛扎草人需49天; 《布岗》在竹节里养兵马,纸箱里有纸人纸马,天机泄露,时辰未到,法术不灵。
第九点:杀不死的英雄。莫一大王头刚砍下,就飞上了天空,张嘴对官兵哈哈大笑; 吴勉被砍下头,母亲连喊三声“我的好儿子吴勉”,立即复活;田头公被砍掉头,看监斩官走了,刑场无人,自己双手推起头安上去; 《杀皇帝》中之神童自己抓起头放在脖子上回家。
第十点:死亡的问题。《杀皇帝》中之神童回家问母亲:“砍了鸡头接在南瓜上能生吗? 割了葱头接在菜上能长吗?”母亲说不能。神童于是死去。莫一大王问村人:“树砍了还会发芽吗? 割了薯藤,薯条还会长吗?”得到肯定之回答。问母亲:“人头掉下来还会活吗?”母亲回答说不能,他随即死去。田头公问牧童:“牛吃了草还能再长吗?”问村姑:“韭菜割了还能在长吗?”问母亲:“鸡割了头还会再活吗?”得到否定回答后即死去。《布岗》中的傣王被埋在鹅卵石中始死去。
第十一点:死后的化身。最典型的是死后埋葬的地方长出神奇的竹子,为英雄灵魂所化。黎族之《杀皇帝》中神童死去,埋葬的地方长出竹子,竹尾飞起来插到皇帝的床上,边叫“杀皇帝、杀皇帝”。皇帝派的人听见竹内有人说话:“竹子裂开就去杀皇帝。”皇帝听闻火烧竹村。《李德裕治贼》中李德裕死后。葬在神蛙岭,墓上长有刺竹,竹子长老,破开有神兵。由于叛徒告密,刺竹砍不死,洒狗血,竹内冲出人马,与贼兵厮杀。《帕隆》中主人公死后生长出大刺竹,里面的神兵因敌人之破坏而未炼成。《田头公》却是完成了复仇的结局。主人公的灵魂化为竹子,皇帝出现,见到漂亮竹子,用来做轿杠,过桥时折断淹死皇帝。大体上,结局是悲剧性的。《莫一大王》和《稼》的人头没有埋葬,而是放在缸中修炼,也是因母亲的错误提前打开,飞出无数蜜蜂,飞到京城蜇了皇帝,但死不了人。这两篇故事化生是特殊的,英雄化蜂为黎族所无(莫一大王种竹炼神兵,而非死后幻化)。但我们联系前文可知,蜂在黎族的竹图腾神话中是一位引路的神灵。段成式《西阳杂俎》前集卷三七记载有“竹蜜蜂”,“好在野竹上结窠,窠大如鸡子”。则黎族以蜜蜂引路,壮族以人头化蜂,有其生活观察之依据。
“早发的神箭”故事是关于一位反抗英雄的悲剧,特色情节是竹神兵,是在竹图腾崇拜圈广泛流传的故事。刘守华先生云:“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不仅对臣民拥有生杀予夺的无限权力,还有根深蒂固的‘君权神授’的传统理念作掩护,被神圣的灵光所笼罩。反皇帝即‘大逆不道’,更遭‘天诛地灭’。而在我研究的这类故事里,想改朝换代,自己当皇帝的人是那么多; 甚至乡野小民,也胆敢萌发起兵打天下坐江山的野心。这种文化心态不禁令人惊愕。”[24]黎族之情节虽残缺不全,但其衍化出了多种形态,表现出了多种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如《浅拉嘎》由一位造反英雄演化成兄弟二人前仆后继,神婴被害,其弟长大后继续战斗,由于神婴所化的竹兵法力不足而失败。《皇帝洞》是兄弟二人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兄害弟,神童复仇。《杀皇帝》中神童是皇帝的外孙,《李德裕治贼》的主人公是历史上贬谪官员。特别是正在整理的史诗《帕隆》更表现了其历史文化传播的复杂性。
