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十七大报告提出将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百年追求。中国要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不行的。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29]。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30]。1993年9月29日,江泽民在中南、西南十省区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没有适当的发展速度,就会丧失机遇,这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发展速度低了不行,那样经济就上不去,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受制于人。”[31]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发展。从我们国家周边来看,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四小虎”也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原定为平均每年增长6%。后来,经过党中央、国务院慎重考虑,将速度定在了8%至9%。因为只有保证这样的发展速度,我国才能实现在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完成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同时缩小同发达国家与周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差距。2000年6月5日,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时不我待啊!”[32]

但是,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很容易造成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倾向,而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就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对此,江泽民在1996年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强调,“我们决不能走这样的路子”。因为,“如果在发展中不注意环境保护,等到生态环境破坏了以后再来治理和恢复,那就要付出更沉重的代价,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33]。从1999年到2016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由823.2亿元增加到9219.8亿元[34]。在1999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他进一步指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确定的基本国策。”[35] 2001年2月,他在海南考察时特别强调,广大干部群众必须认识到,“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6]。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这也正是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更要突出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选择。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进,在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以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江泽民在1996年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37]。环境质量也已经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2001年7月1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8]。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会严重影响当代人的生活质量,而且也严重威胁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环境的治理和生态的改善,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江泽民在2002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关系到我们能否更好地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进一步坚持好实施好这一战略提供了基本遵循。2014年6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时发表讲话明确指出,“我们将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雾霾等一系列问题,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40]。2016年9月3日,他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再次强调,“我们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41]。11月19日,他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让人民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42]。“继续实施”“毫不动摇实施”“坚持”等一系列关键词,可以看出总书记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绿色低碳循环”,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标准;“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是全国人民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

2016年1月1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正式启动。新议程呼吁各国采取行动,为今后15年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在2015年9月举行的历史性首脑会议上一致通过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些目标述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民的需求并强调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人。新议程范围广泛,涉及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层面:社会,经济和环境,以及与和平、正义和高效机构相关的重要方面。该议程还确认调动执行手段,包括财政资源、技术开发和转让以及能力建设,以及伙伴关系的作用至关重要。虽然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的主要责任在各国,但也需要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和国际团结。这关系每个人的利益,人人可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每个国家需定期审查进展,并让民间社会、商界和各利益团体的代表参与审查。在区域层面上,各国将共享经验,处理共同面临的问题。而每年在联合国举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高级别政治论坛将评估全球层面上取得的进展,确定差距和新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补救行动。联合国还将利用一整套全球性指标监测和审查新议程中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并把这些目标编入《年度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度报告》。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后不久,2015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中提出四点建议,第四点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公平包容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题指出,“消除贫困和饥饿,实现公平、开放、全面、创新发展,不仅是共同的道义责任,而且能释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他积极倡议道,“今年9月,我同在座的许多同事一道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核准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二十国集团集中了当今世界大部分主要经济体,完全应该也有能力在落实方面先行一步,作出表率”[43]。世界各国应立足自身国情,把可持续发展议题同本国发展战略有效对接,持之以恒加以推进,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的论述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科技统领创新,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发展转型。只有采取绿色发展模式,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的核心是效率和效益。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44],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我国在迈进新时代过程中,须秉承国土空间开发公正、社会发展公平、国家治理体系公益等理念,统筹好公平与共享,协调好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为此,十九大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战略的高度,提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45]。贯彻落实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坚实保障。

注释

[1]《江泽民、李鹏致信出席全国计生委主任会议同志 控制人口增长关系国家富强 动员各方重视支持计划生育》,《人民日报》1990年2月15日。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1页。

[3]《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464页。

[4]《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页。

[5]《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8页。

[6]《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2页。

[7]《江泽民主席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10月17日。

[8]《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1页。

[9]《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9页。

[10]《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页。

[11]《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464页。

[12]《江泽民主席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10月17日。

[13]《江泽民主席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10月17日。

[14]《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

[15]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6]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17]《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5页。

[18]《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 江泽民总书记作重要讲话》,《人民日报》1995年9月29日。

[19]《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2页。

[20]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26—527页。

[21]《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页。

[22]《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5页。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24]《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8页。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6页。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27]《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533页。

[28]《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2、463页。

[2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31]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3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33]《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3、532页。

[34]刘志雄:《新形势下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环境保护与经济稳定增长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87页。

[3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1页。

[3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页。

[37]《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4页。

[38]《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39]《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7页。

[40]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6月4日。

[41]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

[42]习近平:《深化伙伴关系 增强发展动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1日。

[43]习近平:《创新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6日。

[4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7日。

[4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