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从农业发展质量提升、乡村绿色发展、农村文化、乡村治理新体系、民生保障、精准脱贫、制度性供给、人才、投入保障和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10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同时制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个阶段”的具体时间表,这就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关乎全局、关乎长远的宏伟擘画和长期任务,需要我们科学谋划、合力推进、不懈奋斗。
(一)总体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比,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更加充实,逻辑递进关系更加清晰,为在新时代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只有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才能科学制定战略规划,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发展现代农业是产业兴旺最重要的内容,其重点是通过产品、技术、制度、组织和管理创新,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组织化水平,推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大力发展以新型职业农民、适度经营规模、作业外包服务和绿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另一方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
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其内容涵盖村容整洁,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以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纠正单纯以人工生态系统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错误做法,等等。它提倡保留乡土气息、保存乡村风貌、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治理乡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乡村人居环境绿起来、美起来。
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风文明建设既包括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又包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乡村良好习俗,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还包括充分借鉴国内外乡村文明的优秀成果,实现乡风文明与时俱进。
治理有效是乡村善治的核心。治理越有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就越好。为此,应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平安乡村。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协调农户利益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要用农民生活富裕程度来评价。为此,要努力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持续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三)实施步骤
继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立足当前、面向长远,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具体部署。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按照分三个阶段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了部署,并设定了阶段性目标。这是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2]
第一步:2018—2020年,构架制度稳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第一,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和政策平台的建设,为形成全方位的制度供给提供沃土。乡村振兴需要对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进行制度上的规划和安排。从总体来看,这些制度既是系统而丰富的,也是庞大而复杂的。因此,如何在乡村振兴中统筹协调好农业农村发展的各方面制度,充分调动这些制度所形成的合力,使得乡村在逐渐振兴的过程中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制度供给的“滋养”,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开局之年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持续的制度供给需要有能够孕育制度的沃土,为此在2020年之前,需要对现有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制度进行系统性诊断和整体框架性构建,让原本一些“各自为政”的制度措施围绕乡村振兴形成相互联动的制度整体。对于已经成熟定型的制度,未来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对于还不够健全的制度,应与时俱进地完善;而对于尚属空白的领域,则应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
第二,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战在过去5年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对象规模仍然很大,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需要继续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步的底线要求,不能让贫困问题给乡村振兴的开门红泼冷水,更不能让贫困问题给未来的乡村振兴拖后腿。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需要及时矫正和防范在脱贫管理、扶贫领导以及政策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反思精准扶贫的经验,科学谋划攻坚克难的方略,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胜利而奋斗。
第二步:2021—2035年,坚持特色振兴路,系统攻克大难题
当乡村振兴进入系统推进的战略阶段时,农业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意味着乡村振兴也将面临更加综合与全方位的考验。实施好乡村振兴的第二步战略,关键要在已经确立的制度框架下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充分运用好15年的时间,系统解决城乡关系的重塑、集体经济的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生态宜居村庄的发展、乡村文化的重振、乡村治理体系的健全等重大问题。
第一,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重塑城乡关系。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城市不断繁荣的同时,如何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促进城市与农村在人口流动、公共政策、资源开发、环境共享等方面形成水乳交融、双向互动、互为依存的态势,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迫切要求,需要通过重塑城乡关系来实现。重塑城乡关系,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其中,通过交通革命重塑城乡经济地理格局,是重塑城乡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交通革命不仅使农民能够参与到范围更加宽广、结构更为丰富的社会分工中,为其打开多样化的就业渠道;而且使农民能够分享到更大的市场收益、增加经济收入。
第二,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是未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创新土地经营方式,打通制约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以确保实现保护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的目的。
第三,繁荣农村经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多地少依然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和农情;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农业竞争力较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将依然是农业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需要通过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予以应对。要在保障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小农户在大市场中开拓广阔天地,助其大展作为。为此,需要努力为农民开拓第三就业空间,探索乡村综合发展模式,让乡村的绿水青山不再是“养在深闺人不识”,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盆景”转变为“风景”。尤其在支持“互联网+农村”建设方面,应全方位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让农民都有机会过上“在家上网开店铺,家庭事业两不误”的幸福生活。
第四,全要素、全系统地推进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过去重量而轻质的发展时代,农业活动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更是进一步使得垃圾、污水、畜禽粪便、秸秆焚烧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的宜居程度。未来的发展模式必须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导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在环境治理方面全要素、全系统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农村山林田湖草的协同发展。同时,在人居环境方面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和社会秩序维护,全方位促进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的融合,努力把乡村打造为一个“城里人愿意住进去、本地人愿意留下来”的宜人居所。
第五,以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农民精神风貌的提升为重点,重振乡村文化。当前,在生活上逐渐实现小康、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的同时,一些农村的优秀农耕文化在逐渐消逝,原本文明的乡风在逐渐衰败,本来良好的家风在逐渐褪色,先前淳朴的民风在不断流失,这给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阻碍。重振乡村文化,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活起来,让农民的精神面貌重新亮起来,让人们的思想道德重新立起来,让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重新站起来。
第六,应对农村治理危机,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硬件设施不断改善的同时,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的村容环境、农田水利、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却呈现普遍衰败的景象。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多个领域面临治理危机的困扰,需要通过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来解决。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要注重将现代治理理念与传统治理资源相结合,以自治化解矛盾,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并在积极吸收和实践现代治理理念的同时,努力探索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善治。
第三步:2036—2050年,文化重振促发展,决胜攻坚得振兴
经过前两步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农业农村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乡村振兴将进入最后的决胜阶段。在此战略阶段,乡村振兴将面临之前两个战略阶段中依然没有解决的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顽疾问题,也将面对一些需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作出策略调整的局面。作为迈向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大步,第三步必须针对重点难题,开展决胜攻坚。
在此阶段,需要在乡村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方面进行决胜攻坚。尤其是乡村文化的重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从人才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思想道德引导和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长期和综合的培养,因此实现文化的最终振兴是乡村振兴决胜阶段的关键内容。在乡村文化得以重整旗鼓的基础上,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将会得到极大的补充和完善,由此,人、自然、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就能在乡村中得以形成,最终使乡村实现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振兴。