这些造反故事是与当地人民反抗的历史记忆血脉相通的。蓝鸿恩先生说广西壮族的此类故事“有一个特点,即流传这类故事的地方,都一定附会该地方的造反人物混合在一起,而这些造反人物,一定都是和该地土司老爷的姓氏一样的”[25]。这一故事在湖北、湖南部分地区流传,有“天子山”“天子坟”“天子洼”的遗迹,张家界关于向天子(向氏为地方少数民族豪酋家族)造反遗迹点将台、金交椅、解甲峪等。黎族之传说地点也有历史的依据。落笔洞已经考古挖掘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洞内即有人类居住,而且留存下丰富的遗物。昌江黎族自治县的皇帝洞也是一处军事遗址。皇帝洞位于昌江县王下乡牙迫村东的五勒岭,隔南尧河与牙迫村对峙。洞穴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可容纳万人。洞内有石柱、石笋、石钟等,姿态万千。最引人注目的是,洞口有一道石墙,高约3米,为古代防御工事。1984年,文物工作者在洞内收集了大量文物,有陶片、石刀、石斧,还有一副少年骨骼,经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26]。虽然无法证实神话传说与具体某一次历史事件的直接关系,仅从故事地点的考古发现即可断言,此故事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故事中主人公的姓名是较为模糊的,但我们回顾历史,在此故事流传的地方皆曾上演过轰轰烈烈的反抗压迫的斗争之壮烈悲剧。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从汉代以来,黎族人民对历代王朝的压迫之反抗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元明清三代之斗争尤为频繁而剧烈。云代苏天爵《建北时政事五》称:“海南黎蛮为梗,有司视为故常。”[27]如“早发的神箭”故事流传的三亚地区,在明嘉靖二十八年爆发了那燕和符门钦领导的大起义,声势甚大,东至陵水,西至昌化,七百余里阻绝不通。他们常据险以守,立排栅,挖壕堑,悬木垒石,以强弓利箭、皮盔角甲聚集山村,与官军周旋一年之久,后遭残酷镇压,5000多黎民先后被杀[28]。道光九年十二月崖州黎亚鸡起义,带有明确反封建剥削性质。黎西鸡病死后,张红顶、张西基继续领导反抗斗争,多次大败清兵,清廷震惊,导致雷琼道以下的总兵、知州、知府等大小官员均被革职。后两广总督李鸿宾亲自督战,剿抚并用,经历六年之后,战斗才平息[29]。那些声势浩大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斗争故事,对于经历过的人民是刻骨铭心的。战斗到哪里,“早发的神箭”故事就会以哪里的地理地貌为依据传播开来。《浅拉嘎》就明确记录了造反者攻打崖州城之事。武齐纠合青年练兵,即为攻打崖州城做准备,结果叛徒告密,崖州府官兵提前来包围村寨展开战斗。直接描写的就是农民反抗之事迹。
《皇帝洞》《将军石》《船岭的传说》等传奇故事,是黎族人民无数次大大小小反抗斗争凝成的篇章。
海南黎族还保存着更为古老的英雄史诗《帕隆》,据之可以探索此类故事的源头。
《帕隆》作为海南省黎族古籍整理项目,尚在进行之中。高泽强教授根据调查,对《帕隆》的主要内容做了简介:能够演唱全部完整故事的老人都去世了,现在只能根据不同人记忆的不同部分进行连缀整理,整部英雄史诗分为七个部分:教母智斗伟代; 守西瓜园得宝; 调教懒惰兄长; 初战告捷; 两族和亲; 被捕就义; 竹筒里练兵。据高泽强的《黎族长篇叙事——帕隆》,其基本内容简括如下。
《教母智斗伟代(国王或皇帝)》:
此部分形容帕隆幼儿时的神异之处,非凡之能。母亲下田插秧,将襁褓中的帕隆吊在大榕树下。皇帝路过,刁难母亲:“今天插了多少棵秧?”帕隆反问:“你来的时候马走了多少步? 留下多少脚印? 过了多少棵树?”皇帝气急败坏,要抓他,抓不到。(《浅拉嘎》中是知府刁难母亲,方法与此相同,神婴破之。)
《守西瓜得宝》和《调教懒惰兄长》:
