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色菜场

美色菜场

对于过节,厨娘真是爱恨交加。节日里大家有空又有闲情,弄点吃喝最有味道。但这时候的小菜也实在是贵,蔬菜、鱼鲜一应翻着跟头往上涨。就这稍微去晚点还买不到好的,那些高段位的厨娘膀大腰圆,凭着一身气力挤在蔬菜摊前,眼疾手快地抢下一应时鲜。我这等初级厨娘只好在一旁叹气翻白眼,好不容易扯开嗓门问声价,立马淹没在粗犷高亢的对话中,再问,摊主底气十足地回答你一个数字。面对让人咂舌的价格和万娘围攻的盛景,什么讨价还价,攀谈聊天,一切皆为浮云。人收银子都来不及,根本没空搭理你,至于那平日里贴心的刨皮服务,更是想都不要想,拎起袋子早点走人吧。这种壮阔的场面,体验一把一年难忘。

菜场里的狂欢节要数春节最盛,然后就是中秋了。早些日子,去本地大姐那定好一只老鸭,要那种个大健壮的,配上火腿笋干,炖起来才香。至于席上断不能少的大闸蟹,早一日也好从熟悉的店家拎回,冰箱里待一晚。要知道节日里,这一晚上的价格可就差出很多来,不说是天壤之别,省出一桌菜钱来,那是绰绰有余的。厨娘和餐厅厨子最大的差异就是,除了掌勺还要管荷包,上月荤鲜、下月酱菜的日子是万万要不得的。

大多厨娘都有认人买菜的喜好,我就是。买菜和去小店淘衣一样,一旦找到中意的,宛如老鼠掉进米缸里,好开心一阵。好店主一要眼光好,在进货时把好第一道关,什么残次、过时的东西根本不用再进来,浪费铺面。二要人好,同样出银子买东西,自然要顺心才好。又不是什么凭票供应的时候,谁还愿意去看那些蛮娘(沪语:晚娘)面孔。

常去的两家,一是豆腐店。店主四十多岁上海阿叔,清朗挺拔,戴副金丝边眼镜,像位教书先生,手下的小伙子也是个个干净能干。小店每天清晨六点开张,除了常规品种外,还好买豆浆、豆腐脑做早餐;然后十一点准时关门,下午四点再做些晚市。阿叔说,自己和伙计都要睡中觉的,休息不好豆腐也是做不好的。每次阿叔都会问你烧法,家常豆腐要老的好,凉拌自然是挑嫩豆腐,店里有款中豆腐,比老的嫩,比嫩的又结实些,烧汤最好。

另一家是个蔬菜摊,一对淮南夫妻,儿子考上大学,是菜场里家喻户晓的明星组合。女的白皙富态,嘴巴极甜,每次见到,一声阿妹叫得是婉转缠绵,还带着点黄梅腔,真真好听。男的忠厚老实,总是躲在里面整理摊位。这家的菜倒也无奇,但除去烂叶理得清爽的菠菜码在那,一旁再堆些水灵的胡萝卜,什么茄子、苦瓜个个都卖相极好。这活色生香的场面简直赶上莫奈的油画,美得让人挪不动步。

这种铺子放在他处不算稀奇。法兰克福的市政广场周末就是个露天菜场,卖蔬菜的、卖水果的,甚至是卖火腿香肠咸猪手的,应有尽有。菜贩大多开着车进城,将时鲜整齐地码好,插上手写标签,有的还会配点感性的广告语。还有香港,很多都是经营了多年的老铺子,店主和客人相处了几十年,朋友般可亲,几天不见都会彼此惦记。这菜场本就是个人情味十足的地方,谁说一定要是污水满地,臭气熏人。如果身边多些这样的菜摊,估计会有更多的美娇娘愿意晋升至厨娘的行列。穿得美美的,买点菜买点瓜,那是件多好的事情。菜场要是哪天能这样风景独好的话,摊主一定也会身心愉悦。美女美菜,真真天下第一匹配。

玉米胡萝卜煲排骨

原料:甜玉米、胡萝卜、排骨、生姜、黄酒、盐

做法:1.排骨浸去血水后,大火煮开撇沫;

2.加黄酒、生姜片,文火炖2小时;

3.加玉米、胡萝卜再炖上1小时,酥烂后调味即可。

牛肉蔬菜汤

原料:牛肉、土豆、胡萝卜、西芹、盐

做法:1.牛肉切丁,开大火煮沸,水滚后小心撇去血沫;

2.文火慢炖2小时,至牛肉酥烂;

3.土豆、胡萝卜、西芹洗净切丁;

4.待牛肉炖好后,将蔬菜丁倒入汤里,继续炖上半小时,调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