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条件与背景
21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世界新一轮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创新。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后,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性:“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3]。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4]。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时间紧迫性。
(一)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创新驱动发展储备大量生产力资源
从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5]算起,我国早在20多年前就支持和呼吁创新。2015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论述“坚持改革创新,面向全球市场,加快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外包产业”时提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6]的观点,这与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不开。教育在国家现代化体系建设中,居于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地位,国家对创新的总体要求,最后都要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来部署和落实。随着社会发展,国家需要更多优秀的青年投身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也要求提供更多的资源,1999年我国启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改革历程。2011年胡锦涛同志关于“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7]的提法,更是把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把高等教育的地位摆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到2016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到20%,规模位于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8]也就是说,通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急速增长,从国家创新人才储备来看,已经具备了一定人力基础,这才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可能,为创新驱动提供了人的生产力保障。
(二)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教育和人才保障
如前所述,在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以前,我们党分别提出过“向现代科学进军”[9]“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0]口号,这些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国人才资源的开发。2010年,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成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政策支持。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把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与之配套的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采用大专及大专文化程度以上人口数量表示科技人力资源数量,我国近年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持续稳定上升,为建设科技人力资源强国打下坚实基础。这些都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软实力”保障。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吸收集成再创新的基础上,我国国家创新能力已经得到稳步提升,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同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下的竞争和机遇,中国必须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国外的竞争形势和国内的已有现实基础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
(三)新的科技革命带来全新发展机遇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三次大的变革。这三次大变革均依靠创新而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并实现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科不断交叉融合,新学科不断产生,一大批基础学科和工业应用学科取得创新的突破,大大加快知识创新和升级换代的进程。新的产业革命逐步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表现下孕育着新的重大创新,将会大大影响国际社会。习近平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指出:“一项工程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可以影响乃至改变世界。”[11]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只有发展才有可能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要实现发展,显然要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3D打印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推广,机器人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逐步形成。因此,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中国一定不能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美国奥巴马政府在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一定要在下一轮高技术制造业岗位的竞争中战胜其他国家,要全力以赴保持美国的创新领先优势,要建立更加清洁的能源优势,要实施移民和教育改革,强化新经济发展的人才基础。[12]可见,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竞争、人才竞争以及新一轮综合国力的竞争正在国际社会上演。新科技革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要及时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担当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在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中大有作为。
综上所述,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党和国家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乃大势所趋,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