母亲去世,帕隆受尽兄嫂的欺侮,十二岁看守西瓜园,用计骗猴子被尊为猴祖,然后偷走猴子的宝竹筒,要什么有什么。他用宝竹筒变出牛赠给村民。哥哥想致富,偷取竹筒,变出的牛瞎眼跛脚。哥哥砸烂竹筒。帕隆又将之变为鱼篓,鱼儿自动进入,哥哥效法却变出粪便,又把鱼篓烧掉。弟弟把鱼篓灰捏成团变为灵石,用来打猎收获颇丰。哥哥效法反受伤害,将其扔进水潭。帕隆设法寻找灵石,石头被大鱼吞下。有一个路过的妇人也要那条鱼,帕隆夺之,妇人淹死。剖开鱼肚,里面是一把闪亮的宝剑。(此为“狗耕田”故事之变体,在黎族民间故事中多有流传。核心情节都是竹筒变鱼篓,鱼篓变灰,灰变灵石,灵石变刀剑。但又各有差异,《一个怪竹筒》没有变刀剑之环节。白沙的一篇异文,哥哥在拿宝石打猎中失效身死,宝石消失; 五指山的《弟弟的奇遇》有大鱼吞石情节,老妇人抓住大鱼,水涨她吓跑。鱼没有剖开,而是直接变为姑娘,是狗耕田和螺女型的混合; 乐东的《三兄妹》中的竹筒是龙给的。最后鱼腹中取小刀,被雷公偷走,出现闪电。)
《初战告捷》和《两族和亲》:
为了预防死去的外族妇人之族人来复仇,帕隆组织村民练兵器,习骑射。外族果然来攻,他设机关,挥长剑,大败敌军两次。三十岁的帕隆未曾婚娶,外族以公主和亲。他过起了恩爱的三口之家的幸福生活。宝剑藏在梁上,公主不知。有一次无意中发现宝剑,在父亲的命令之下偷回本族。(“早发神箭”反抗皇权之主题此处没有,变成两族之血亲复仇。至于练习兵马,在《浅拉嘎》中武齐为准备为兄复仇,组织村中青年练习刀箭之术。)
《被捕就义》:
外族再次入侵。帕隆失去宝剑,失败被捕,刀砍、火烧、油煎皆无恙,反而害了敌人自己。最后敌人用黑狗血洒在他的身上,用一种草叶将他杀害。死后埋在大路边。(莫一大王与稼也是杀不死,狗血洒之,法术失灵。)
《竹筒里练兵》:
三年后,埋葬帕隆的那块地方长出茂密的大刺竹。外族官兵骑马经过,刺竹将其打下马,而且听到竹子中人喊马嘶、刀剑相击之声。外族国王派人砍竹不死。用三牲祭祀,再洒黑狗血,才逐个砍掉。最后一个大竹砍开,雷电交加,许多正在练习战斗之技的大人小孩死在竹中。如果晚一年,竹筒中将走出精兵强将。(时间的禁忌,与《浅拉嘎》近似,人马未成,《莫一大王》所种之竹亦功败垂成。)
我们看《帕隆》之故事与“早发的神箭”有若干相似相同的情节,而主题却非反抗皇权,是两民族之争战,又糅合了民间故事中的若干类型,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叙事体。第一部分已暗示了皇帝对帕隆的憎恶,后面却无回应。但是我们仔细剥离剖析,会发现《帕隆》深厚的历史渊源。
高泽强教授评论说:“几千年来,黎族人民在海南岛上休养生息,不断繁衍,《帕隆》的故事情节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民间千百年来口口传唱,当今我们所了解到的《帕隆》,可能与原先的《帕隆》已有些差异。但从七个部分的简单展开中看,里面涉及了稻作文化、渔猎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等等方面,它一方面反映了远古时代黎族人民为民族的生存勇于斗争的精神,一方面又体现出远古时代黎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生活方式; 既有神话般浪漫的色彩,又有英雄史诗般的悲壮。所以,这是一部全景式、全方位地向人们展示远古时代黎族人民一幅幅社会历史画卷的长篇故事,它应是我国少数民族口碑文献少有的以叙事为主、夹叙夹唱夹议的长篇故事。”[30]《帕隆》之故事还与贬谪文化、图腾文化结合在一起,使李德裕这位唐代伟大的政治家成为黎族的守护神。如前文图腾部分所述,李德裕化为竹神,保护黎族人民,明显是受到帕隆传说之影响。在一个人物被血亲神化以后,他已经具有了新的身份。
