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形成到发展,路径不断清晰,内涵不断丰富,成效不断显现。实施这一重大战略,对于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1999年开始,我国逐步形成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内外、着眼全局,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形成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立足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强调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强调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同时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这些都充分阐述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高耗能为代价的,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耗能等落后产能逐渐被淘汰,绿色低碳、创新引领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标志。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进而实现各区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有助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空间。另外,我国现阶段各地区面临着产业老化、同化等问题,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不断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淘汰转型落后产业,寻找经济发展新动能,科学统筹整个产业布局优化,这就需要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充分发挥各区域优势。因此,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于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第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就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过深刻的考虑,他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较快地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要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一战略设想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条件,让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然后带动和支持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因此,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把原来的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均衡发展战略改变为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而加速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形成。但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加剧了我国经济在地区之间、区域之间的分化,拉大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地区经济出现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特征,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较为薄弱,脱贫压力较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因此,我国贫困问题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要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必须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健全地区间帮扶机制,加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力度,保证这些地区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第三,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2021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2049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今后一个时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关键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过程中,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紧抓住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这个重点,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个短板,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着眼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第一阶段即从2020年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第二阶段即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就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关键阶段的关键任务。这是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我国区域发展的新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
注释
[1]李晓蕙:《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版,第53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9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9—810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9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7页。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111页。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7页。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0页。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8页。
[10]《西部这盘棋,越走越活了!》,《人民日报》2018年8月31日。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12]西部开发的政策适用范围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经国务院批准也享受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
[1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830—831页。
[14]《西部这盘棋,越走越活了!》,《人民日报》2018年8月31日。
[15]《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 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人民日报》2018年9月29日。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6年4月27日。
[1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国矿业报》2016年12月27日。
[18]《携手行进在春天里——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四周年之际》,《人民日报》2018年2月26日。
[19]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