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的出台过程

二、健康中国战略的出台过程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当中国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越走越近,全民健康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道新课题。一个全民健康,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中国是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健康中国”战略已酝酿多年。

(一)“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战略

“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是国家卫生部门制定、实施卫生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内容之一。2007年9月8日召开的中国科协年会上,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公布了“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第二步是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第三步是到2020年,保持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位,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西部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

国家卫生部门根据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主要危害因素以及相关国际承诺,确定卫生科技中长期规划的重点领域,进一步研究确定了各个领域的关键目标和发展方向。重点领域主要包括:重大传染性疾病领域、主要慢性病领域、妇幼卫生领域、心理健康领域、环境健康领域、行为健康领域等。同时,充分考虑未来气候、生态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国际贸易、旅行等多种因素对健康与疾病控制的影响及要求,制订和修订相应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此外,卫生部还制定了肝病防治行动计划及艾滋病和结核病控制行动计划、代谢综合征防治行动计划、国民常见癌症防控行动计划、心理健康行动计划、亚健康干预计划、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计划等一系列计划。

(二)“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

2008年,为积极应对我国主要健康问题和挑战,推动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卫生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该研究历时3年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韩启德和桑国卫副委员长(时任)领衔,公共政策、药物政策、公共卫生、科技支撑、医学模式转换以及中医学等6个研究组4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系统深入研究了对推动卫生改革发展和改善人民健康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取得了一批富有理论创见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编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理论体系,更有力推动了卫生改革发展实践。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包括总报告以及六个分报告。总报告主要阐述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了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提出了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行动计划以及政策措施等。六个分报告分别为:《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研究》《药物政策研究》《公共卫生研究》《科技支撑与领域前沿研究》《医学模式转换与医药体系完善研究》《中医学研究》。该战略研究是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解决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的原则,采用适宜技术,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切实加强对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卫生问题的有效干预,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大战略目标。

(三)“健康中国”概念正式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系统谋划,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从民生关切着手,实施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举措,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由易到难渐次突破,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为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不断夯实健康之基。2013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在沈阳举行,习近平在会见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的代表时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2] 2014年,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3]。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新期盼,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也是党和国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方针。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概念,报告提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4]“健康中国”的提出,表明党和国家把人民健康提到新的高度。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任务。会议公报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公报还提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

2016年8月19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继1996年全国性卫生工作会议之后,第一次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高规格卫生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5]这些重要论断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把人民身体健康提到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上,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制度性安排,为未来十五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会议强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会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要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要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要强化组织实施,加大政府投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健康人力资源建设,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健康法治建设,扩大健康国际交流合作。[6] 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国内首个且最高规格的健康产业规划,也意味着“健康中国”的正式落地和实施。

(五)“健康中国”正式成为国家战略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的论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7]由此,“健康中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同时,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决定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二字第一次出现在国家部委名称中。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必将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健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