高泽强从古文献中发现了骆越的一段争战历史与《初战告捷》和《两族和亲》的部分情节的相似性,认为可以作为揭示黎族先民与安阳王历史渊源之重要佐证。我们循着这条线索往下追索。
这则文献是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七引《交州外域记》关于骆越的一段历史传说。传说云:“交趾未有郡县之时……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雒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侯。蜀王子因称安阳王。后南越王尉佗举众攻安阳王。安阳王有神人皋通,下辅佑安阳王,治神弩一张,一发杀三百人。南越王知不可战,却军驻武宁县。越遣太子名始,降服安阳王,称臣事之。安阳王不知通神人,遇之无道,通便去,语王曰:‘能持此弩王天下,不能持此弩者亡天下。’通去,安阳王有女名媚珠,见始端正,珠与始交通,始问珠,令取父弩视之。始见弩便盗,以锯,弩折,遂败,安阳王下船径出于海。越遂服诸骆将。”南朝宋沈怀远之《南越志》却说“越兵至,乃杀安阳王”。
两则传说差异甚多,高泽强教授指出四点,战争胜负之关键,一在神箭,一在神弩; 一以公主为间谍,一以太子为间谍; 一为失宝剑而亡,一为失神弩而败; 主人公结局一亡一逃。
需注意者,在“早发的神箭”故事和《帕隆》、李德裕的传说中多出现叛徒或奸细出卖之情节,受到安阳王公主无意中出卖了自己的父亲情节之影响。
差异虽多,不影响传说与历史之间深远的渊源。安阳王公元前257年开始统治骆越地区。据清徐延旭《越南辑略》引欧阳忞《舆地广记》云:“君长为骆王,臣佐为骆侯,设诸骆将,传十八世后,后蜀王子讨雒王,灭之,自称安阳王,居此。”安阳王统治之都城,据徐中舒《〈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王史迹笺证》,考证其位置相当于广西南部,越南北部区域。据考古发掘,都城具体位于今越南河内市东北方之东英县。“骆越地理位置位于今广西南部和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和海南岛以及越南北部。”[31]在安阳王在位之几十年间,海南属于其统辖之区。
《交州外域记》约成书于三国时代,其故事当是安阳王被灭之后其民族遗民造作出来的神奇故事,所谓神弩的神异之力自不必相信,但荒诞的情节却隐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这则传说在安阳王曾经统治的区域一直流传。到十五世纪,越南杂史《岭南摭怪》中记录一则《金鱼传》,当是《交州外域记》中传说之延续,抑或另一版本之延续。故事较之前者远为复杂,共分两部分,金龟助安阳王筑城和两王之交战。神弩之制作须以金龟之爪为扳机始成,金龟代替了神人皋通。安阳王失败,金龟驮其入海。公主羞耻而亡。越南后代民间传说《喇叭城的传说》沿袭《金龟传》而略有变化,其中神弓为龟甲所制,结局是安阳王杀死女儿后自杀。处于古骆越统治区的广西龙州县亦流传一则《神弓宝剑》之传说。神龟成为反面角色,是一个妖精,它的四脚可做弓箭之扳手。斗争双方成为骆越与瓯越,王子带上“和辑百越”之宝剑离开,此剑之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功用。王八精挑拨其间,变作假王子骗走神弓之扳指。两国误会之后,骆越发兵攻打瓯越,王子为平息事态自杀。公主最后用宝剑杀死王八精。此则传说颇为曲折,改造甚多,但较之黎族《帕隆》,保留的原始意味较多。黎族之神剑出现,似乎与此故事颇有关联。
