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这一重大战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科学制定战略目标,分阶段作出战略安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成功经验和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从执政之日起,团结带领人民,始终把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前行。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战略到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再到世纪之交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一直到新时代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在继承中开拓,在奋进中创新,充分体现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演进逻辑。不仅制定战略目标,在如何分阶段实现目标方面中国共产党也进行了不懈探索。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就是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对新时代如何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进行谋篇布局的结果。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后到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之前30年的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战略规划,制定“两步走”发展战略,是在继承基础上对过去“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升和完善。时代发生了变化,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发展任务也必须发生变化。把原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的基本现代化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任务,分成两阶段来完成,提前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又在原来的四个目标里面增加了“美丽中国建设”的任务,将五个强国目标与当前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完全对应起来。将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提升为现代化强国,一字之差,将未来的目标设定得更为全面。这个战略安排的提出既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又展示了党中央进行战略谋划的远见卓识和高超智慧。
(二)“两步走”发展战略是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战略安排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源于我们对中国发展取得重大进步的客观判断,也是源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深刻理解的判断。70多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告诉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不断探索回答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摆脱了过去对社会主义简单抽象的认识,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将生产力摆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地位,突出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既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在此理论指导下,中国社会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深刻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强调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19]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不论是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还是“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不论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还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其主要任务还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根本主题还是围绕人民群众这个主体利益,其最终目标就是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些都充分体现新的战略部署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全面把握。
十九大报告在对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深刻阐述时,强调让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和豪迈,也充分诠释了中国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从来都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事情,我们始终将世界的发展纳入社会主义事业的范畴之中,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应有之义。从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不仅要自己料理自己,还应该对别的国家和民族进行帮助的观点[21],到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的看法,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真正的本质。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同志也强调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22]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的强劲力量,发展的中国为那些期望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方案。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仅是中国人民伟大理想的实现,也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影响和意义,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也使得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世界舞台上得以充分体现。
(三)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间表、路线图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的侵入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顺应人民意愿,提出明确的具有感召力的发展战略目标,制定科学有效的路线图、时间表实现目标。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两步走”的战略设想,为以后谋篇布局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邓小平同志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对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作明确规划。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战略,把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战略部署具体化。党的十六大总结经验,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之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战略谋划,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发展战略。从四个现代化到“三步走”,再到“新三步走”,再到“两步走”,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接续奋斗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愿景,丰富、发展了这一伟大梦想的深刻内涵、实践路径和现实要求。在深刻内涵层面,“两步走”战略中提出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加凸显了中国梦是一个“强国梦”,承载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和梦想,展示了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美好憧憬。在实践路径层面,新部署规划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为新时代民族复兴之路标注了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三个里程碑,形成了在本世纪中叶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构想,激发了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士气和豪情。在现实要求层面,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担当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实践。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大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注释
[1]《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893—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5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893—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6页。
[4]《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页。
[5]《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9页。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页。
[7]《邓小平年谱》(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82页。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1页。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7页。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0页。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页。
[19]《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4—35页。
[20]《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9页。
[21]《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2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5、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