几则后世传说皆流传于安阳王统辖之骆越,其他地区罕见此故事之流传,说明安阳王统治覆灭的神话传说主要在骆越统治区内流传,没有波及更远地区。
“早发的神箭”故事则与安阳王灭国之历史无甚关系,当属于安阳王族属之另一传播系统。古籍中未见相似记载。已知此传说较早附会的是唐代人物。广西钦州有《蜂王的传说》,崇左、龙州等地流传《简宜的故事》,此二故事附会于钦州僚人宁悌原,曾于唐代中进士,后因进谏唐玄宗,违逆皇帝圣旨而辞官还乡。死后,唐肃宗为他平反,立寺以祭。此人物之事迹载于地方志,纯为虚构。《蜂王的故事》中主人公名“驾二郎”,“驾二”古越音是“谏议”之谐音[32]。而“简宜”与“谏议”同音。如同黎族之相关传说,此故事在传说地之山岭留下了英雄遗迹,石刀、石剑、石人、石马、石凳,一切生活用具皆化石,是造反英雄最后之归宿(《皇帝洞》《浅拉嘎》《落笔洞》),《蜂王的传说》说当地的众仁岭上留下了架二郎居住的石楼,有石台、石凳、石床、石椅,砂锅碗碟亦为石制。《简宜的故事》也有大片的竹林与山上的山洞的遗迹。这与黎族的故事皆非常相似。据此我们可知,此故事附会于唐人,说明同类故事最晚在唐代即已流传。需注意者,骆越区之龙州也有此故事之流传,与《神弓宝剑》同时在一地传播,此与海南黎族相似,只是未混淆。进一步考察历史,可推知,“早发的神箭”之源头亦当与安阳王有深远之联系。
灭骆而王之安阳王为先秦蜀国之开明王之后。公元前316年梁惠王派司马错伐蜀。蜀君开明王十二世及太子被杀,秦继续立蜀王后裔为蜀侯,但旋立旋杀,治蜀三十年左右,公元前285年废侯设守,又移万户秦民入蜀。蜀王子泮率三万古蜀遗民向南迁移,当在灭国之后,具体时间尚存争议; 但从蜀国灭亡到安阳王立国相距甚久,可知蜀移民经历了漫长的迁徙,其南下迁移途经之处为百越聚居之区。蒙文通《越史丛考》收《安阳王杂考》一文,从语音角度进一步论证说:“开、安二字音近字通,明阳二字古音皆在阳部,本常通用……故余决安阳之即开明即蜀开明民后裔之南迁者也。”[33]《金龟传》及越南后来流传之故事,主要是关于安阳王建国及灭国之事迹。盖一国家一民族,其建立与灭亡为民族记忆中最重要之部分,关于建国、灭亡之传说,中外历史中各古国所在多有之。建国是他们的辉煌史,灭国是痛史。《金龟传》前一部分记载安阳王建螺城,屡建屡崩,在一只神龟的协助下才成功。此为安阳王祖先世代相守之神异传说,相守而不失。干宝《搜神记》卷一三曾记载了张仪灭蜀之后筑成都之传说:“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 至东子城东南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成都建城得名远在司马错灭蜀之前,当属古老之本地传说,与《金龟传》一样,当为古蜀王开国建城之传说。所谓“龟化城”与开明民先世“鳌灵”(或写作鳖令)有关。《蜀王本纪》:“荆有一人名鳌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鳌灵尸随水上。”罗开玉先生认为,所谓“鳌灵”并非人名,不过是蜀国开明氏的龟鳌图腾[34]。开明氏既以之为图腾,世代以之为国家之保护神,故安阳王建新的都城需要神龟之助,建造护国神弩要神龟之脚爪。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之情节,流传于百越之“早发的神箭”故事,主人公英雄之宝物,除极少数为自己炼制之外,都取之于水牛之神灵,莫一大王吞食水中神牛之宝珠,稼获得水中犀牛之毫毛,黎族之多篇故事讲主人公之神箭取之于鱼腹之中,帕隆之宝剑亦取之于鱼,一则异文则云剖鳌鱼之腹而得宝剑。
而且,莫一大王与稼的宝物皆是他们的父亲所化(有牛图腾的因素), 黎族的《落笔洞》和《船岭的传说》中,神婴的父亲皆从天上而来,有神异出身。这些现象应该不是偶然的。
尚有一点核心的情节,竹神化兵马所反映的竹图腾的信仰,亦为开明氏的原始宗教。一般认为,古蜀之族为楚地的百濮人,受楚王的挤压迁蜀立国。濮人称为僰。《礼记·王制》云:“屏之远方,西方曰棘,”郑玄注云“棘当僰”。《蜀中名胜记》解释“僰人”之义云:“以棘围之,故其字从棘从人。”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棘竹,一名笆竹,节皆有刺,数十茎为丛,南夷种以为城。”棘竹即刺竹。蜀之竹图腾,僰族为古汉族之后裔。徐中舒《论巴蜀文化》云:“因为他们居于僰围之中,所以就称为僰人。”沈汇《哀牢文化新探——倭奴即哀牢说》说“蜀”与“竹”古音可通,认为蜀王即竹王[35]。沈汇《夜郎考》文集之二也云:“今彝族传说认为蜀王与竹王同是一个人。”屈小强在《巴蜀民族——部落集团共同图腾是竹》对其有精详考证[36]。
竹王神话之发源地夜郎亦为百濮之一支,另有濮人支系“古句町国”,历史上统辖壮族所居住的西林、隆林、田林等地,其国王“母波”之名即“花竹王”。 另外开明氏曾经统治过的乐山、彭山等地,大都建有“竹王祠”“竹王庙”,有学者甚至认为:“汉夜郎国居民即所谓‘夜郎人’乃是由开明氏失国后其王族南逃至遁水流域与土人结合而成,开明蜀国、汉夜郎国其王族同源,皆为古濮人后裔。”[37]开明氏政权灭亡,乃民族之大事,面对强大的秦国,蜀人弱小,他们亡国之后,皆造作神话意图反秦而再建故国。安阳王与赵陀之间地位相当,皆是汉王朝所属百越诸侯国,故其传说的基础是两国对垒。秦蜀之间实力是悬殊的,蜀国灭亡以后以反抗者的心态造作神话传说,以激励民族遗民,并以此宽慰失败来自天意。观后世诸民族的生活区域,此故事流传非常广泛,凡有反抗发生过的地方,皆留下一处处和反抗英雄相关的遗迹,其激励被压迫民族反抗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蜀国后裔在灭国之后及向南迁徙的岁月里,其灭国的故事(反抗强权)在各地传播开来,当时各族之间频繁的部落之争及与秦汉王朝之间的战争也加速了此故事的传播速度。司马迁曾说“瓯骆相攻,南越动摇”[38]。可见部族战争的激烈。一个民族记忆之痛莫过于亡国之事。秦始皇公元前211年统一六国后,即派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向岭南百越之地进军,许多百越小国被灭。《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了一则西瓯国反抗秦军的悲壮剧。西瓯人在首领译于宋的率领下,同秦军顽强作战,大败秦兵,杀统帅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使秦军陷于进退两难之境,惶惶不可终日,三年不解甲。西瓯君长译于宋阵亡之后,他们又推举新统帅继续斗争。不过,西瓯最终在公元前的202年被攻陷。西瓯活动区域主要在桂江流域与珠江中游一带,在当今两广交界之区,其民族聚居,“包含了古代骆越人,东瓯越人,楚人和中原人,等等”[39]。这些灭族的战争大大加速了故事的流传,以作亡民之精神寄托。在今靠近桂西南的肇庆四云县,曾有天子岭的传说。南宋王象《舆地纪胜》卷九六云:“旧传有人姓黄,居岭下,状貌魁岸,家亦富饶。其祖父葬于岭间。隶职广州,每乘二竹朝往夕还,一日,家人误断竹,乃不得去。后有占气者云:‘此地有天子气。’逐断山形,掘其父祖墓,发棺见尸,若蚂垤成文,有‘天子’二字,盖‘子’字未成也。遂灭其家。后因号曰‘天子岭’,或嫌其名,曰‘天资’。”
我们再回视黎族之传说。安阳王立国越北,其种族记忆亦随之传播。我们认为,前一灭国传说传播通过两条渠道,即未建国之前由岭南传入海南,建国后再传播。在黎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中,两次亡国的传说极易混同。故出现《帕隆》之混杂形式,另有一篇《皇帝洞》亦表现出混合的特征,玉皇大帝派龙神在海南繁衍后代,龙子为兄弟二人。哥哥为争夺统治权,把弟弟杀掉。主人公为弟弟的后代,他立志为父报仇,最后失败。越人断发文身以象龙子,暗示故事的族群为百越之族。兄弟之关系即骆越与南越之诸侯关系。故事是安阳王与赵佗战争的记忆变形。而后面伯父杀害主人公后,掰开手掌,写着“长大当皇,除恶扶善”,却是“早发的神箭”主题。
另外,黎族传说中竹兵出现,明确为刺竹。刺竹为黎族防备外来入侵的天然屏障,很多村寨四周密植刺竹,只留一个出口,易守难攻[40]。在《杨都总》故事中,主人公即生出于麻竹头村,四周是密不透风、盘根错节的刺竹。故事开头还有关于竹子的神异现象:“倏然间,霹雳一声巨响,震天撼地,有三株似圆石柱粗的大麻竹拔地而起,直指苍穹,节节竹眼长得像个人头儿,每片包衣顶端还长着锋利的箭尖儿。”百越后裔之布依族亦有种竹保寨习俗,贵州平塘一带农村,祭祀四棵带根的竹子,祭司拜之为“四位濮老”,祭祀后栽于村寨的四方路口,护佑平安[41]。《酉阳杂俎》还说刺竹之根“大如酒瓮”,其酷似人头的竹眼和巨大的竹根,确能激发古人的想象。
刘守华先生认为“早发的神箭”是为中国所特有,主要流行于楚地的故事。他是以考察湖南、湖北之相应故事为基础,兼及西南、岭南的前提下得出此结论的。他指的楚文化范围很广,就古楚国而言,自有其合理性。
通过以上的考察,我们可以在楚文化的范围再度具体化。“早发的神箭”的故事以与楚文化甚有渊源的古蜀国的灭亡事件为中心,由蜀之移民四处传播,以竹图腾文化信仰在百越后裔诸族中的普遍性为故事接受的前提,以秦汉时代中央王朝讨伐百越为催化剂,各民族很快接受了蜀国灭亡的传说,并改造成自己部族灭亡与反抗的神话。这是故事在早期传播的心理基础。民族的聚居,部族的迁徙成为其传播的途径。蜀族后裔一路南迁,在南迁的途中向各族诉说其灭亡的神奇故事。当到达越南北部建立新的国家,其故事成为民族的痛史,必延续不衰,身处其统治区的骆越之民,便把古蜀国灭亡的传说代代相传,与安阳王建国与灭亡的神话一样,同时成为一个地域人民的心理记忆。同时也是关于古蜀国英雄失败的悲剧。时间一久,口头流传,无文字记载,相似的两个故事便发生了混合变形,这是民间故事在传播中常见的现象,而在有些骆越地区,后世两个故事虽有变形,尚各自流传。这就是《帕隆》情节混杂的根本原因。同传布于其他地区的亡国传说一样,进入漫长的封建时代,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却常共同遭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因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刀光剑影,是普通老百姓“天子梦”的折射。和各地附会的天子坟、将军洞、皇帝洞等地名相联系的“早发的神箭”故事更是遍地开花,并在其他民间故事类型的影响下,产生了各种变异形式。但不管怎么变,因竹图腾信仰之制约,其主要流传地更集中于西南和南部的古百越地区。黎族作为驼越人的后裔,它的此类神话传说则极为典型地表现了古代百越文化的精神特质,并与黎族人民的反抗史及海南岛的贬谪文化相结合,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故事形态[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